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霞
摘 要: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民教育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优化、提升扶贫效果,应围绕教育扶贫工作予以优化践行。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民教育;重要性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4-014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F323.8 文献标志码:A
教育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全民素质至关重要。为了优化农民教育的效果,需要重点关注农民教育模式的创新,密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确保农民教育更为适宜、合理。同时还要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避免应用传统滞后的农民教育模式,影响教育效果。
教育模式的优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进不适合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农村教育教学理念,强化农民的教育效果。
1 精准扶贫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首次针对精准扶贫进行了解读,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避免过度喊口号,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不好高骛远。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要求精准落实扶贫工作,尽可能地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
相对于传统粗放式扶贫工作而言,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扶贫工作开展中密切关注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尽可能地落实到每户贫困家庭中,在了解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开展相匹配的扶贫策略,促使扶贫工作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價值。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是要切实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1]。
2 农民教育的含义
农民教育是指对农村人口中已经构成生产力因素的成年人进行的教育活动。我国农民教育出现较早,清代末年就已经有了关于农民教育的内容,主要针对农民开展政治和文化教育。农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求更好地推动自身和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需要切实加大对农民教育的关注度。我国人口众多,农民数量占比较大,对农民教育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农民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民教育的效果,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应对,从办学规模、教育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
3 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精准扶贫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围绕精准扶贫形成了良好的局面,相关政策也更为完善。但从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一些贫困户过度依赖直接援助,缺乏自强、自立的态度。精准扶贫在实际落实中存在着“变味”现象,主要原因是精准扶贫中缺少教育扶贫。
基于精准扶贫的教育扶贫工作,往往具备基础性和持续性价值,能够对改善贫困地区农民发挥重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价值。精准扶贫中引入和应用教育扶贫,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完善了扶贫体系,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作用和价值。针对以往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过度依赖“一刀切”的扶贫方式,使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受到严重的影响。积极运用教育扶贫工作,可以更好地转变扶贫观念,最终促使扶贫工作更好地作用于农民。
分析当前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不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面的落后,还表现为人才的短缺,进而使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导致当地贫困户难以自力更生。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有效治理,促使该区域扶贫效果得到明显优化,并解决人员方面的问题。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内外部因素的协同作用,避免仅依赖于外部因素,导致贫困群众自身的内因得不到较好解决,最终形成贫困群众的“等、靠、要”问题。
贫困地区要想切实解决贫困的内因,必然要重点围绕教育扶贫开展相应工作,使贫困群众能够形成脱贫致富意识,敢于利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在激发贫困群众自觉性方面,教育扶贫的作用至关重要。应从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教育,最终体现出脱贫的实效性。
当前,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贫困地区需要重点关注。要从多个角度形成对贫困地区的全面支持,促使贫困户积极转变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要结合精准扶贫及教育扶贫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2]。
4 精准扶贫中农民教育的重要性
优化农民教育模式是时代的需求。社会日益发展,更加彰显出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经济的关键是教育,尤其是农民教育。在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完善相应的教育模式,促使教育模式能够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形成较为理想的落实效果。
当前,我国在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中,往往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围绕不同地区贫困群众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结合当地自考服务站、农校、老年学校、人口学校、文化站、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等进行协同运作,最终实现对当地农民的优化教育。灵活借助于“自、联、挂、靠”等模式,促使农民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
在农民教育工作开展中,还要密切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围绕当地相对较突出的建筑业、旅游业或餐饮业等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输送较充分的人力资源。同时,在农民教育工作开展中,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场所,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在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中,要注重职业教育,使当地贫困群众具备较为合理的专业技能。这种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技术方面的培训,能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手段。
5 结束语
在农村发展中,由于农民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当地居民思想落后,缺乏专业技术,无法形成良好的脱贫效果。过于依赖于原有扶贫模式,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在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很多群众不领情、热情不高,是因为对贫困户思想了解不精准,导致扶贫工作失去了精准的指导思想,使扶贫工作的发展变得很被动。基于此,在农村扶贫教育发展中,应了解农民“想什么、缺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参考文献:
[1]刘应科.贵州农民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策略探析[J].湖北农机化,2020(4):20-21.
[2]丁远,吕承文.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矛盾及解决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4):54-59.
(编辑:李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