【摘要】新兴互联网交互技术突飞猛进,媒体生态环境震荡巨变。广电,作为原本最具优势的传统媒体代表正经历着消解、洗牌、重生的涅榘之旅。在此过程中,地级市广播电视台面临着上级广电机构垂直挤压和新兴媒体横向竞争的双重压力,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创新节目样式,是各家地级广电突破重围、为自己正名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通过分析肇庆市广播电视台三档本地特色节目的成功要素,归纳论述本地化元素如何成为广电节目优势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本地;人文;监督;服务
【作者简介】何晓兰,主任记者,广东省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飞速更新迭代,持续改变着大众媒体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传统优势媒体与自媒体、新媒体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从一开始的“危亡论”,到“融合论”,再到“平衡论”——不同类型的媒体都试图在既有环境中找到价值与定位。对于地级广播电视台而言,上级广电机构的垂直挤压和新兴媒体的横向竞争,构成了其巨大的发展障碍和生存压力。面对困难,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创新节目样式、优化内容生产,是各家地级广电突破重围、为自己正名的重要方式。
目前,绝大多数地级广电面向的区域范围,是由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构成的下沉市场。和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截然不同,下沉市场的用户对于互联网新兴事物并不精通,仍然习惯通过广电等传统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尤其是本区域范围内发生的重要事件,有口碑的本地广电节目,依然是用户最重要的接收渠道之一。可以说,对于这些用户而言,本地、身边、贴近等距离标签,是其判断内容喜好的重要因素。
而对于地方广电而言,“本地化”是其众多内容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基于空间距离的优势,地方广电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取、掌握本区域发生的新闻资讯;与此同时,地方广电也是本地社会民生事务的解读专家,能够准确抓住本地用户关注的重点,能够对事件持续追踪,能够作出更全面、更接地气的解析……如何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本地要素转化为内容优势,从而打造出能够制衡上级广电、匹敌新兴媒体的精品节目,是很多地方广电在主题宣传、舆论监督、民生服务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肇庆市广播电视台立足区域发展定位,关注社会热点,联动多方资源,打造出一系列自制精品节目。这些节目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既弘扬了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色;既聚焦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又关切了450万肇庆人民的核心诉求。
一、《飞越广东·肇庆篇》:遇见最美砚都
2019年,广东广播电视台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党委宣传部、电视台,省市联动,策划推出大型系列直播节目《飞越广东》。其中,由肇庆市广播电视台承制的《飞越广东·肇庆篇》,全方位展示了肇庆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七星岩、鼎湖山、丹顶鹤、端砚等肇庆自然人文特色元素,都通过动态的虚拟影像出现在直播室,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肇庆的山水人文之美和城市建设成果。
在节目的策划选题过程中,“本地化”成为了节目组考量的重要因素。肇庆人文历史厚重,景区景点众多,传统美食数不胜数。因此,选择节目中最抢眼的户外直播点,节目组选择了宋城墙、鼎湖山、七星岩湿地、端砚博物馆、包公文化园这些颇具肇庆辨析度的景点、景观、古迹、文物,巧妙地带出了“肇庆风光”“肇庆文化”“肇庆故事”。而“肇庆味道”则选择了最具地方特色的“肇庆裹蒸”。为了让介绍更接地气,节目组妙用了本地的一个“裹蒸不是粽”的说法,编写了时尚潮流的说唱<肇庆裹蒸不是粽》,幽默有趣地介绍肇庆特色美食“裹蒸”和粽子的区别,让人印象深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恰好是宋徽宗为肇庆命名900周年,于是,节目组别出心裁地设计推出了一款历史人物宋徽宗的电子海报,宣传文案为“朕实在不知如何疼你,赐个名吧”,巧妙地把“宋徽宗为肇庆命名、肇庆得名已900年之久”两个亮点结合起来,再结合肇庆历史悠久的宋文化、包公文化、端砚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经手机端传送转发,提前造势,节目尚未播出,已在微信朋友圈成功“吸粉”,引发一轮热议,获得广泛关注与好评。最终,在21期系列节目的收视排名中,“肇庆篇”名列前三。
随着新的信息渠道的应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在传播中越来越无力和被动。可以说,《飞越广东·肇庆篇》的突出亮点,是建立在深度挖掘本土人文特色元素的基础之上,而时新、年轻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可看性,实现了本地与潮流、传统与时尚的成功融合,扩大了主题宣传的传播效果。
二、《市民问政》:直击社会热点剑指庸政懒政
《市民问政)是肇庆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大型政风行风舆论电视监督节目。先后以“关注泥头车运输乱象”“关注城乡环境卫生”“关注十件惠民实事”“关注抢搭抢建抢种现象”“关注涉农资金”等群眾关心的热点话题,连续举办了27期问政节目。
肇庆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由市纪委监察局、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市公安局、市信访局、市广播电视台、西江日报社等单位组成的“市民间政”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进“市民问政”节目常态化的实施意见》《肇庆市“市民问政”跟踪督办试行办法》,确保《市民问政)栏目工作常态化、规范化高效运转。
每期问政选题,均来自市民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信访投诉、热线电话、问政平台等渠道收集热点,同时聘请100名民意代表提供问题线索,从中确定问政主题,随后组织2-3个暗访小组深入一线调查暗访,拍摄第一手素材,在节目直播过程中现场播放,直指问题核心,督促有关部门直面问题,现场承诺,限期整改。
问政节目结束后三个工作日内,市纪委即向被问政单位发出《督办通知书》,要求按照现场承诺制定整改计划,及时反馈报道问题落实整改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例如,在“空气质量与环保”的主题节目中,曝光了广宁县“绥江河垃圾污染严重”的问题。虽然节目播出后,相关部门作了整治,但不到位、不彻底,几个月后问题再次被曝光。市纪委责令广宁县政府分管副县长通过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对该县市政局、水务局和沿江有关乡镇分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要求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通过直击群众关注热点,并与本地政务资源的深度联结,《市民问政》栏目总计解决难点热点问题170多个,推动开展专项治理69项,问责处理近百人,成为肇庆市加强作风建设、强化舆论监督的一个亮点品牌。27期节目选题均是市民群众关心关注,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接地气”话题,而且问政效果立竿见影,解决问题到点到位。
可见,地方广电媒体要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培养和打造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栏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了看家栏目,舆论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才会根植于社会和民众之中,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注,才能真正拥有新闻舆论监督生存发展、发挥作用的空间。
三、《民生007》:百姓事第一
《民生007》栏目是肇庆市广播电视台按照“三贴近”原则进行节目创新后推出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栏目秉持“平民视角、本土表达”的理念,重点关注和解读肇庆本土的热点话题和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基于本地空间距离优势,以及与本地用户浑然天成的“血缘”联系,《民生007》能够迅速触达区域范围内的民生大小事务,准确反映用户的真实诉求,并在第一时间对问题和诉求进行反馈,从而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用户口碑。例如,2017年2月,由于市场原因,肉鹅价格创下历史新低,肇庆端州区蚬岗镇农村养殖户数千只鹅急寻销路。《民生007>栏目组接到报料后,马上前去采访,一连几天推出“关注蚬岗低价鹅”连续报道:《鹅价历史新低养殖户急寻销路》《低价鹅勿错过?大厨教你“整翻两味”》《鹅价微升?不少外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蜆岗鹅“丰产不丰收”滞销这“病”该怎么治?》。新闻播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本地市民和外地客商纷纷到蚬岗买鹅:同时当地农业部门积极介入,指导农户科学养殖并主动为农户拓宽销路,数千只鹅很快销售一空。《民生007>的报道帮助养鹅户走出困境,获得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2019年6月,《民生007》报道了高要区414县道路面破损,村民出行困难的新闻。新闻播出后的第二天,高要区交通局马上组织人员全力填补坑洼路面,为村民解决了出行难问题。对此,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还给《民生007》栏目组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选题触角细致入微,表达方式同声同气,结果反馈迅速及时——《民生007》践行了“百姓事第一”的定位理念,打造出一档地方民生新闻栏目的服务温度。自2008年开播至今,栏目的综合收视率一直稳居肇庆市广播电视台自办栏目第一位,还被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授予“广东省广播电视优秀栏目”称号。
纵观以上三个地方广电精品节目案例,其内容优势都离不开对本地特质的扬长避短。尽管题材广度、受众范围不及上级广电,反应速度、信息数量不及新兴网媒,但在驾驭本地题材的时候,地级广电能够很好地在内容厚度上做文章,通过对本地自然、人文资源的深度挖掘,拿捏出细致准确的切入口,让本地“要素”发挥出宣传的最大优势,使节目立意深远、余韵悠长。尽管影响力出不了区域管辖范围,但就本地舆论监督而言,地方广电凭借其长久以来培育的体制优势,能够深度联结区域政务资源,让问政类节目更贴实际,更见效果。尽管日常版面没有多少高大上的选题,但是在处理受众家长里短、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服务牌”已经成功地打了出去,而且是血肉相连,温暖人心。综上所述,地方广电要做足“本地”二字文章,深度挖掘本地人文底蕴,增强内容厚度;深度联结本地政务资源,加大监督力度:深度洞察民生需求,提升服务温度,就能够构建起自身的内容壁垒,打造出亮点纷呈的精彩节目。
参考文献:
[1]刘嵘,全媒体时代地市电视台的“忧”与“优”[J].今传媒,2015年第10期.
[2]丛健,浅析娱乐新闻的庸俗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张媛,论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