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字铭文铜器种类繁多,但器形不大,多出现于商代晚期。“并”字在商代代表的含义应为商代的某一氏族的名称。“并”觚的出现,也进一步说明商代“并”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关键词:新乡市博物馆;并”觚;青铜器
中图分类号:K875.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39-01
一、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并”觚概述
“并”觚出土不详,收藏丁新乡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文物。此觚高29.4厘米,口径17.1厘米,重1.025千克。此觚敞口,体细长,口部和底部均呈喇叭状,腹壁较直,中腰微外鼓,高圈足,圈足内壁有“并”字。颈饰蕉叶纹,此纹饰两腰较长,近顶角处内收,纹内填满是对称的饕餮纹;颈下部饰一圈蛇纹;腹部饰兽而纹;圈足上部饰夔龙纹,下部饰饕餮纹;腹部与圈足间饰扉棱。
根据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中对青铜觚器形的分型定类,此觚应为Bb型I式,属商代晚期。商代后期的单字金文多为“家族之名号”或“作器者名”,用以表明作器者之族属或作器者的名字。由此可见,并”觚应属“并”族或“并”所有。
二、“并”族
在已发现的传世和出土青铜器中,具王永波统计,有“并”字铭文青铜器见著录的有26余件。单一铭文“并”字的有6件,计有簋1、爵1、斝1、彝1、卣2。铭文为两字以上的有20件,1952年在安阳出土5件,计有爵2、簋2、戈l;1983年在山东寿光县益都故城出土15件,皆有铭文“己并”二字,计有鼎5、爵5、觚3、卣1、尊1。①
但上述统计并不准确,根据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情况,新乡市博物馆藏有4件“并”字铭文青铜器,除“并”觚外,新乡市博物馆还馆藏3件“己并父丁”铜爵。
新乡市博物馆赵茜的《馆藏商代“己并父丁”青铜爵铭文探析》认为,“新乡市博物馆现藏有3件“己并父丁”爵,均出土丁安阳。”并进一步指出,“青铜爵铭文‘己并和寿光县出土的纪国青铜器铭文‘己并二字几乎相同,且馆藏的‘己并青铜爵和寿光县出土的青铜爵一在形制上也基本一样。”②
根据现有的“并”字铭文青铜器,可以判断出在商代“并”族的存在。同时,丁山在《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通过对甲骨文进行研究明确表示‘并”为殷商时期重要的方国。③在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关于“并”的记载,例如:“叀般令田于并”、“王令并伐”、“王令口口子方奠于并”、“丁卯邑并其虫于丁,牢虫一牛”。从以上甲骨卜辞中,我们可得知“并”与商王朝关系密切,“并”常参与商王朝的祭祀和征战活动。丁山根据卜辞认为,“并”是商王武丁的亲属。④虽然这种判断不一定准确,但也从侧而说明“并”与商王关系密切。
三、关于“并”族属地的争论
关丁“并”的地望,许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彭邦炯在《并器、并氏与并州》中,根据1970年在山西石楼发现一件带“并”字铭文的铜戈,推测“并”族故地应在山西中部一带。⑤郑杰祥在《商代地理概论》认为,“并”地应为《水经注》中淇水流经的“并陽城”,也是《郡国志》中自“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⑥因此,并地应在今天河南内黄一带。丁山在《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引用《水经注》的记载,汲水又东径陈留县之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饼乡亭,即斯亭也。”又载陈留县“有饼亭饼乡”。因而,丁山认为,“饼乡命名之由,史迹莫考,以意测之,饼当为并,即殷并氏故地矣”。⑦
同时,王永波通过对“己并”和“己其”器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并族的源流。通过检索甲骨辞刻和青铜器铭,可知商代方国中有“己”、“其”二族,他们均在武丁时期立国,与“并”氏是平行发展的。不仅如此,同“并”氏一样,“其”氏也于族称之前冠以“己”字,而组成“己其”复合徽识。王永波认为,“在商代‘其氏徽识带‘已字者应与‘己并器同例而释为‘己、‘其二宇。‘其上加‘己与‘并前冠‘己一样,应是一个殊于国名,族称的特别标识,故‘己并器与‘己其器自应分别为‘并和‘其遗物,而‘己字只反映此两国族与己氏方国间的某种特殊关系。”④“己并”器族属的确定,就为并氏地望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证据。1983年,在山东寿光出土的15件“己并”青铜器均在一个陪葬坑内,此外还有大量陶器、玉器、蚌器和卜骨等。此墓葬出土文物不仅数额巨大,出土情况清楚且有一套完整的组合,显示出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如果出土地点不是并氏故地,难以令人相信。
注释:
①⑧王永波,并氏探略:兼论殷比干族属[J].考古与文物,1992(01):47-60.
②赵茜,饶胜,馆藏商代“己并父丁”青铜爵铭文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2):20-22.
③④⑦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8:114-115.
⑤彭邦炯,并器、并氏与并州[J].考古与文物,1981(02):50-53.
⑥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346.
作者简介:周舟(1990-),男,河南焦作人,助理馆员,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