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摘 要 应用题的阅读能力是解决应用问题这一小学数学重难点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帮助小学学生进行应用题阅读能力培养,也是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当着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立足于教学实际经验,从认真阅读教材、把握关键词语、加强数学表述、培养分析习惯等四个方面,系统论述小学数学应用题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1-0148-02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考察,能够较好地考验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而学生能否阅读清楚题目、把握题文中的信息要点,并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的阅读能力就成为学生能否快速有效解决应用问题的基础能力。为此,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应用题阅读能力,是值得教师们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应用题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进行简单阐述,以期提升小学生的应用题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认真阅读教材,捕捉例题中数据含义
应用题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应用题的解题效果。应用题教学时,多数学生对于问题的数量关系的不易把握,造成解题的困扰,此时,多数学生习惯于向教师请教,很少学生能主动“请教”课本。而教材中的插图、对话等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注意,体验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例题更是精心挑选的典例,其中包含的数据的意义、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此,应用题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阅读教材着手,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好习惯。
如小学数学的“行程类问题”“单价类问题”都是“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的典型、常见的问题,这类问题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学生不能立刻找到数量关系,导致解题效率的低下。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除了教师给以精心的点拨之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通过细心阅读,从最上面的表格中,发现规律: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行驶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越远,并根据80/1=80、160/2=80、240/3=80……等,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从而得出:当路程与实践的比一定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而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成反比……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从例题中感知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时,也能得心应手,快速找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提高解题效果。同时,教材的认真阅读,也对于应用题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奠基作用,促进应用题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关键词语,梳理应用题信息要点
想要充分培养小学数学应用题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快速精准把握关键词语,从而高效梳理应用题信息要点,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应用题本质上依然是数学问题的情景化表述,把握住题文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就是把握住了该题的信息要点,从而掌握住了解题的钥匙。同时,应用题的设计大多有其实际背景,这就对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具体而言,教师一方面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相对复杂的表述中,提取和精炼关键词语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注意在日常教学和应用题专项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生讲解、分析、整理一些特定的生活化的关键词语(如“增加到”“增加了”“来年”“人次”等)。此外,教师也应当注意提醒学生,要学会寻找关键词语的标志,从而能够提升自身把握关键词语的效率。
以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为例,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剪裁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问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显然,这是一道归总问题,学生很容易能够对三个数字这类关键词语进行提炼,但有些学生往往会梳理不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因为学生对题目背后的生活常识和逻辑顺序的缺乏所导致的。因此,讲解这道题时,先请学生尤其注意“后”“原来”“现在”等这类表述时间顺序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对这类词语的把握,学生不仅能够理清“3.2”“2.8”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后续“791套”的处理也能够快速地把握,从而迅速地列出算式“3.2×791÷2.8”,问题迎刃而解。
三、加强数学表述,转化应用题表述方式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题阅读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数学表述,将应用题题文中的口语表述,转化为数学表述,也是一种十分常见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为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应用题在题文表述上,会有意识地隐藏各关键词语间的关系,继而考察学生能否基于自身数学分析能力,将各关键词语(往往是题文中的数字)转化为数学表述。此外,小学学生头脑发育尚未完全、思维范式有待完善,对于这类题目往往难以把握住解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多使用数学表述,而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表述做出讲解,使学生理解“什么样的话才叫数学表述”,同时教师也要做出表率,多使用数学表述,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表述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分析,就将偏重“数学形式”而非“语言文字”,从而大幅提升其应用题的阅读能力。
例如,甲乙两工程队在山的两边同时开凿一个山洞,甲队每天开凿13.8米,乙队每天开凿15.2米,40天开通,这个山洞全长多少米?”引导学生把握住关键词语“每天13.8米”“每天15.2米”“40天”后,提醒学生这样的表述是“偏语文式”的,数学语言是“每天13.8米”转化为“13.8米/天”,通过这种单位的“数学表述”式的转化,学生对三个数量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很快列出算式“13.8×40+15.2×40”。这时,笔者再提醒学生,对“13.8米/天”和“15.2米/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学生发现可以将甲乙两队的速度进行相加,从而列出算式“(13.8+15.2)×40”,更加快速地计算出了结果。
四、培养分析习惯,形成应用题思维范式
学生数学分析习惯的培养和数学应用题思维范式的养成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时,教师应多请学生注意“已知条件”和“问题目标”,并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目标”间的逻辑关系或是中间条件,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处理问题“某工地需要要黄土44.5吨,用一辆载重2.5吨的汽车运了10次,余下改用一輛载重1.5吨的汽车运,还要运多少次?”时,请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目标”。很多学生能够得出“问题目标”是“剩余的运输次数”,“已知条件”是“一共44.5吨”“2.5吨/次”“10次”“1.5吨/次”,并且得出“想要算出剩余的运输次数,就要先算出剩余的吨数”,从而快速列出算式“(44.5-2.5×10)÷1.5”。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数学表述和数学思维范式得到了训练,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整体对应用题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小学数学应用题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性数学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思考和探讨怎样的策略才能科学有效,为学生综合性数学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既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也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摆脱低效,迈向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春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略探[J].新课程研究,2019(31):113-114.
[2]周显伦.浅议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9):47-49.
[3]刘喆洋.小学数学应用题阅读能力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