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永霞
【摘要】 体验式团 体情境中的编剧、排演、讨论、反思等实在是个巨大的问题。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不仅能识别好的或坏的德育资源(包括校园心理剧或其它体验式团体情境活动),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呈现方式,不以剧本中的“憎恨对象”影射学生自己。如此,才能成就校园心理剧在德育中的无痕渗透,才能真正发挥体验式团体情境活动的正效应。
【關键词】 体验式团体情境 校园心理剧 硝烟味 边界意识 正效应
体验式团体情境介入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是学生心理矫正的需要,更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关键就在于其中的编剧、排演、讨论、反思是不是更好地滋养了学生。其中应该警惕什么,应该引领什么,应该提防什么,应该洞悉什么,应该克制什么,实在是个巨大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或者心理健康教师,应有高度的警觉和敏感,以此引领体验式团体情境大面积地滋养学生、矫正学生、成就学生。
一、考察事实:由剧本到讨论的自由拓展
曾经观看过一个校园心理剧《一诺千金》,其中既有对信守承诺的一种追忆,又有对食言失信的一种讽刺。无疑地,这样的对比恰恰能更深刻地衬托出“信守承诺”的重要性,也恰恰是德育渗透的“生成点”和“拓展点”。从孩子们“敬佩和鄙夷”的语气辗转和迂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一诺千金”的分量,其中既带给“观众”绵长深切的震撼,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启发、思索和开悟。然而就在结尾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经做出的承诺,自己做到了吗?有没有失信的事情,如果没有兑现承诺,以后应该怎么去做?我们班上有没有失信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以下是部分对话片断:
生1:我班的宋**同学就失信了,上次说好了一起去书店买书,他就没有守信,过后也不解释。
生2:孙**就失信了,去年假期,说好和他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我等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就没有出现。
大家纷纷发言,教师在孩子们尽兴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道:“从大家的发言中发现,我们同学中失信的事情还真得很多,那么,通过今天的观看以及讨论,我们要做一个守信的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失信的同学,一定要勇于改正,重新做人。”
二、现实追问:由揭发到尴尬的对号入座
表面看,这样的对话由校园心理剧过渡到学生自身现实,是一种由此及彼而又注重现实印证的路子。然而,这样的“道德验证”合适吗?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是否注意到那些被揭露出的孩子们脸上的一丝羞耻和些许尴尬?甚至几分快要涌出的恼怒?细究以上环节,我们可以发现,原本的“无声渗透”或“无痕转化”已变成“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的道德宣判活动表面花里胡哨,实则得不偿失;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陷入了另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想想,没有被“牵连”的暂且不说,凡是那些被揭露出的不讲诚信的学生,如何心安理得地享受校园心理剧的快乐?哪里还有自由欣赏的诗意、幻想和美?哪里还有自由观众的精神享受?
当下,因为校园心理剧之“情境、无痕、高效”等特点,很多体验式团体情境已被大量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一种有意义的突破和开拓,一种内涵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向。然而,诸如以上的“硝烟味”浓浓的尴尬现象也随之诞生,又不能不说是割腕的遗憾。好的体验式团体情境应该达到助人自助的理想状态。损人的就应该抛弃,伤害自尊心的就应该远离,不能因为参与了团体情境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贬低别人。必要的时候,教师应该勇敢地按下“删除键”,并且由此进行反思:体验式团体情境是否真正成为一种正向的团体力量参与了孩子们精神大厦的建设?是否真正以一种无痕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而大面积助力?是否真正不知不觉与孩子们的内心和人生对接,从而发生了最接地气的成长?
三、惊醒反思:由理解到克制的边界意识
从这一点看,教师必须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活动当下应该给予孩子最入心的理解、最合适的提醒和最有意义的引领。教师要有一个边界意识和底线意识,即哪些是不能超越的,哪些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哪些又是需要酌之又酌的。可以尽情互动,但不能攻击别人;可以激情谈论,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把舵者,使之朝着健康、积极、正向的方向挺进。
好的校园心理剧或好的团体情境活动,不应该“对号入座”,不“棱角分明”强加给孩子们,不能充满“硝烟味”,但却自然而然地与孩子们的内心和人生对接,尽情沉浸在良性循环或正向传递的浸润中而不知不觉,正所谓:你看不出哪里有德育,哪有“硝烟味”,但处处有“育人”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邓玉蓉.一节完整的心理辅导课应从候课开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42.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自筹课题《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