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工业理论视角对“女团审美”再定义的浅析

2020-08-10 08:49唐梓寒
新闻传播 2020年12期

【摘要】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刚在“The Nine”女团成团之夜落下帷幕。与以往的女团选秀不同,节目伊始就打出了“不被定义”的标签。其成团出道的训练生也各有特色,但是其中两名训练生以“中性化”风格出道,也引来网友对于“女团审美”的热议。本文将以《青春有你2》这一文化产品的传播现象为基础,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视角下梳理“女团审美”发生转变的现象,借助女性粉丝的角度,反思女团选秀中“审美定义”的实质。

【关键词】文化工业;女团审美;青春有你

【作者简介】唐梓寒,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一、文化工业理论框架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即“文化工业将陈旧熟悉的东西熔铸为一种新的特质,它的所有分支当中,产品都是为大众消费所设计。各个分支在结构上如出一辙,井井有条被纳入一个几乎是天衣无缝的系统。当代的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和管理的集中程度,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文化工业自上而下,有意识将它的消费者整合成一个模式。”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业就是资产阶级控制大众的另一种形式,大众是被算计的对象、机器的附属,他们被动地接受资本改造的产物。因而文化工业便具有商品化、标准化、伪个性化的特征。

二、《青春有你2》选秀节目文化工业的建立

选秀节目作为电视文化工业附属商品之一,《青春有你》第二季(以下简称《青春有你2》)在塑造人设和形象脚本刻画上出现明显的商品化、公式化的倾向。而且即便是以“不被定义,不惧改变”为口号,《青春有你2》在节目类型、节目效果和评审制度上,依旧没有跳脱出传统的文化工业体系。节目结束后,有关逃粉丝经济、资本操控、多元审美的议题纷纷进入大众视野。

三、被复刻的产品:泛娱乐化下的常态

(一)节目类型:韩国选秀模式的完全套用

《青春有你2》看似是爱奇艺延续了《青春有你》第一季的IP,其实这个节目是借鉴了韩国《produce101》的造星模式。节目模式具有明显的公式化倾向:由粉丝票选从108名训练生中选择票数最高的9位出道成团。该节目模式并非源于大众自发的文化需求,而是资本为获取利润而将其一手炮制,它被资本所主宰,完全遵循商品原则和市场法则运作。以《青春有你2》为例,爱奇艺作为其文化产品的出品方就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普通用户每天拥有一次助力机会,而VIP用户每天有两次机会。如果粉丝想要获得更多的助力,就需要去购买赞助方的商品,通过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获得助力。这无疑是在宣告有资本就能助力训练生出道。

(二)评审机制:从实力至上到颜值至上

选秀更像是在“选美”,观众不再把目光聚焦于参赛选手的才艺上,而是更多关注训练生们的外在形象。这其实与长期以来的父权社会驯化的审美观有关,女性长期处于“被凝视”的状态,需要时刻对自己进行形象管理,以满足男性观看的需求。当这种关系建构的女性形象进入到电视荧屏中,条件似乎变得更加残忍。在《青春有你2》节目中选手为了追求更好的上镜效果,减肥减到深夜爆哭,最后终于达到了90斤——所谓的“女团身材”。

(三)节目效果:追求爆点,破梗出圈

从提出“全自动选秀”开始,选秀就注定是一场资本的博弈。出品商通过为选手提供平台展演她们努力上进的群像,同时又在叙事分支中穿插选手“个性化”的表现,为选手制造话题,寻求爆点。在《青春有你》的节目中,“做人不能太冰清玉洁”“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虞书欣的“哇哦”作为节目标签出圈的梗也比比皆是,吸引了路人强势围观。这些带有娱乐性质的话题从一开始的被观众嘲讽,到后来慢慢与受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娱乐性的文化思维所裹挟。如阿多诺所言:“社会所依凭的每个人,都带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选手们处在节目生产的媒介生态中,她们其实本身就带有了节目组的商品烙印,所以聚焦于选手实力的讨论也为这些“爆点”让位,贴在她们身上的标签也具有“伪个性化”的特征。

四、打破刻板印象:女团审美的人物抵抗

(一)《创造101》:女团形象的“另类”回归

2018年女团选秀现象级综艺《创造101》横空出世,与它之前的以往的女团选秀不同,《创造101》接过了十年前《超级女声》的接力棒,开启了全民参与女团选秀热潮的新时代。勇于挑战“主流审美”的王菊出现,如李宇春一样为大众审美带来了新符号。与其他妹妹可爱娇小不同,她皮肤黝黑,挑眉浓妆俨然欧美范,跟其他妹妹的少女形象大相径庭。一开始因其“另类”的形象而不被关注,但是当她在某一期说出“自己实力不差,但是排名就是赶不上一些长得好看的女生”时瞬间获得粉丝关注,出现了火爆一时的“菊文化”。节目組把王菊作为价值观输出的武器——女性自信乐观,自我定义美丽的标准。归根到底,王菊这种个性张扬、颠覆传统的选手,与中性化的李宇春不同,其实是在保留女性特征的基础上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抵抗。

(二)《青春有你2》:多种选择,不被定义

当观众还沉浸在中性风格的刘雨听断层第一名出道是《青春有你2》的完美点题之时,第九名的位置竟然也被同样留着短发、穿着短裤的陆柯燃收入囊中,完美地做到了主题的首尾呼应。决赛甚至也请来李宇春作为嘉宾,十分有致敬之意。

节目组开始就以“不被定义”规划好了两条叙事线路。训练生既有可爱甜美的长发靓妹,也有帅气中性的短发小妹,这两条不同分支的刻板印象不断在观众心中交织前进。主题曲《yesok》的C位是“中性化”的刘雨听,许多粉丝认为她与这首歌可爱俏皮的曲风格格不入。不仅如此,服装作为视觉形象的首要载体,节目组为青春靓丽的妹妹们选择了短裙作为搭配。但是刘雨听作为C位,却选择了与其他选手格格不入的短裤。再加上站在中心位上,更加引入注目。这把一开始就对刘雨听这种“中性化”外表参加女团选秀存疑的话题瞬间推向顶峰。随之而来的节目中,导师蔡徐坤鼓励刘雨听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但在节目录制过半之时,一向以短发中性示人的她选择了十分女性化的长发造型出现在公演舞台。节目组借此再次打出演绎全新风格,挑战自我的宣传点,再次赚足了一波热度。

五、对文化工业下的造星模式的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基于精英主义的立场对文化工业的论述忽略了受众的主动性。在造星工厂模式的催化下,粉丝作为受众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中国女团选秀节目的“审美再定义化”其实是粉丝对偶像多元化的期待,其中蕴含着女性对于自我的“观看之道”。长期父权体制的束缚,女性的刻板印象早巳被定义,清一色的甜美可爱的女生类型难以满足新一代观众的品位。大部分女粉丝通过自己的票选去重新“定义”女团之美,在这背后也是对身为女性的自我赋权。票选出的偶像作为代言人,去代表诠释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实现。所以刘雨听的高票出道,也是粉丝通过投票这一权利表达对传统的审美定义的反抗。

结语

《青春有你2》本质上还是文化工业下资本吸引粉丝经济的手段,充斥着伪个性化和公式化的特质,但是它打破了对男权社会的审美顺从,对于“女团审美”的再定义呈现了进步化趋势。在这个定义过程中,粉丝被纳入了文化工业的生产,带着对偶像的喜爱和对自我的期许参与到运作过程中。这次有关于“女团形象”的争议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作为受众的我们,应该具有批判意识和观察意识,看到这一文化现象的进步所在。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毕天峰.创造偶像:文化工业与粉丝狂欢——以《创造101》为例[J].新闻传播,2019(01):31-33.

[3][德]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王坤.对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改版的批判——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7):63-64.

[5]陈俊鑫.从异化到回归:选秀节目中女性形象的发展[J].现代交际,2019(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