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现状分析及对应措施的研究

2020-08-09 08:45薛昭昭任飞宇邹美雯
中国市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学院

薛昭昭 任飞宇 邹美雯

[摘 要]针对现阶段独立学院物流专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物流行业中缺乏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独立学院却无法很好满足市场人才供应需求。本课题建立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数据,并结合校企合作的思维,通过进一步探索并准确定位企业的需求,提出“1+p+1+p”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实践在整个学习中的地步,用实践来加强和反馈理论学习。同时开拓第二课堂学分置换与最终毕业评定对接的新模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1+p+1+p”;校企合作;应用复合型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167

1 引言

物流业是一个集合性的服务行业,融合了经济、仓储、运输、配送及信息管理等各个产业,现代社会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物流业渐渐成为国民经济不能脱离的组成部分,无一不影响着国民日常生活,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1]2018年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过一项物流类统计数据显示,中基层物流管理运营类人才占据总需求量的55%,高级管理技术类人才仅仅占据30%,以及物流系统规划决策类人员只有15%的比例。据统计,现在我国物流类工作人才需求量达到700万甚至更多。[2]但国内独立学院与市场企业仍属于脱节状态,基本没有根据企业以及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而设置培养目标和策略,缺乏实训学习来提高职业素质以及能力,无法培养出大批职业综合素养高的学生。

2 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1 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类型

从被调查的60多家企业来看,基层管理类人才是企业最迫切要得到的,占到40%,中级管理人才,中级操作员,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一共只占比15%。[3]如图1所示。

企业最紧缺的物流人才类型是高素质的基层物流管理人才和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企业需要除了拥有基础物流专业学科知识之外,还需要的能力就是行业实践能力,并且对于物流操作以及运营的各环节都掌握基本的操作以及实践技能,除了要可以处理一般事务也拥有管控调节能力。本课题调查显示80%的企业都认为这一类基层管理运营人才可以由独立学院培养。

2.2 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与培养途径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于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栽培的模式主要是来源于以下三种:80%来源于高等教育院校正规的培养;10%来自于社会一些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机构的培养;剩下的10%左右就是社会物流类企业本身的培养。[4]

从比例也可以看出来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是最主要的, 在2017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的记录中,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院校在中国共有 1298 所,其中858所独立学院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这样可以了解到每个独立学院招生总人数平均不到 100 个学生。如果用这个数据来计算专业人才社会输送数量的话,可以近似得出每年人才输送量只有接近9万人。[5]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 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这个在行业中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即高职院校着重精力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主要输送方向是物流操作类岗位; 普通本科院校重点就在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重点大学则是任务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毕业以后人才输送方向是理论研究或物流的高等战略实施计划。独立学院属于普通本科院校行列,自然重点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校企合作式实践教学设置问题

着重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的一种教学能力叫作实践教学,这个项目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及教师来说,虽然实践性质非常强,但理论方面的授课仍旧占据了相对大的比例。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比较长课时的实践课程的教授,能够占有总体比例的1/4,可是真正在课程教学时,往往很难落实。

而且学科老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本课题调查显示:没有足够多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没有真正可以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大多都只能做到安排软件模拟训练、校外企业参观、顶岗实习这样的程度,也都只是传统的实训上课模式。这些方面的教学活动虽然相对来说可以通过模拟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局限性较大。

4 针对现存问题对应的机制措施设计

4.1 按市场物流管理岗位群设置教学模块

独立学院设置课程体系有比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以致没有严谨的课程体系安排,基本照搬母体重点学校的教学计划,这种课程设置只会培养出“四不像”没有自己技能特色的学生。基于这个问题,本课题提出:设置不同的物流岗位群为分类安排对应的教学模块,层次涉及面广,设置供应与采购物流模块、生产销售物流模块、物流管理人员分配模块、国际贸易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涯规划和职业兴趣,选择几个模块有针对性着重学习,这样安排有利于改变之前学习模式的缺陷,让学生學习和工作更好对接,也有益于企业选择学生更好地分配工作,最后也就逐步达到了提高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4.2 构建“1+p+1+p”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题结合独立学院特点,提出“1+p+1+p”的课程体系的设置:“1”指一年本科理论学习;“p”指“practice”进行相关实习和实训,培养专业基础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理论指导构建整体学科框架,再通过合作企业或相关实习来和市场对接。建立对应的学分兑换机制,让企业的“第二课堂”更好、更规范的用人。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是相对合理的,也可以更大程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顺利过渡到社会物流工作,获得本科学位的同时,也是带着一定的工作经验去公司面试,公司自然更愿意聘用。

5 结论

文章研究主题从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社会供需情况入手,发现了独立学院在栽培时的问题以及差距,主要在对于人才的定位与普通地方院校存在重复交叉,实践、实训比高职高专少,缺乏统一的物流专业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滞后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几个主要问题,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构建物流管理专业“1+p+1+p”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能更好地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更高效地向企业输送符合其工作需求的人才。

本课题提出的机制措施是有利于解决当下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但是鉴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复杂性,本课题也存在不足:“1+p+1+p”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还无法深入实际开展试验比对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婷.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8(11):50-51.

[2]张敬娟. 标准化人员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标准科学, 2015(7):35-38.

[3]刘敏,于丽静,王海峰.基于需求导向和校企协同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8,37(6):151-155.

[4]蔡晶晶.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5]周丰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9):232-23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