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半
在1.5亿多年的时间里,地球的每一片大陆都被恐龙主宰着。但是6600万年前,许多种恐龙在地球上失去了踪迹。人们对恐龙突然消失有过很多猜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墨西哥东南部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火山活动导致的。恐龙消失之谜只是恐龙的众多谜题之一,不过人类对恐龙的研究应该说已经很深入了,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巨大的恐龙(如梁龙)是如何进行交配的(可能是短暂的),霸王龙的预期寿命是多少(不到30年),以及为什么某些恐龙会形成如此艳丽的头冠,褶边和羽毛(很多科学家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中,性的选择胜过物种鉴定的需要,不过羽毛的进化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其实恐龙从未真正消失,大约在1.6亿年前,它们就演变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鸟类,现有的证据表明鸟类就是恐龙,而不仅仅是恐龙的亲戚或恐龙的后代。像剑龙和梁龙这样的灭绝的恐龙应该被称为“非鸟类恐龙”。正是因为科学家的深入研究,我们才可以确信,恐龙真的不是某种可怕的怪物,而是和今天的动物一样,适应环境而生。
理查德·欧文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是那个发明了恐龙(dinosaurs)这个词的人。在这张画像中,欧文向观众展示的是已灭绝的恐鸟(巨大的不会飞的鸟)的大腿骨。1840年代,理查德·欧文在研究英格兰南部发现的三只已灭绝的爬行动物时发现,它们具有其他爬行动物所没有的髋部特征。由于这些生物体型庞大,欧文将它们命名为恐龙,恐龙的含义为“可怕的爬行动物”,欧文后来在伦敦创立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鹦鹉嘴龙模型
中国鹦鹉嘴龙是三角龙的近亲,长约5英尺(约1.52米),脸庞颜色鲜艳,啄与鹦鹉相似。腿部有网状纹路且表面有黑点。中国鹦鹉嘴龙是双足食草动物,生活在1.33亿年到1.2亿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2004年,研究者发现了一只成年的鹦鹉嘴龙与34只幼龙的尸体。尸体还保持着生前挤作一团的姿态。它们可能是因为巢穴坍塌或被洪水淹没而死,也可能是在火山灰的浮尘中窒息而亡。如此众多的幼龙表明这里可能是恐龙的“托儿所”。许多鸟类有育儿的习性,如此看来恐龙也有。英国科学家利用来自中国的化石构建了这组真恐龙大小的3D模型,颠覆了恐龙在人们心中的传统形象。
异特龙攻击梁龙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许多恐龙,比如异特龙、梁龙和剑龙,在北美州的西部发现的,那是在19世纪后期,当时引发了一股恐龙热。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期,公众和科学界对恐龙的兴趣逐渐减弱。正如这张图所显示的,此时恐龙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已经定型为机智、冷血的怪物,必然会灭绝,被更加高等的哺乳动物所取代。渐渐地,恐龙变成了不值得认真研究的对象。
中华龙鸟
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对恐龙的颜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研究黑素体在恐龙化石中的残留形状,科学家就能推断出恐龙的皮肤颜色。黑素体是一种极微小的结构,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中包含的色素,就负责为恐龙着色。黑色素体的不同形状对应着不同的颜色:圆形对应褐色或红色阴影,而香肠形则对应着黑色或灰色。2010年,科学家应用这种着色技术,为白垩纪的小型肉食恐龙中华龙鸟恢复了颜色。
天宇龙
这幅画作展示的是在中国新发现的天宇龙,由古生物画家罗伯特·尼科尔斯制作。这幅画试图摆脱之前描述恐龙时常用的 “咆哮的恐龙”的陈词滥调。古生物艺术是与古生物学一起发展的。尼科尔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想重新定义人们对恐龙的看法,我笔下的恐龙更像鸟,更加奇异。我想告诉大家,恐龙是动物,而不是电影怪兽。”
恐龙异说
1960年代,生物学的新研究和新证据表明,恐龙有着复杂的行为,此时出现了所谓的“恐龙复兴”。1986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出版了《恐龙异说》一书,提出恐龙是温血动物的理论,并将异特龙亲龙在巢中照料后代的证据揭示给世人。巴克影响了一批现代恐龙专家。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各地都发现了新品种的恐龙,现在已知的非鸟类恐龙中85%是在这段时间发现的。中国、蒙古国和阿根廷是目前的热点发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