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通识课教育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思考

2020-08-07 05:34杨珩程小武
美与时代·上 2020年5期

杨珩 程小武

摘  要:围绕“陶瓷艺术欣赏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全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陶艺通识课程放入到我校整体学科发展中思考,探索性研究如何整合陶艺通识课程与我校综合性大学相关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路线,从而形成我校陶艺通识课程分别与陶瓷材料、化工、土木、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相整合的独特课程教学体系与办学特色。

关键词:陶瓷艺术欣赏;陶藝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型复合人才

一、陶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有创新才有竞争力。在今天高校竞争如林、人才需求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结合综合性大学现有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的大学战略目标,围绕即将开设的“陶瓷艺术欣赏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全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陶艺通识课程放入到我校整体学科发展中思考,探索性研究陶艺通识课程与我校相关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路线,从而形成我校陶艺通识课程分别与陶瓷材料、化工、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相结合的独特通识课程教学体系与办学特色。同时,由于该课程是由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将围绕陶艺作品案例分别进行课堂或小组讨论,引导他们结合各自专业对课程知识提出新问题和新思考,从而丰富、深化、补充与拓展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更多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一个探索性的交流空间。

二、陶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部分高校已在跨学科式教学与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如拥有22所学院和12所学校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它学术力量雄厚,教学一流,是全球性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中心。尤其是其中的赫尔贝格艺术设计学院,已建有设计学院、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和音乐学院等四个下属学院。设计学院的建筑、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多专业,在美国均已获得较高排名。赫尔贝格艺术设计学院与其他艺术学院最大不同的地方,是该学院正在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学院,即将上述学院采用做加法的方式重新定义21世纪的设计与艺术学院。去年笔者在赫尔贝格艺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访学时发现,该专业每学期都会有一门全校性的陶艺公选课,会有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硕学生选择这门课,他们由此相聚在同一课堂,课程中不同专业知识的碰撞,不仅丰富了陶艺的现代表现语言手法及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为学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当今提倡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趋势下,虽然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在部分高校的学科间已有尝试,相较于其他专业,陶瓷专业因其独特的工艺性和创作手法,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显得更为困难。国内一些著名的陶瓷类高校,它们虽然拥有很强的陶艺创作与设计专业,以及与陶瓷相关的材料、化工和窑炉等专业,但这些专业基本各自沿着自己的专业方向发展。虽然有个别实践创作型老师曾与陶瓷材料、化工等专业老师合作,进行过一些跨专业的陶瓷工艺研究,但是目前把陶艺通识课中的课程设置与学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情况较少见。另外,目前虽有部分高校也开设了陶艺类公选课,但一般仅限于陶瓷历史文化与浅显的对陶瓷工艺知识的普及,类似笔者与不同专业学生对陶艺创作设计案例中涉及到的工、理、艺等相关专业联结知识点分别进行理论分析讨论和实践实验,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并不多见。

三、陶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在陶艺通识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不论是传统陶瓷艺术品,或是现代陶艺品,除含有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造型、色彩、装饰等审美形式法则外,还包含有众多与材料、化工、建筑结构等专业相关的陶瓷材料、陶艺釉料、现代陶艺装置品结构安装等专业知识。

在陶艺通识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笔者基于陶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我校部分特色专业的内容融入进去,如将生活陶艺与机械加工、材料化学、产品设计等专业融合;环境陶艺与材料、化工、建筑结构工程、风景园林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融合。课程中以多种陶艺创作案例讲解、相关专业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认识到多学科融合是专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培养创新思维是他们今后专业知识深入与拓展学习的重要基石。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在陶艺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尝试

在陶艺通识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笔者会先带领学生对我院陶艺实验室进行参观,使同学们对陶艺制作、烧成先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在课程中让学生从各自学科方向的角度,对陶艺与多学科间的介入与融合进行实践实验和深度思考。

(1)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含有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近十几年来,笔者在本院陶艺创作与艺术设计专业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结合本院艺术专业方向,先后在各专业的相关设计课程中开设了一系列有关陶艺创作的课题。如在环境设计专业“公共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开设了“墙面类公共艺术品设计”和“小品类公共艺术品设计”等课题;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包装装潢设计二”课程中开设了“陶瓷包装容器设计”课题;在工业与产品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开设了“生活陶艺创作”“陶艺灯具设计”和“陶瓷装饰挂件设计”等课题。以上课题均围绕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展开,课程中笔者从培养各专业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的角度,让学生将陶艺创作与本专业知识点相结合,达到使他们对本专业知识延伸与拓展的目的。

经陶艺通识课程研究发现,笔者所在学院的艺术设计各专业是紧密相连的,与各专业方向结合的陶艺创作课题可以放入到我院更大的艺术学平台上研究,可以让更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陶艺通识课程的课题创作研究中来。因此,在陶艺通识课程中,笔者首先将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方向的陶艺创作课题推广到整个学院的选课平台,让本院更多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融入到多专业方向的陶艺创作课题研究中,使我院单一专业设计方向的陶艺研究课题,成为全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可选择的陶艺创作课题。同时,笔者又将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方向的陶艺创作课题在全校各学科中推广,使我校不同专业学生能在一个更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陶艺课题研究平台上,进行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碰撞与互补。实践发现,在陶艺通识课题平台学习的学生,会对陶艺创作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对各自学科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有新的启发和认识。

(2)与材料、化学工程专业的融合

陶艺是艺术家用泥土、釉和火为媒介,进行综合创作的艺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能使陶艺作品充分呈现出陶瓷材质本能的美,如泥性之美和釉色之美。结合陶艺作品的独特性,笔者在陶艺通识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将材料专业、化学工程专业与艺术专业中的陶艺知识点相融合,使他们能在跨学科实践研究方面有创新性认识,从而达到为我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首先,相较于艺术设计专业陶艺创作的学生擅于对泥材形态的感性把控,材料专业的学生则更能对泥材内部的结构成分进行理性调控,他们常擅长研制更多能满足不同陶艺创作需求的陶泥。实验发现,在陶艺创作之初,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如果不能完全了解泥土的特性,他们就需要首先对不同性质的泥土,及对同一性质泥土的不同状态进行反复尝试性实验,这里的实验包括泥土的形态肌理实验、烧成温度实验等。经过以上多种材料性能的实验,学生才能知道选用哪种很湿的陶泥,能展现陶艺作品柔软如丝绸般的形态(如图1),选用哪种干燥的陶泥,能展现陶艺作品如大地般干枯的形态(如图2);选用哪种塑形性较好的陶泥,能展现陶艺作品较强立体构成感的表现形态(如图3)等。学生们常常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实践实验过程,需要他们在能熟练自如地掌控泥土表现的过程前,能不断地寻找到他们陶艺作品最終可能呈现的表现形态及烧成温度。介于以上实验经验,笔者在陶艺通识课程的教学中,会在陶艺实验一开始的这个阶段,就让材料专业学生与艺术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和研究。课程研究发现,经过我校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盲目选择陶泥材料次数方面明显减少了,他们基本能在材料专业同学的帮助下,较快寻找到适宜自己作品表现形态和烧成温度的陶泥材料。而材料专业学生因为亲身历经了这个相互探讨的过程,所以当艺术专业学生能让不同性质的陶泥材料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时,他们也是由此深深地受到启发,这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能更有目的、更深入地研究陶泥性质,并积极地投入到自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陶艺通识课程的整体实践显示,艺术设计专业陶艺创作与材料专业陶瓷材料专业知识的研究是互补的,它们的结合将是我校陶艺通识课程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在陶瓷釉料研究方面,虽然陶艺作品表面的釉料经过烧制可以展现令人惊讶的效果,但是对色彩和质感都很敏锐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缺少系统的专业釉料配方知识,他们大多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尝试,在实验中凭感觉对釉料配方和比例进行调试,他们常需要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笔者发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配釉和上釉阶段,如果能与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密切合作,借助于他们在分析化工专业中的釉料知识,应能更快捷地发现釉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寻找到更适宜自己的釉料配方规律。

经过全校陶艺通识课程实践,笔者发现,艺术、材料和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会共同努力思考与寻找陶艺创作与艺术设计、材料、化工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他们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碰撞与结合中,逐渐领悟到陶艺创作的奥秘,并创作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陶艺作品。

(3)与土木结构专业的融合

众所周知,木结构和陶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目前常见的运用不同装饰材料的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陶泥材料由于其力学性能的特点,本身并不作为建筑结构体系的承重材料,而是与其他建筑材料一起,应用于建筑整体或局部的装饰中。笔者认为,陶泥与混凝土、钢及其他装饰材料的结合,尤其是与木的结合,将会为未来环境空间研究及环境陶艺研究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它将会使陶艺成为未来环境空间设计的一个亮点。

在陶艺通识课程课堂上,土木结构专业学生会为其他专业学生介绍木材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优势,讲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会结合他们在建筑结构及力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为环境陶艺课题的制作与安装出谋划策。有时他们又会将参与过的、导师在大跨及高层木结构建筑工程等课题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不久前土木结构专业学生在课程中谈到,南京工业大学木结构设计所完成的江苏省第十届园艺博览会博览园木结构主展馆的项目时(如图4),他们纷纷从自己专业和与陶艺创作结合的角度畅所欲言,与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努力思考如何在保持传统木结构材料与现代结构体系结合魅力的同时,让陶艺在气势恢宏的现代木结构空间展示中提升环境空间的韵味,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能在现代环境空间中得到延续。

整个陶艺通识课程,在丰富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又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型思维能力。课程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将多个工程项目事例与实践研究结合的课程形式让他们大开眼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他们对本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他们说,今后将不会墨守成规,而是会从多角度、多学科方向去探讨研究问题。

四、结语

“陶瓷艺术欣赏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门陶艺通识课程,已成为笔者进行跨学科教学研究、建构我校独特陶艺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和我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探索平台。

在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陶艺通识课堂上,笔者以特色学科进行“以点带面”的尝试,将陶艺与我校其他相关专业间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努力为未来陶艺通识课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课程又以相关陶艺知识点的讨论使各专业学生重新认识到本专业与陶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帮助他们在未来专业学习中积极开拓创新思维,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之中。

作者简介:杨珩,硕士,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陶艺与生活陶艺、包装设计。

程小武,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现代木结构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