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运磊
一直纳闷儿:西红柿为什么归于蔬菜而非水果?要知道,大英百科全书可是支持我的:“水果(Fruit),植物学角度认为是植物成熟后的子房,无论其外观是多肉或是干燥的,内部含有种子。”由是观之,西红柿和杏、桃、苹果可相提并论。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1893年,有英国商人从西印度群岛向美国运了一批西红柿。按美国当时法律,水果免交进口税,但进口蔬菜须缴10%的关税。于是,纽约港的关税官和商人各执一词,后法官们一致判决:“正像黄瓜、大豆和豌豆一样,西红柿是一种蔓生的……蔬菜。”这就是西红柿属于蔬菜而非水果的由来。
其实,老百姓很容易想通这个理:多用来烹饪食用、而非作为生食甜点的,就是蔬菜。因此,西红柿家族的另一成员—小西红柿(圣女果),就因多被生吃而被视作水果。
今年前4个月,泰国榴梿对中国出口额同比上涨了78%。我们中国一个国家就干掉了泰国总出口榴莲的72%。这还不算,14亿国人一年就能干掉全球约73%的柿子、68%的梨、67%的西瓜、58%的桃和李子、50%的猕猴桃、49%的蘋果。
我们这么能吃,市场上也汇聚了大量非本土的水果。追根溯源,且不说非洲来的西瓜、中亚来的甜瓜、西亚来的无花果、美洲来的脐橙、巴西来的菠萝,就连西红柿、苹果、葡萄、核桃甚至胡萝卜,也是远道而来的。
汉代的张骞出国一趟,就带回来了葡萄、核桃、石榴等一堆好吃的。西红柿则是在明朝传入中国的,《群芳谱》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苹果原产于欧洲中部、东南部,以及西亚、西域。但新疆的土著苹果和欧洲苹果简直不是一路货:味道不好吃不说,还像嚼木头渣子。在古代文献里,老祖先把新疆的这种果子称为“柰”,似乎有点因啃木头而无奈表示的意思。
真正的苹果在西方航海时代来到了中国。187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了西洋苹果等果树品种,并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也为后来国内的本土苹果与外来品种的成功联姻奠定了基础。
苹果“征服”世界用了200多年,猕猴桃成为“世界水果”用了100年,而榴莲在我国推而广之只用了20年。为什么会这样?还是亚当·斯密说得好:如果市场运行良好,追求自我利益的人们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他们。
我国本土水果产业的发展后劲也不小。不必说温带水果的桃李杏梅,单提在大兴安岭生长的笃斯越橘和红豆越橘,就是网红与小资水果蓝莓的“表亲”;而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悬钩子家族的诸多成员,更是拥有足以匹敌树莓的绝妙滋味。近年来接连涌现的优质水果品种,如金艳、金桃、红阳等猕猴桃品种,无论从甜度还是外观上,都盖过换了个马甲的、国外的“奇异果”。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花开花落,果生实熟。千娇百媚的花朵,曼妙神秘的馨香,婀娜秀美的姿态,千奇百怪的果实,或质朴或优雅,或粗犷或玲珑,不正宛如性情外貌各异但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