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萍 姚维佳 刘视湘
〔摘要〕为考察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与复原力的现状,以及复原力对中学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心理复原力量表和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345名中学教师为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门头沟区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水平、复原力两两相关;(2)门头沟区中学教师的复原力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作压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也可通过复原力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复原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08-04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和资讯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迅速腾飞,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由被动的教书匠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除了要进行日常教学,更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另外,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与高要求也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无形中加重。中小学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其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关于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工作压力大是教师身心疾病增多、抑郁焦虑情绪突出、自卑心态强等生理和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2-5]。以往的研究多把注意力放在压力的来源或是影响方面,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我们开始关注应对压力的积极因素。
复原力(resilience) 是一种能够在压力情景与生理疾病或心理困扰之间起缓冲作用的个体特质或能力,是个人在面临压力危机时是否能够成功复原的决定性因素[6]。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复原力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高[7-9],由此可见,个体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对其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社会和生活的引路者。教师的心理复原力水平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复原力既可表示教师的职业心理,又是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手段。已有研究表明,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复原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关心理复原力、工作压力、心理健康水平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对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应激状态下学生的行为、心理等方面,对教师心理复原力涉及较少,对于心理复原力作为人格变量在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的研究更少。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逻辑分析来看,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复原力、心理健康水平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内部关系做综合分析及考察。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复原力、心理健康水平三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本文旨在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复原力、工作压力的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为教师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复原力、合理调节自身压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对引导教师形成合理水平的心理复原力,提出了有效的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缓解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取样,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345名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量表360份,收回345份,回收率为95.8%,被试信息详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
该问卷由石林、程俊玲等[10]于2005年编制,包括工作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部分,本研究采用压力源问卷部分。问卷包括八个主要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学生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工作特征、职业发展问题、身心特征、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共36个条目,采用0~4分的五级计分,计分方式为:0代表“没有”,1代表“较轻”,2代表“中等”,3代表“较大”,4代表“很大”。压力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α系数为0.9477,八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6~0.88之间。
2.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
本量表以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为基础,依据我国特有文化背景修订而成,共24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0表示“從不”,1表示“很少”,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4表示“总是”),包含力量(strength)、乐观(optimistic)、坚韧性(tenacity)三个维度,计算24个项目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心理复原力越强。本量表总体α系数0. 92,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
由俞国良等[11]合编,该量表是由生活(21 道题)、工作(25 道题)、自我(19 道题)和社会(22 道题)四个主要维度组成。采用 6 级计分(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其中,3、4、5、6、13、14、15、16、17、18、19、20、21、62、90、91 是反向计分。四个分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均大于0.6),分半系数达到测量学要求,且具有可接受的构想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问卷实测过程中实施程序控制,采取匿名、平衡项目顺序、指导被试真实报告等措施控制共同方差来源,数据处理过程中运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对共同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最高单因子变异解释率为30.86%,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12]。
(二)各变量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考察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复原力之间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复原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分析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且满足检验中介效应的条件,详见表2。
(三)中介模型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13]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教师工作压力为预测变量,心理复原力为中介变量,心理健康水平为结果变量,建立中介模型,检验模型的拟合情况以及各路径的显著性。结果显示见图1。 模型拟合指数良好,其中x2=4527.082,df=105,RMSEA=0.102,CFI=0.929,TLI=0.914,SRMR=0.067,说明该中介模型可以接受。由图1可知,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显著(p<0.01),即教师工作压力可以通过心理复原力的中介作用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若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心理复原力(95%置信区为[-0.37,-0.23])在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
门头沟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负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学教师群体中,所有压力源的平均压力为2.845,大于理论平均数2,说明门头沟区中学教师的总体压力已经趋于严重,中学教师普遍存在工作压力问题,其中教师感受压力从大到小依次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工作特征、身心特征、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发展和学校管理。这是因为在现行的教师薪酬制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收入密不可分,这无疑会加重教师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而社会、学生等因素又是教师日常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学生在学校的负面行为,学生家长的期待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压力及问题无疑都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教师作为高知识文化群体,除了有经济收入方面的追求外,更有自我实现方面的追求,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风格,实现工作上的自我认同也是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和考虑的内容。
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国内外已有许多的研究,其结果都认为工作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14-15]。当教师长期承受压力后,身心不堪疲累,情况严重者,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Mearns和Cain[12]在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中,证明了过大的工作压力可以很好地预测工作倦怠,进而影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师工作压力、复原力、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工作压力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它能够直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工作压力大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工作压力小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同时,工作压力又可通过复原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复原力水平较高的教师可通过复原力的作用,使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保持在良好的状态;而复原力水平较低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调节环境带来的负面刺激,从而使得自身心理健康处于不良的状态。复原力作为保护性因素,对个体从挫折及困难中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复原力高的个体抗挫折能力及康复能力强,能有效消减心理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教师的工作压力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与控制,这一方面与教师的职业特殊性有关[17],另一方面与升学率仍是评价学校与教师的主要尺度关。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教师的复原力。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复原力[18];建立积极的认知体系与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激发和促进复原力的关键。
五、结论
(1)门头沟区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水平、复原力两两相关。
(2)门头沟区中学教师的复原力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工作压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也可通过复原力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刘视湘。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农转居居民需求与社区素养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9JYB015。
参考文献
[1]张蕾,孙凯基. 青岛市四方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1):5-6.
[2]王有智. 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青年研究,2000(9):23-26.
[3]俞国良,曾盼盼. 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 教育情报参考,2001(6):11-13.
[4]徐学俊,魏礼飞. 论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J]. 教育科学研究,2001(1):55-58.
[5]吴樟兴.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教育探索,2002(5):76-78.
[6]杨欣,陈旭.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心理韧性[J]. 心理学探新,2009(5):19-22.
[7]雷鸣,宁维卫,张庆林. 心理复原力的内涵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58-64.
[8]王莹,蒋兆楠,李杰,等. 中职女生心理弹性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718-1720,1721.
[9]周永红,吕催芳,徐凡皓.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0):52-59.
[10]石林,程俊玲,邓从真,等.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的编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38-40.
[11]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 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現状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73-79.
[12]周浩,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42.
[13]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14]Shernoff ES,Mehta TG,Atkins MS,et al.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sources and impact of stress among urban teachers[J]. School Mental Health,2011,3(2):59-69.
[15]李晓,韦耀阳. 近年来国内学者教师心理健康实证研究述评[J]. 山东高等教育,2007,24(3):117-122.
[16]Mearns J,Cain J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their burnout and distress:roles of coping and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J].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2003,16(1):71-82.
[17]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18]张愫怡. 教师压力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弹性理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2):43-44.
(作者单位:1.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102300;2.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北京,10001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