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消费水平的增速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速,反映了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不足。文章运用了消费经济理论对武汉市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确定了5个主要影响因素: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选取2001—201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了计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的检验并修正模型,由此得出结论并提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2.027
1 研究概述
1.1 引言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飞跃式进步,大体上国家的经济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而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收入的变化也是明显增加,从中国统计年鉴查找,1989年的国民总收入为1.7万亿元,是1980年的三倍多;1990年的国民总收入是1.87亿元,而在2000年增长为9.8亿元;从这个数值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发展是多么迅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往往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三驾马车”。从目前来看,我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40%,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是70%左右,这表明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因而,可以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或消费模式,主要是增加内需来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对于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来说,生产总值大,消费水平表现不足,从武汉市统计年鉴可以看到,2000—2004年这个时间段武汉的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呈现不明显的增长,2004年以后,两者开始大幅增长。之后呈现出人均消费占人均生产总值逐渐下降趋势,差额越来越大,比值由2008年的 42.8%下降到2017年的32.4%,这说明武汉居民的消费水平保持着较低水平。 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大萧条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 所以一个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避免经济萧条,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影响武汉消费水平因素,首先找出可能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其次具体实证分析各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大小以及显著性。文章的研究对象为武汉市居民,研究自变量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因变量为居民消费水平。研究的目的是讨论哪些变量对消费水平有充分的影响,进而影响武汉市的经济发展。
1.2 文献综述
自从凯恩斯把消费引入到宏观经济,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就对消费做了大量的研究。这是因为消费函数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1.2.1 西方的消费理论研究
Keynes(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居民当期的实际消费和当期的实际收入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短期内消费者消费取决于收入的多少,收入增加,消费增加,但消费增加的速度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
Duesnberry(1949)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强调了消费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即消费者有模仿和攀比性,其他人消费水平高,他也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棘轮效应”就是说消费者当期消费不仅受到当期的收入的影响,还受到以前年度期的收入影响。
莫迪利安尼、布伦贝格和安东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在假定人是理性的,消费者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得出人的消费水平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长期收入,每个家庭的消费是根据家庭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支出。
从研究消费问题的实证方法论上看,在宏观上较多地运用了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消费模型和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在微观上,微观数据库的创立和计算机不断升级,促进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家研究微观经济活动提供有效实证分析,也使得在研究居民消费问题时方法更加丰富,研究的角度可以更加开阔。
此外,还有学者从营销学的角度通过实证和阐释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1.2.2 国内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
由于中国的经济理论是处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的时代,因此中国人对消费理论的研究比西方主义国家晚了很多年。主要采取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两种方法对中国的消费函数进行研究。前者主要是从某种理论框架出发,考虑当时的制度效应推导消费函数,并进行统计检验。后者是学者根据经验性给出一些决定消费需求的变量,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回归并统计检验来增加或者减少一些变量,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臧旭恒(1994)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收入对于消费者有何影响,得出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膨胀的原因。余永定、李军(2000)以生命周期和永久收入假说理论为框架,建立了中国宏观消费函数,得出消费与实际收入,初始储蓄,价格水平有关系。 沈晓栋、赵卫亚(2005)运用了非参数模型对1981—2003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研究,发现消费结构有时变性。刘灵芝(2005)运用扩展性支出模型对湖北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湖北省城乡居民在不同时期消费水平、消费倾向表现有不同的特征。陈怡、欧阳朝旭(2009)采用了ELES模型对不同层次的城镇家庭基本需求和其他需求分析其需求弹性,得出我国在未来几年的消费由数量转向质量,绿色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的消费热点。
虽然,国内大量学者参与关于消费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也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不少学者对居民消费问题定性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在实证分析大都是以全国居民、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总体为研究对象,很少涉足对个体消费行为的研究。其次,从目前研究现状看,对居民的消费行为理论体系和架构并没有完整概括,只是单方面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进行方法论的研究。最后,居民消费行为是一个个体化行为,也受到居民自身因素,比如居住环境、自身条件等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大量数据收集分析。寻找居民行为变量的相关性,但往往數据资料不完整导致分析结果偏差。
2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2.1 消费水平的理解
消费指的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行为。广义的居民消费水平既包含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品数量,也包含消费品的质量满足要求。狭义的消费水平人均消费品的数量,文章采用的是狭义的居民消费水平。
2.2 武汉市的居民消费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步上升,武汉市的经济也稳步增长,人们收入水平上升,相应的消费水平也就上升,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却有所不同,根据湖北省统计局武汉市的统计年鉴可以看到城乡居民差距逐渐拉大,显现出极大的不均衡。
2.3 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选择
经济生活中,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商品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偏好、市场消费的倾向等,但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包括进去,考虑到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样本的随机性,文章选取以下四个主要变量来研究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2.3.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指标,反映该地区综合实力和财富状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一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则消费水平越高。
2.3.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传统和现代的消费理念,收入水平是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动力,而现在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还是很大,两者的消费水平明显不一样,分别选取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来研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2.3.3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城市自然增长趋势和程度,人口总量和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消费结构,导致人均物质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变化,选取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影响消费水平的一个因素。
2.3.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价格对消费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两者呈反向关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所有商品有物价变动的一个趋势,进而导致消费的变化一般收入一定情况下,价格越高,支出越少。
3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1 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四个变量来分析对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选取的数据为2001—2017年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武汉市统计年鉴2018》和《湖北省统计年鉴2018》。
3.2 描述性统计
通过变量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消费水平,尽管最大值是41285元,最小值是6074.76,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较大,但通过标准误差可以看出总体变动还好。但是对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8000左右,且标准误差为31058.68,所以这个变量的总体波动很大,在模型的时候可能显著性很小,其他变量变动还好。
3.3 模型设定
3.3.1 模型的假设(5个假设)
3.3.2 模型设定
基于以上的假设文章设定多元回归线性模型:
利用Eviews对上述数据进行简单的OLS回归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该模型的R2=0.961,F=54.86,虽然模型的拟合化程度高,F检验通过,但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x2,x4,x5的t值都低于2,不仅系数不显著,x1的符号明显与经济理论不符合,这表明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3.4 模型检验与修正
3.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
从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x1与x2,x3,x4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x2与x3,x4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
3.4.2 多个有约束模型的回归
从表1可知x2和x3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因此建立两个回归结果分别剔除x2和x3。
(1)建立Y=β0+β1x1+β2x2+β4x4+β5x5+μ的有约束的模型,剔除x3对其进行回归结果分析,如表4所示。
建立Y=β0+β1x1+β3x3+β4x4+β5x5+μ有约束的模型,在剔除了变量x2的基础上进行OLS回归可以得到以下方程,如表5所示。
对比方程二三可以得知,在方程二中剔除变量x3后得知变量x2的t=7.6,R2=0.9468,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依然显著,对于方程三中剔除了变量x2后变量x3的t统计量为9.1759,R2=0.9614,经过对比以上两个方程可以看出方程三的拟合程度更好,對比除x2和x3其他变量的显著性并没有比较大的影响,x1在方程二和方程三中依然显著,其他自变量依然不显著,对于x2和x3得知x3自变量的显著度更高,拟合程度更高。所以剔除变量x2,保留变量x3。
(2)对比表1还可以看出x3和x4相关系数为0.86,可知两者高度相关,在回归模型三的基础上设定两个约束模型分别剔除x3和x4的模型四和模型五:
建立Y=β0+β1x1+β3x3+β5x5+μ,在剔除x4的基础上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建立Y=β0+β1x1+β4x4+β5x5+μ,在剔除x3基础上对模型回归进行分析,如表7所示。
对比模型四和模型五回归的结果变量x3和x4分别在模型四和五中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但可以看出变量x1显著性水平0.01在模型四中显著,但是在模型五中却不显著,x5在模型四中系数是负,但是模型五中系数符号变为正,而x5是居民价格消费指数,按照通常的经济理论可以知道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降低,可知模型五不满足。对比模型四R2=0.958,而模型五R2=0.691,通过对比可知模型四的模拟度更好,所选的解释变量根能解释消费水平变化的情况。
综上所述,采取模型四的模拟结果更好。
3.4.3 异方差检验
对模型四得到的方程做异方差检验可以得到表8。
可以得知模型四不存在异方差,则模型四是一个好的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有良好的统计性质,OLS估计是有效一致的。可以把模型四作为比较优的模型。
即模型:
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就增加2.13元,且影响不仅经济显著而且统计显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居民的消费价格水平提高1%,居民的消费水平减少173%,这还是有点不合理,其他没有包含的因素不是就不影响居民消费水平,而是在去掉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水平影响大而已,但是如果在其他模型和条件下,这些变量或者还没有列出的变量也对具体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这正是模型欠缺的部分。
4 提高武汉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根据以上量表分析可知,影响武汉居民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想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
4.1 改善生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产品种类丰富,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消费品,进而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然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是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因此应该缩小贫富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其收入有以下两个办法。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品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科技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第二,培育新型的人才更能更加非农业收入。加强农村居民的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拓宽增收渠道。政府加大对乡镇的投资和支持,加强对于农村居民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提供充足信息,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的就业和职业流动,增加其收入来源。
4.2 稳定物价水平
物价的不稳定会使居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从而减少商品消费,因此,想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要稳定物价。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努力消除不良影响,消除成本要素上升的压力,正确引导市场合理预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其次,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价格的违法行为,保持市场价格在合理范围内,加大对特定公共行业补贴力度,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消费者的总体水平。
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消费环境
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使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受限于医疗、教育、养老支出等,因而现期的消费水平受到许多因素的抑制。只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為人们解除后顾之忧,才能释放居民对未来各项支出的理性预期,释放消费需求。首先,完善社会保险医疗制度,增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做到有病所医、老有所养;其次,完善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和教育收费制度,降低教育成本;最后,大力培育和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改革农村商品的流通体制,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销售网络,组织和引导企业向农村流通,做到家电下乡等工作,加强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消费需求。
4.4 引导合理消费,鼓励适度消费
应注重舆论导向作用,在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加强消费教育,倡导文明科学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保持适度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知识水平和合理的消费结构,引导居民树立新型的消费观。同时,还应鼓励居民合理而科学的进行精神文化消费,不能一味地以节俭为美德,增加储蓄,改变居民量入为出的观念,鼓励积极适度超前消费,使居民逐渐接受信贷消费的新观念,开拓消费型新领域,提升居民消费层次和改善消费结构,促进社会消费水平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臧旭恒.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J].经济科学,1994(1):44-49.
[2]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3]沈晓栋,赵卫亚.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基于非参数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5(1):18-22.
[4]刘灵芝. 湖北城乡居民消费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5]陈怡,欧阳朝旭.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1):57-61,71.
[6]许光建,赵宇,戴李元,等.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分析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 (390).
[7]张兆亮.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4-12.
[8]张艳阳.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9]王亚丽.谈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山西财经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1).
[10]于泳.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的视角[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1]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中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J].管理世界,2004(5).
[12]葛新权.一种包含周期变动的回归预测模型[J].预测,1998(1).
[13]欧阳资生,鄢茵,陈内萍.一种包含非参数回归估计预测模型[J].湖南教育学院,2001(9).
[14]周志丹. 回归函数的核估计法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2, 15(1):78-80.
[15]朱慧明,韩玉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0).
[16]YANG Y. Estimation theory in partly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under range dependence[J],.Advance inmathematics,1999(5):411-425.
[17]CHU K,ANDMARRON S.Choosing a kernel regression estimator(with discussions)[J].Statis,1991(6):404-436.
[作者简介]张玲玲(1995—),女,汉族,贵州遵义人,湖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