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对山东的启示

2020-08-09 08:55赵茜茜徐新强
西部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传统文化

赵茜茜 徐新强

摘要:山东和台湾两地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地。台湾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完整,因沿用繁体字,故而更 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台湾寓传统文化于品德教育,强调人格滋养,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其传统文化教育的持久 性、系统性,对儒学之乡的山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山东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应该在教材选编和教学课堂上多 凸显地域特色;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大力 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利用本地区的文化优势积极打造文化故里和特色文化产业,构建系统性的文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鲁台;传统文化;传承;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035-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 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 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 亦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中学西渐已成为 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与之矛盾的是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并未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也面 临种种问题,不利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台湾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接续了清末民初的文化传统,在语汇上表现出古朴、雅正 的风格。台湾传统文化所承袭的乾嘉朴学方法与现代人 文科学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呼应现代人文精神的特色 话语体系及新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以此应对现代化过 程出现的现实欲求与精神困惑,此一特色话语体系及教育 方法不仅推进了传统文化本身的发展与出新,而且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困惑提供更多的应对方案和精神支撑。 一、台湾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二十世纪的疑古思潮对中国古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其中也不乏片面的内容。反观七十年来台 湾传统文化教育,其国文学科始终和经学融为一体,二者 构成内外表里的关系,其国文学科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台湾各级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模式以及传统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多 元渗透,对当下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 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之处。

首先,台湾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完整。台湾强调“教 育”要“恢复中国固有高尚的伦理道德”[2],在课程内 容的设计上,幼稚园(幼儿园)前后,针对孩子真如湛然、 性德纯正的心性特点,主要以简单易懂的传统文化经典、歌谣为主,温润孩子的内心以达到幼儿养性的目的;到国 小(小学)阶段则以童蒙养正的标准,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践行《弟子规》,接触以“四书”为代表儒家经典及诗词, 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国中(初中)阶段, 以鼓舞理想抱负为主旨,开始大量接触文言文,提高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激发“有为者亦若 是”的豪情壮志;高中阶段,经典之外还有《国学概论》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必修课程。青少年在心理认知 方面还处于承先启后的阶段,透过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学 艺术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性。透过文章的精神内 涵塑造学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台 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各阶段全覆盖,使学生在浓厚 的国学氛围中不断加深文化修养,传承独具特色的中国 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给与充分肯定与评价,对学生有 引发兴趣、产生了解期望等正面鼓励作用,台湾长期以来 民间一直不断有“读经”活动和出版相关“善书”,甚至 连流行歌曲《在水一方》也可以由《秦风·蒹葭》改写而成。

其次,台湾传统文化教育更重视文言文的学习。文 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古文学习所不可或缺 的能力。如选取了《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文章,这些 文章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峰,符合教材典型性的特 征。而为达到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及学生内在精神的涵养, 而加强对其考核力度。典型性表现为大型考试中对文言 文考查的重视程度,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 要地位的显性表现。在文言文的考查中,强调辨识与应 用方面,主观题的考查较少。考试材料来源多样,篇幅虽 短,但篇目较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再次,台湾地区沿用繁体字。文字是文化和历史传 承的载体,繁体字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籍文献主要使用的字体形式。清末,许多忧国忧民的知 识分子认为正是由于汉字的复杂难以掌握阻碍了知识的 普及而间接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因此掀起“语文现代化” 的新思潮,其中一项就是改革汉字,进行了注音字母运动、 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等不同的尝试。[3] 到 了五四运动时期,学者们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提升识 字率,进行汉字简化方案。大多文字简化后,失去了历史 渊源,直接强调简单易记,文字的文化色彩大减但实用性 大增。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地区的书写、阅读仍使用繁 体字,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海外部分华人称之为正体字。 汉字注重表意,每个字都有渊源,每个字意都有详细的演 化过程,象形和会意都有,繁体字文化色彩很浓烈,蕴含 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台湾地区传统文字使学生在阅 读过程中,能更亲近了解历史,例如繁体字“塵”,许慎在

《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三“鹿”,从“土”,鹿行扬土也。[4] 学生在读到这个字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一种这样的场 景:辽阔的草原上一群鹿在奔驰着,扬起了阵阵尘土,更 是形象地展示出鹿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繁体字可创 设历史情境,能有效保留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 助于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 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形的演变,虽然总体发展趋势是逐 渐简化,但繁体字仍有着很强的表意功能,蕴涵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亦是传世典籍的主要书写形式,作为日常书 写、记录的载体简化字趋势不可逆,但在文化层面,繁体 字不能简单弃而不用。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及传承过 程中,繁体字学习也应有涉及。

二、台湾寓传统文化于品德教育

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君子人格的追 求对陶冶学生情操及个人的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 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导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个人 幸福与社会繁荣,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台湾地区传统 文化教育强调人格滋养、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韩愈曾 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  台湾的传统文化教 育很早就注意到了其对学生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 国小、国中阶段就已经开设贯穿传统文化的“公民与道 德”的课程,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深入浅出的论述,进行传 统文化以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教育化形态的尝试,呈 现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以台湾台北市南山中学为例,其制订该校教育理念 是:培养学生可大可久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智慧与 胆量兼备,达到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之境界。其教育目标 则为:明理、感恩、乐观、进取。在总的教育理念指导之下,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及学习程度,又将教育理念各级

细化为:

国一下:负责、惜福、诚实、勤劳;国二上:顺从、孝顺、 礼节、专注;

国二上:自律、节俭、自爱、奋斗;国二下:宽容、服务、 合作、恒心;

高一上:服从、服务、诚信、专心;高一下:尊重、怜悯、 谦虚、主动;

高二上:勇敢、关怀、荣誉、积极;高二下:正直、利他、 和谐、有恒。

该中学品德教育之要求全由传统文化及经典中提 炼,而为保障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又制订具体的实施 步骤:

首先,建立正确价值观念。国一新生利用暑期辅导 三天课程进行“童军营”,引导同学建立一健康有意义的 价值标准,修德行、立名教,使每个人因团队荣誉而尽其 职分工协助同学,正确价值观念于兹建立。其次,促使 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相结合。国一、国二以践行《弟子 规》为核心,其国文课程加上唐诗背诵、诗词吟唱、论语 背诵等,并于期末举行竞赛活动。再次,传统文化与圣贤 教育的“分组合作学习”。国三进行传统文化与圣贤教 育的“分组合作学习”,并于社会推展,打造南山中学示 范点。最后,加强文化建设,落实道德教育的内涵。文化 建设是整体道德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 品格有绝对的关连。加强文化建设,从美化物质与精神 生活的环境做起。全面推行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活 动,如礼貌运动、环境整洁活动、排除礼让活动、多管闲事 活动……,使道德内涵得以落实。

而具体到每一个年级的每一个班又进一步细化实现 其德育目标的教育安排和具体日程,从而使傳统文化教 育与道德涵养得以落到实处而不至于停留在形式上或口 头上。如台北市南山国民中学国一“人文班”品德教育 教学安排,以《弟子规》、功过格、开讲啦、品德札记等为 主,从《弟子规》的孝顺启动初始善根;国二“五育班”, 以“《弟子规》等经典视频学习”为主,以促使青少年改 过向善为目标;国三“语文班”,以“《弟子规》实践之坚 贤教育”为主,以青少年改过向善为主要目标。

除学校教育之外,在家庭教育中亦重视以传统文化 精神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台湾地区家长为孩子择校的 依据不再讲求单纯的升学,而是注重品格优先。台湾地 区曾作调查显示,择校的标准排序为:学校对品格教育的 重视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环境与设备,至于学校的升学 率已经排名第六。[6] 台湾以传统文化进行品德教育不仅 局限于对学生、不局限于学校与家庭,还扩展至整个台湾 社会,采取丰富的形式,而起直接作用的则是台湾的“读

经运动”。台湾地区的“读经运动”伴随着“中华文化 复兴运动”而起,蓬勃开展已逾数十年,所参加者已达数 百万人,活动遍布台湾各地,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读 经运动选用《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千字文》《孝 经》“四书五经”等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教材,分别针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这都是值得借鉴的。 让传统文化的氛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将文化的传承落实到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中小学的国文 课程中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家庭教育重视对孩子进 行国文素养的熏陶,社会以传统文化为价值核心,推行传[8]品德教育中的孝顺、感恩、期望和谦让。台湾林育民《读统美德。孔子曾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台湾将传统经教学与品德教育之研究——以某国中资源班为例》,通 过研究显示,学生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读经运动,进行自 我反省,修正不当认知,改变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文章中 做出一个乐观的假设:持续性的读经教学实践或可以改 变在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的困境。[7] 学校可考虑将读经 运动转变形式融入到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借以观察此运 动对学生品德提升的作用,教导学生通过行为实践内化 为自我的道德观。在台湾地区实行传统文化协助品德教 学、提升台湾社会公德构建过程中,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和 日常行为表现已经在无形中受到古圣先贤智慧的陶冶和 内化。这项运动以读有价值的书为诉求,旨在使传统文 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对台湾社会公德建设的推动 作用亦十分明显。

三、对于山东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台湾地区对传统文化缺 乏批判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我们并不赞同,“读经活动” 的广泛开展也有待评估。但不可否认,台湾地区是保留 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其传统文化教育的持久性、系 统性都值得我们深思,其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构建台 湾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创造性改变传统文化存在的形 式,使学校、家庭、社会沉浸于传统文化的熏染之中,使传 统文化得以承习与发扬的方式值得借鉴。

在学校的教学方面,传统文化教材的选编要注重地 域性的特点。山东地区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应该 在教学课堂中凸显地域特色。教学中可以尝试推出具有 山东特色的教学大纲和学科教材,促进学科标准和教材 的多元化发展。教材编写者、传授者在教学的过程时,以《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学习为基础,深度挖倔传统文 化的内涵,适当的进行延伸与拓展,涉及元曲、明清小说、 文言文及古典散文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 和认识。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与教 授传统文化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師要完善自身,不断进 步,在国学方面具备扎实深厚的功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 力,在春风化雨中使学生提升对国学的兴趣。台湾地区 从 2014 年开始实施十二年国民基础教育,他们在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师资培育与专业发展、健 全并落实师资培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等方面成绩突出,

文化落实到细微之处,在学校以儒家经典为班级命名、街道名称甚至山川河流、树木等以儒学大家的名讳定名。 全社会注重传统文化的道德导向作用,使优秀文化传统 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追求高 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进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注重 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滋养,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这也值 得吸取。

充分重视山东固有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本地区的 文化优势积极打造文化故里,形成系统的文化管理体系, 放眼全国,打造自己的文化产业特色。身在儒学之乡山 东的莘莘学子有责任有义务为批判性地弘扬传统文化尽 心尽力。我们将自己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接受经文的熏陶,涵养性情,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建立 文化自信。推己及人,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风气与潮流, 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同时促进全社会每一个成员良好 的品德表现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 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N]. 新华社 , 2014-09-24.

[2] 林庆彰 . 五十年来的经学研究 [M]. 台湾 : 学生书局 ,2003.

[3] 王均 . 当代中国设计院改革 [M]. 北京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1995.

[4]( 东汉 ) 许慎 . 说文解字 [M]. 徐铉校订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3.

[5] 叶圣陶 . 叶圣陶全集 [M]. 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6]( 唐 ) 韩愈 . 韩愈文集 [M]. 辽宁 : 辽海出版社 ,2010.

[7] 梁玉兰 . 新北市某中学以传统文化融入品德实践探讨 [D].

新北市 : 华梵大学 ,2015. [8]“亲子天下”调查台湾选择学校的标准 [DB/OL].

https://school.parenting.com.tw/.

[9] 林育民 . 读经教学与品德教育之研究——以某国中资源班 学生为例 [D]. 新北市 : 华梵大学 ,2010.

[10] 杨伯峻 . 论语译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作者简介:赵茜茜(1996—),女,山西长治人,单位为曲 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儒学文献。 徐新强(1978—),男,山东曲阜人,博士,曲阜 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儒家文献。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传统文化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