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参与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工会治理能力,特别是工会在特殊时期是否具有科学有序、依法依规的应急调处能力,是检验工会是否适应新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试金石。建立健全新时代工会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是竭诚服务职工、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会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工会主题也转换为带领亿万职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疫情防控可能需要面临常态化的当下,经济复苏可能放缓,如何发挥工会的作用就越发显得迫在眉睫。特别是在美国不断发动贸易战,对国内市场和产品不断挤压的情况下,推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利益,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创新经济工作,这都对工会引领职工推进企业经济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疫情防控中攻坚克难是党和国家对工会新作为的新期盼。
新修订的《中国工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竭诚服务职工。不可否认的是,在疫情期间,很多行业运行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生产秩序混乱,市场需求骤降,不少企业出现资金断流,用人单位效益下降或停工停产,中小企业、餐饮及服务业、禽蛋畜牧企业等受损尤为严重。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为负值,是十几年来的最低值。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给职工就业造成较大压力。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资金短缺,一些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由其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较同期明显增多,劳动者权益维护面临较大压力,在各方协调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职工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加上各地在特殊时期出台的处理劳动关系的应急措施、法律规则标准不一,以及企业的工会没有充分发挥民主调解机制作用,未能充分有效沟通协商,都可能导致劳动争议增加。
新就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显现,疫情下的新就业形态对当前的就业方式、就业规模、劳动关系体系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疫情持续的情况下,劳动力就业人数都出现了下滑,劳动者工作稳定性下降,企业出现不同规模裁员、减少用工或降低工薪标准等情况。据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与澎湃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关于企业开工力的调查显示,为应对疫情危机,企业将减少用工,减少10%到30%用工的占受调查企业的34.1%;减少30%以上用工的占受调查企业的14.3%。这对拉动国家经济内需来说势必会造成需求动力不足,对劳动者的劳动利益会产生负面效应,对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企业经济发展战略带来了不确定性。
工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劳动关系变化,还没有针对性的政策抓手,工会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方法手段缺乏更新,还不能顾及企业发展的需要,无法保障职工利益。很多工作在基层组织工作中还存在着盲区和短板,基层工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党委政府赋予工会组织的新使命。这些都需要工会发挥中国工会特色优势,凝聚硬核力量,创新方式、方法应对现实考验。
一方面,工会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守经济建设不动摇,坚守政治方向跟党走,守正创新。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保企业就是保经济的根基。增强信心、鼓足干劲比黄金还要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郑州方圆集团职工回信中写道:“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工会要团结动员全区各族职工弘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团结协作。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引领作用,带领广大职工攻坚克难,不断发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围绕中心,提高竭诚服务职工的能力,为企业防疫防控与复工复产提供支持保障。各级工会要积极配合企业加强“输入地”“输出地”职工正常返岗工作,安全、科学、有序组织职工复工复产,调高人力资源效率。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要借鉴“无接触配送”等新用工理念方式,努力完成复工复产的目标。要协同推动劳动用工管理的创新,试行弹性就业,共享用工。要通过送就业岗位、送技术培训、送政策咨询、送保险服务、送创业贷款、送健康检查、送困难救助等活动,为职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实实在在的服务。要建立长效救助机制,不断增强工会的服务能力。
工会要与企业、职工守望相助。稳定就业是经济正常运行、职工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根本。工会要雪中送炭,破除职工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困境结构”。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多次积极协调人社、工商等部门,联合举办各类型招聘会,积极解决企业人力短缺问题,不断推动企业经济复苏,畅通企业发展的人才流动发展机制。通过职工工资补贴、“激励复工奖励”等办法,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群团组织要在利益维护、能力的提升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建立和完善工会参与或主导的制度建设能力,为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组织平台机制保障。由于不同地方及不同行业的企业所受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异,在制定相关政策及采取应对措施时,要对涉及工时、休息休假等相关政策和应急措施精准施策,既要避免因措施不到位影响疫情控制,又要避免因不必要的措施给企业及劳动者造成额外的负担,影响正常的复工复产。在必要的情况下,逐步倡导建立工会、法院、人社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机制,定期研究、交流重大事件,督促重大项目跟踪。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实现案件简易快审程序,依法维护、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积极引导和帮助职工通过劳动争议和诉讼等合法手段解决劳动关系矛盾。
信息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是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在社会疫情治理中凝聚人心的必要措施。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党和国家对工人阶级的关心和重视,宣传我区工人阶级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坚守舆论导向,在职工心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工会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支柱,在新时代,工会只有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对自身功能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够发挥作用。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时,只有不断适应新需求,找准着力点,才能增强活力,不断提高驾驭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合理配置职能和资源,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把适合群团组织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按照法定程序转由群团组织行使;支持群团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工会组织在引导和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中大有可为。要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同时,要联系和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把握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发扬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突显劳动价值,激励广大青年员工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达到“以赛促学”、以赛培养知识型职工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各项竞赛活动的大力宣传,营造学业务、比技术、争一流的学习氛围。建立健全评选机制,让真正的劳动先锋脱颖而出。充分尊重劳动价值,重点宣传一批先进劳模人物,努力扩大对先进人物的宣传效果和影响。通过科技评价、人才评价、科技奖励等,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不断推出北方工匠。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群团组织既要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又要做好维护群众劳动利益的行动。弘扬蒙古马精神,不仅要知其千里马而善用,更要知其千里马而懂饲养之道,切实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群众认同工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文化必须落地生根才能有生命力,文化必须融入到职工的生活中才能聚集力量。提升工会的治理能力,首先需要在职工群众中培育先进文化的土壤,弘扬先进职工文化。先进的职工文化对弘扬和塑造职工的精神、理想、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各级工会要利用平台建设,打造先进的职工文化,构建企业党委与工会的同心文化。
弘扬先进的职工文化,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的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宏观大环境。弘扬职工文化,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在弘扬蒙古马精神的基础上,要以永不懈怠的劳动精神展现职工的新作为、新风采。构建以人为本的团结协作、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上下同心的企业同心文化
综上所述,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工会组织要积极面对劳动关系的各种挑战,不断创新应对措施办法,提高工会的社会治理能力,充分调动企业与劳动者的积极性。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适时逐步厘清行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的职能边界,去除弊病,不断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加强公信力建设,发挥桥梁枢纽带作用。要强化整体性和系统性服务理念,发挥整体性功能,彰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