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0-08-10 08:44李毅何莎薇邱兰欢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素养信息化

李毅 何莎薇 邱兰欢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我国师范生未来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素养。研发评价指标体系与开展评价实践是实现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抓手。2.0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发展与引领”“师范生双重角色定位”以及“2.0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三大原则,该文基于大量理论研究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了“基本信息素养”“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三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以及二十七个观测点。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评价工具对我国师范生信息素养发展水平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2.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6-0104-08

一、引言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2.0阶段,大数据和智能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触点推动着教育生态体系的智能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注重“物”的建设与应用转向关注“人”的多样化需求与服务,历史任务由1.0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应用融合”转变为2.0阶段的“融合创新”,更加强调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而非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素养养成转变。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军,提升其信息素养水平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可见,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对我国当前2.0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有重大战略意义。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与培养需要科学的测评引领,从而明确其内涵价值、内容结构及评估实践等系列问题。但我国当前缺乏针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已有的少量相关标准仅要求被评价对象达到合格水平,这不利于促进被评价对象激发自我超越的动力,自主地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跨越式发展和持续性提升。此外,这些标准与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目标、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师范生信息素养新要求等已不相符合。鉴于此,本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证构建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既考虑到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客观反映,也考虑到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引领,以期为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测评与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回溯与重新认识

(一)信息素养内涵

国内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因时而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主席保罗·泽克斯基(Paul Zurkowski)最早提出信息素养,强调学习和使用图书工具和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明显的“图书馆素养”特征;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指向了“计算机素养”,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利用及评价的能力;90年代至今的信息素养则更多地关注新时代终身学习理念下以人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发展。国内早期信息素养研究主要是对图书情报领域人员的信息素质或素养的培养和要求进行探讨,直至1995年金国庆首次将国外信息素养概念引入国内教育领域,我国信息素养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王吉庆、桑新民、祝智庭、李克东等学者相继从文化发展、教育信息化等多种角度进行信息素养内涵解读,将其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态度等几方面。进入教育信息化2.0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刻变革着教育形态,信息素养内涵面临着解构和重塑,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掀起新一轮热潮。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提出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应纳入信息素养内涵。学者们关注信息素养中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在信息素养中注入计算机思维、数字素养、信息社会责任等时代内容。还有学者将信息素养拓展为涵盖并链接数字素质、创新素质、大数据素质、信息批判性思维、人工智能素质等的综合素质链。可见,在2.0时代,国内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更加关注“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注重胜任数字化生存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

国内外师范生培养模式及角色定位不同,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在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开放式”教师培养模式中,高校学生通常在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学历教育后再接受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教师专业化训练。因此,国外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更多地是以满足其未来教育工作需求为主,侧重职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主要包括在未来学术工作和教学活动中所需具备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以及信息伦理意识等几方面。而在我国“封闭式”的教师培养模式中,师范院校学生要在大学期间完成学历教育和教师教育双重任务,师范生兼具“高校学生”和“未来教师”双重属性。基于此,我国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增添了师范生特殊的“双重角色”属性要求,即作为高校学生的“服务学习发展”和作为未来教师的“服务教学专业发展”。本文尝试将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师范生信息素养定义为,师范生能够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整合、管理和评价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批判、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服务自身学习与教学专业发展的意识、态度、能力及思维习惯。

三、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关注指标体系的引领作用

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师范生信息素养测评标准应该走在现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前列,成为推动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变革的动力引擎,成为引领其培养方向的导航仪。当前我国已有的测评标准多针对于现有知识或技能的考察,对师范生未来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的关注不足,发展性、引领性创新评价指标构建理念缺位,难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师资群体。因此,本研究将充分考虑我国网络化信息社会变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等因素,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发展的、前瞻的视角构建师范生信息素養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引领性价值与评价理念。

(二)关注2.0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

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以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协作学习等能力为基础的分析性、交互性技能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关注点。杜占元在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正处在与信息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国家所需的是兼具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国际视野、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多样性人才。同时,国际社会提出的21世纪人才发展要求,如2007年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十大核心技能等,发现国际社会对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集中于创新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社会责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与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的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基本相通,且基本契合我国信息化2.0时代人才建设要求。可见,我国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人才培养所重视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社会责任等重要关注点与21世纪信息化教育发展背景下国际社会人才发展需求导向不谋而合。因此,本研究将遵循“关注2.0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的指标构建原则,整合21世纪人才技能发展的共同关注点,凸显评价指标的时代价值与国际视野。

(三)关注师范生双重角色定位

师范生兼具信息化社会的学习者和教育教学者双重角色已成为国内学者的共同认知。在学生角色上,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关注点,对师范生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信息素养也会通过“一定的”迁移作用对其今后信息化教学产生持续影响。因此,学生角色下的师范生信息素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未来教师角色上,教育技术能力始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部分。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日益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取得大幅提升,教育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关注转向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2014年5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能力成为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在教师角色上信息素养的重点内容。

四、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通过梳理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及国内外评价标准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征求教育技术、教师教育、教育测评及信息科学领域14名专家意见,修订完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师范生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基本信息素养”“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三个一级维度,九个二级指标和27个观测点。三个一级指标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师范生信息素养整体。“基本信息素养”是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和“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是在“基本信息素养”基础上分别立足师范生学生角色和未来教师角色信息素养需求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基本信息素养”指师范生解决信息化学习生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所需具备的信息态度与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与需求”“信息道德与安全”以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三个二级指标;“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是充分融合了2.0时代特征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师范生作为学生主体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密不可分的信息素养部分,包括“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以及“研究创新”三个二级指标;“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则强调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所要具备的教师专业信息素养,包含“教学信念”“教学技术”和“教学整合”三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引领性指标,具体指标及阐释如表1所示。

(一)基本信息素养

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概括为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意识与需求以及信息道德与安全三个层面,如下页表2所示。其中“信息知识与技能”层面包含信息知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管理、信息创造、信息使用、信息交流七大观测点,频次总计37,占主要地位;其次,“信息意识与需求”层面包含信息需求与信息意识两个观测点,共13频次;再者,“信息道德与安全”包含的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两个观测点是关乎师范生信息时代背景下社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共12频次。由此确定“基本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意识与需求”“信息道德与安全”三个二级指标。

(二)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

诸多国际组织发布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回答21世纪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2007年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提出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学生需掌握以实现创造性学习的关键技能。2012年OECD的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创造与创新等十大核心技能。2014年UNESCO《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学生作为全球公民应具备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等可迁移技能。201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理性思考与批判质疑的科学意识、乐学善学与勤于反思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进行创意转化与方案优化的创新能力等。可见,21世纪学生学习发展的能力与素养有三点共同核心要求:第一,都强调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反思精神等;第二,都强调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终身学习等;第三,都强调创新能力:问题解决与创造创新能力等。师范生作为高校学生以及未来的中小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科学的思维品质、有效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是其发展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本研究提取“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创新发展”作为“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下的三个二级指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专家认同在2.0时代下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应强调师范生思维习惯的转变与培养,形成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掌握应对复杂问题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等可迁移能力。另外,86%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师范生创新创造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能力也普遍偏弱,不利于我国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本研究将“创新发展”指标改为“研究创新”,最终确定“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三个二级指标为“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研究创新”。其中,“科学精神”指标包括理性思维与批判质疑两个观测点,强调学生在网络信息爆炸增长、价值观念多元发展的时代下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需具备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科学品质;“学会学习”包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两个观测点,关注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对自身学习生活进行合理计划、监督调节与反思评价的能力,以及信息交互性环境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与同伴、教师进行信息交流分享与协作学习的能力;“研究创新”包括创新发展与研究能力两个观测点,强调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创新创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特别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并营造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的能力。有学者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认为教师应具备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还有学者认为教师应具备对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态度与信念。桑国元整合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基本内容,提出“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关于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念”“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与信念”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四大部分。由此,本研究提取“教学信念”“教学技术”“教学整合”作为“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其中,“教学信念”指师范生在个性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教学发展进程中应具备的对学生学习发展以及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信念,包括学生中心与技术价值两个观测点;“教学技术”指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确定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所需掌握的基本软硬件及网络平台,包括设备操作、软件操作以及平台应用三个观测点;“教学整合”指师范生需具备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准备、教学设计以及预备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五个观测点。专家普遍认同师范生除基本信息素养外还需要具备支持教学的专业信息素养,同时80%的专家还指出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在现实教学情境及教学能力要求等方面仍有区别,针对“教学整合”指标,并不能完全以中小学在职教师标准对其整合教学能力进行要求。因此,为使指标更符合师范生教学整合的能力要求,本研究中“教学整合”指标更多是融合师范生所受教师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

(四)引领性指标设计及阐述

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测评工具,更应成为未来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指挥棒。为更好地应对未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创新变革,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无疑将面对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因此,本研究在已有指标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联系未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发展趋势,在“教学整合”二级指标的五个观测点——资源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上分别提出引领性指标,以期为未来师范生的培养方向提供引导。第一,“资源准备”,师范生不仅要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现有课程资源的加工管理,更强调师范生能根据预设的教学需要,主动运用合适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第二,“教学设计”,师范生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促进学习者中心设计”,合理运用大数据追踪、数字资源共享等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进度预评等教学设计过程。第三,“教学实施”,强调师范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AI教学助手、远程互动平台服务等信息技术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第四,“教学管理”,强调师范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如情感计算、学习分析等,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活动,对学生需求和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并灵活调整教学步调,实现动态化教学管理。第五,“教学评价”,师范生不仅要使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微格录课工具等传统信息资源和评价工具,更应充分发挥如大数据追踪记录、电子档案袋、学分银行、区块链评估系统等新兴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活动记录与评价中的优势进行智能化、综合化、个性化的分析和评估。

五、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本研究基于研制的指标体系,研发了信效度良好的师范生信息素养测试问卷。该问卷的整体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4,各次级维度的克隆巴赫Ⅸ系数均高于0.81,表明该测评工具有较高可靠性和可信度。在效度方面,邀请36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指标体系和测试问卷的吻合程度进行评测,发现测试问卷所反映的要点与指标采集点基本一致;且验证性因子模型分析发现,各因子的载荷系数均在0.8及以上,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符合标准(x2/df=1.29,RMSEA=0.05,TLI=0.95,CFI=0.94,SRMR=0.05),说明该测试问卷效度较高。

本研究在中东西部多所部属和地方师范院校随机抽取师范生样本共计2886名,对其信息素养开展实证调研和現状分析,如下页图1所示。首先,从整体水平上看,当前我国师范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尚可(μ=3.68),但发展不均衡:基本信息素养水平最高(μ=3.90),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次之(μ=3.68),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水平最低(μ=3.49)。在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方面,虽然师范生对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观点非常肯定(μ=3.97),但他们在使用技术工具辅助教学(μ=3.50)及整合教学的实践中表现欠佳(μ=3.59)。在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方面,师范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研究创新能力(μ=3.34)最差,其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μ=3.5 1)及科学精神(μ=3.60)稍好但也不太乐观。其次,从不同学校类型(部属、地方)和学科分类(文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其他:音乐、体育、美术、学前教育等)来看,不同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具体而言:(1)在基本信息素养方面,艺体等学科师范生得分最低,且显著低于文科师范生(F=2.32,p<0.05),特别是“信息意识与需求”(F=2.47,p<0.05)和“信息道德与安全”(F=3.70,p<0.05)显著低于文科师范生。一方面,艺体等学科师范生相比文科师范生在信息需求表达、规章制度解读等方面优势欠缺;另一方面,艺体等学科师范生与文理科师范生的学习模式差异较大,在学习训练过程中接受信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影响了基本信息素养发展。(2)在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方面,艺体等学科的师范生得分也最低,特别是“科学精神”显著低于文科师范生(F=2.77,p<0.05)。“科学精神”强调师范生理性思考、批判性地认识和分析信息,而我国目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点专业集中在哲学、英语等专业学科,艺体等学科教育对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理性分析、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且有研究同样指出文科生的分析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高于艺体等学科学生。(3)在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方面,地方院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显著偏低(t=2.07,p<0.05),特别是其“教学整合”能力显著低于部属师范院校学生(t=2.27,p<0.05)。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质的生源。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学实践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条件有限,师资学历层次及信息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生源质量也相对偏差,从而导致了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其教学整合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猜你喜欢
师范生素养信息化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