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左手写字,水中种瓜”构思演练

2020-08-09 08:38曾传华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0年7期

曾传华

文  题

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右手写字/没有人会惊讶/左手提笔/众人嗤之左撇子/土里点豆/没有人会惊诧/水中种瓜/惊讶之外是惊诧

生活中,这样的惊讶、惊诧还有很多,面对这些并不算新鲜甚至很普通的事物,我们为什么会有惊讶、惊诧的心理感受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这是道新材料作文。分析材料首先要抓关键词。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惊讶”“嗤”“惊诧”。

“惊讶”,有惊异、惊奇之意。“没有人会惊讶”,指出人们对“右手写字”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嗤”,是“讥笑”之意,因为“左手写字”和大众的习惯不同,被视为另类。“左撇子”含有轻蔑的味道。诗歌从人们看到“左手写字”便“嗤之左撇子”这一现象,揭示出人们对不符合大众习惯和认知的现象、事物的排斥。“左手写字”,代表的是不同于“右手写字”这种大众习惯的一种差异,一种特殊情形,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嗤之”,则揭示人们的浅薄心态,视“同众”为优势,搞经验主义。社会生活中,很多不合理的现象被合理化,很多鄙风陋习难以改变,就与这种从众心态有关,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但“差异”“特殊”“个别”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

角度一:可以从应该承认差别、特殊、个别的角度立意。因为差别,世界才丰富多彩,才姿态万千,才美丽可爱。承认差别,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反对差别,甚至想消灭差别,是错误的,也是异想天开。没有个性,哪来共性?

角度二:可以痛斥这种趋同心理的弊端。如会导致人形成僵化的思維定势,自我封闭,抱残守缺,因循守旧,阻碍人们的发展和进步。用这种思维看问题,就会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只见现在而看不见未来。抹杀特殊性,扼杀个性,新生事物就难以产生,更难以茁壮成长,个人与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举出具体事例,说明这种思维方式为祸之大:“祖宗之法不可变”,就是这种思维方式最直接的产物。因为固守“祖宗之法”,我泱泱华夏才会经历百年屈辱;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看不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性,照搬苏联模式,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个人方面,很多人不愿改变某些不良习惯,不愿尝试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不敢追求与众不同,阻碍了成长与发展……

角度三:揭露生活中“趋同”,搞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现象。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往往得不到认可,甚至会因此吃亏。比如一个学生穿着奇装异服走进学校,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压。一个老师,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讲课,多半会被斥责懒惰,不会教书。通常情况下,白天是学习、工作的时间,如果学生在晚上大声诵读,通常会被骂“假忙”“装”……

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有过“左撇子”或“水上种瓜”的经历、体验。比如与老师的意见相左,与书本上的见解相左,与参考书上的答案相左,遇到不开明的老师,往往会受到训斥,会被说成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很多人的棱角,就在这种思维方式下被磨平,最终成为大家能接受的“正常人”,创造力也随之枯萎。

角度四: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角度立意,即对于不了解的事情、事物,不能武断下结论,否则就会犯错误。郑振铎的《猫》就是从这个角度立意写作的。可以写这样的经历:班里新转来一位同学,因为大家都不了解他,加上他十分内向,被大家视为异类,通过几件事,发现这个同学其实挺好的,他身上的优点甚至超过很多同学。最后感悟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定论。

佳作展示

阿猫阿狗

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  陈奕君

暑假去爷爷家,发现我的好友大黄被用一条沉重的铁链拴住了,见到我爱搭不理的。

我问爷爷为什么把大黄拴起来,爷爷支支吾吾,就是不告诉我原因。我只好去问正在洗碗的奶奶,奶奶迟疑了一会儿对我说:“大黄发情了。”我瞬间明白了,迅速脑补出了一个十分狗血的爱而不得的故事:大黄肯定是看上了哪家的小母狗,可小母狗看不上土里土气的大黄,它失恋了。这样一想,我就觉得十分好笑。于是对奶奶说:“大黄看上的是哪家的母狗啊?我来帮它搞定。”奶奶却摇摇头叹了口气,你不懂,大黄看上的是邻居家的那只母花猫。“什么!大黄居然好这口!”我感到惊讶,惊讶之外是惊诧。“不然,你爷爷怎么会这么生气!”奶奶接着说:“这件事都影响到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我十分困惑,狗和狗之间才能恋爱生子,这不仅是生活常识,更是科学道理。大黄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喜欢猫呢?说小了,狗与猫是不同科、不同属;说大了,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爷爷觉得大黄是个怪物,伤风败俗,把它拴起来,限制它的行动。

原来是这样。可大黄毕竟是我的朋友,虽然我也觉得它的行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接受,但如果站在它的角度想,人类的粗暴干涉也是它不能接受的啊,谁规定狗不能喜欢猫呢?都是人类的想当然罢了。

这让我陷入了深思。在我的心里,大黄虽然是狗,但生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把动物看作低人一等,这是人的自大,自以为是。

为什么大黄喜欢猫,就会被大家当成“怪物”呢?道理很简单,它违反了常规,不符合人类的认知。生活中,我们被所谓“常规”“常识”紧紧束缚,一旦打破常规,违反常识,那就是大逆不道,便会摔得头破血流。大黄喜欢邻家母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又岂止是狗不该喜欢猫那样简单?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大众化的教育,如用右手写字,大家怎么做就怎么做,大人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你偏要“左手写字”,必然会受到嘲笑,受到校正,校正没有效果,必定被失望地嗤之为“左撇子”,被看作另类。如果你更进一步,敢于做“水中种瓜”这样出格的事,不说你也该知道是怎样的结局。

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正常”化,成为大众认可的“正常”人。慢慢的,我们也就养成了从众心理,随大流,思维被固化。进一步发展,就是墨守成规,排斥与大流不同的人和物,不接受新鲜事物,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但墨守成规的人终究不过是井底之蛙,是顽固不化的石头,看不到世界的广阔与变化,开不出创新的花朵。这样的人早晚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泯然众人。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老一辈的人还会教育小一辈墨守成规,让他们长大后被时代淘汰吗?

可悲!可悲的大黄!可悲的墨守成规却自以为是的人们啊!

点  评

作者很大胆,文章写得很有意思。狗喜欢猫,惊世骇俗,超出我们的认知。作者借题发挥,深入分析人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能容许它的存在,深挖思想根源,引出对趋同教育的批判。视野开阔,思考深入;构思巧妙,立意新颖。

到底谁有“病”

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  余孟晗

生物书上是这样说的:习惯是最简单的学习行为,它并不是学到了什么,反而是丢失了什么。

有的人有病,骨瘦如柴,气若游丝,很可怕,让人怜悯,只要对症下药,是能治愈的。但还有一种更可怕的病,不仔细观察、思考,难以发现。这种病,是思想上的病,病在骨子里。这种病的特征是:人云亦云,惯性思维。一旦得上这种病,轻者思想僵化,大脑变成接受的容器,因循守旧;重者情感淡漠,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变得麻木,保守、被动。有意思的是,很多想治这种病的人,大多反而被它给治了。

这就是习惯。有个叫乔尔丹诺·布鲁诺的人,就因为坚持自己的天文学、哲学见解,被罗马教廷看作“异端分子”,遭人唾骂,被认为有病。束缚了人们几千年的“地球中心说”被他推翻了,“上帝造人”就成了骗人的把戏,这还得了!真是个疯子!教会不会宽容他,虔诚的教民更不会原谅他。因此,他在得到真理的同时,也被判处火刑。

这人不仅是疯子、傻子,还病得很重吧。在布鲁诺前面有一个哥白尼,因为清楚新的观念会带来什么,会改变什么,但慑于教会的强大,直到病重后才出版《天体运行论》。这不就是个“良好”的示范吗?

中国也不缺乏这样的疯子、傻子,病得很重的人。屈原算一个。他偏偏要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结果呢?不仅遭到同僚排挤,连楚王也觉得他有病,他被一贬再贬,最后国破家亡,跳入汨羅江。

但是,在中国,也不缺这么“良好”的“值得学习者”。施耐庵改《水浒》结尾,让108位好汉接受朝廷诏安,否则,皇帝断然不会给他好果子吃。

如此看来,顺大流才不是疯子、傻子,才是正常人,而且还是聪明人。可是,真理却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在那些被正常人骂为疯子、傻子,被视为“有病”的人手里。

历史练习册上写得明明白白:若将光绪时的改革提前到道光时,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就会提前20年。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洋务运动蹉跎了20年呢?当然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还是统治者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理念,道貌岸然地坚持。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动挨打,割地求和。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个体经营,发展私有经济,让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也让很多人如临大敌么?这样做还是社会主义吗?幸好,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定力,有担当,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擦亮了群众的眼睛,因此,才有今天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学习中,这种现象更普遍。因为求同,因为怕被视为异端,许多同学不愿打破常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是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老师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多好啊,省心!我可能就算一个异类了,即使不累我也会站起来上课,因为我觉得可以让自己集中精神,学习效果好。但是,诸如爱表现、装清高之类的讽刺不绝于耳。我发现,或许我也“病”了。像这样的病,我还有很多,比如思考问题我喜欢一想到底,“爱钻牛角尖”;回答问题,我常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枪打出头鸟,这是古训。假设马云也亦步亦趋,恐怕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假设任正非安分守己,恐怕就没有今天的华为手机和5G……这样假设下去,我感到害怕。

不怕做出头鸟的人们啊,打破常规,“左手写字”或“水中种瓜”,可能要忍受众人的异样目光,甚至被斥之为疯子、傻子,但正是有了你们,才有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敢做出头鸟,即使是在鲁班门前弄斧,也比故步自封、无法提高好得多。

习惯、习惯,真是太可怕了。

“有病”的人是幸运的,而斥责“有病”的“正常人”则是可悲的,让别人变成所谓正常人的人则是可恨的,而不怕“生病”奋起抗争的人则是可歌可泣的!

到底谁病了,其实是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

治“病”的医生们,你们又在哪儿?

点  评

这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作者针对“习惯”发表看法,先将遵从习惯与打破习惯的两类中外名人进行对比,否定所谓的“聪明人”,指出真理往往掌握在被视为“有病”的少数人手里。然后,以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为例,进一步揭示固守“习惯”思维和打破习惯思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否定“习惯”。进而,联系自身学习的遭遇、体验,表达生活在习惯中做“出头鸟”的苦恼、不解和无悔,对有“病”的自豪。结尾的一问,振聋发聩。文章旁征博引,思路开阔,论证清晰,逻辑严密。角度新颖,构思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