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亚琼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旨在通过生活化的题材,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让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化学这门实践和理论并重的学科,让化学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是当前每个化学教师应该重视的教学内容,也是新课程的教学趋势。高中阶段是每个人成长发展中必经的学习阶段,也是人生迈向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时期。就从高中化学教学出发,对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做几点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生活化”的教学,是新时期教学要求下衍生出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化学资源,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传统的化学教学过于注重强调课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了顺应新时代的教学变化,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情感教育中建立起生活场,以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带动学生,有效提升他们对化学课程的学习能力。
一、注重“生活化”的题材,丰富化学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不但要在教材中做到有所创新,还要注重“生活化”的题材,才能丰富化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化学“科学价值观”的理解。化学和其他学科不同,涵盖了“人文性、实践性、科技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对学生的“学科素养、人文情怀、生活经验”都有特殊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化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挖掘化学本质的内涵,学会联系化学实际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大多涉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包括人们的“社会生产、能量、资源、生态环境、环境卫生、人体健康”等。教师是学生的教学者和引导者,要经常给学生灌输“生活化”的学科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比如“苹果汁变色”的化学原理是“Fe2+与Fe3+”的相互转化,苹果汁在短时间内会呈现出浅绿色,当放置时间过后又会变成黄色。当我们在苹果汁中加入维生素C药片,搅拌混合后,苹果汁溶液又会很快变为原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科技的化学素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讲解,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转型升级。如水管材料PE大多使用“聚乙烯”“PVC聚氯乙烯”“PP聚丙烯”等制作而成,有的化学工场还使用”有机玻璃、橡胶”等合成材料。当学生经常看到这些“生活化”的教学题材时,头脑中就会对化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不断积累化学学习经验。
除课本教材外,还有很多课外学习资料,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化学素材,都可以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感知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把化学和当代的网络媒体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他们能享受到更多、更为丰富的资源。在课堂中,学生可以把从课本教材中汲取的化学知识用在课堂外,很多“图书、报刊、音像资料”中都涉及些许化学知识,而且所表述的化学现象更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打破书本与生活世界的隔阂,让学生意识到“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好的教学“题材”离不开有效的课后作业。“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不应该局限在形式上,而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侧重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要负责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资源,并将其设置到课外作业中。例如,在讲授完“糖类、油脂与蛋白质”这一章节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分类作业”,让学生把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并标注出每一种的化学特定。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网络或者各种书籍中寻找答案,帮助学生收集各种食物的资料。如果学生觉得课外作业枯燥乏味,教师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协同合作,发挥化学教学的主导作用。
二、强化“生活化”的实验,提升学生的化学意识
在强化“生活化”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把实验当作一种乐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实验任务。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化”的实验提升学生的化学意识,充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在鉴别“维生素C”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再鼓励他们自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化学学习意识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首先,把方便面放入杯中,慢慢加入热水,用试管滴加碘酒。我们可以观察到方便面很快变成蓝黑色。然后我们再加入含有维生素C的溶液,可见方便面迅速恢复为原色。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化学原理,即“维生素C把碘还原成碘单质”,用化学方程式表述为“C6H8O6+I2C6H6O6+2H++2I-”,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溶液变色的现象。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法,在遇到相同化学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导学作用,多用化学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并以化学问题为驱动力,让学生自主去了解身边的化学,发现化学这门学科的乐趣。比如化学这门学科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工艺意义”等都值得学生去钻研和推敲学习。学生遇到不懂的化学问题时,要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不能拖欠知识点,否则会遗漏很多重要的化学理论。除此之外,化学还渗透在“食品、烹饪、工业、保健、日用品、生活用品、人体美容”等各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和学习视频,加强对日常学习素材的选取,引导学生正确探索化学领域。
实验也是化學教学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生活化、灵活化,用生活化形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毕竟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有生活化的语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贴近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化学元素,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如“固体物质溶于水,公路上的积雪中撒些盐能使冰雪在盐分中很快融化,冬天架高架线不能绷直,而要留有一定“热胀冷缩”的空间等。这些都是生活常识,经常给学生讲解,可以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为后期实验做准备。如果学生缺少实际的训练,可以让课内向课外延伸,模拟出各种虚拟的情境,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让他们去调查、参观,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实验材料。
有的化学实验本身就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构造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实验。例如“硝酸银的钝化”实验,在实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课堂导学问题“误食重金属离子中毒怎么办?”有的学生对“重金属”这一概念比较陌生,我们就从实验开始教学。实验前准备的化学物品有鸡蛋清和AgNO3溶液,鸡蛋清里有多种蛋白质,滴加AgNO3溶液后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学生要自行动手操作实验,不能只依赖教师的引导和教学。向鸡蛋清中滴加AgNO3溶液后,溶液会发生剧烈沸腾和变色的现象,可以模拟人体重金属中毒时的反应。通过这种有效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明白人误食含有“Ba2+、Hg2+或Ag+”的溶液会中毒。如果发生重金属的中毒危险,可以服用适量的Na2CO3溶液或者Na2SO4溶液,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中毒反应。
三、引入“生活化”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学习观念”引领日常的行为。想要培养学生的化学人文素养,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化学课堂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也实现知识价值观的改变。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化学课堂不仅局限于教考试的内容,还要通过新时代的教学题材,唤醒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学生今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学科基础。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实例,多给学生介绍生活中关于“化学”的相关知识。比如“食盐用在内脏中可以祛除腥臭,可减少浓烟还能节炭,日常生活中用盐水浸泡新衣服不易褪色”等,这些都是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之所以在要在化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现实生活已经不能脱离化学而存在。既存在很多科学家和化学研究学者利用化学为人类社会造福的现象,也存在不少不法分子利用化学使人受骗上当的现象。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实例,是教学的新方向、新需求,也是每个化学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只有让学生把化学带入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化学知识,学生才能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判别真伪或解释假象。
人的“衣、食、住、行”等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输生活和化学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学会用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N3(NH2)3”,其中的含氮量为66.7%,是普通纯牛奶中含氮量的151倍,可见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对儿童的危害性。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聚氰胺的鉴别材料,即“pKb=8,呈弱碱性,微溶于水”等专属于三聚氰胺的特性,让学生掌握其检测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意识。
在教学“离子共价键”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要结合实际的图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做题能力,给学生展示各种模型图表,并检查学生书写的反应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上图的“烃类化合物A”中,先让学生写出A的分子式,再根据化学知识写出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学生的化学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简单和基础的问题,即A分子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平面?A有几种类型的共价键?A有几个C原子等。对于化学基础较强的学生,可以给出A的实际重量,让他们计算A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
总而言之,化学是一门建立在生活实践上的学科,需要教师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学题材,才能丰富化学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化学意识。高中阶段的化学是一门关键的课程,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扩展和延伸,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從“题材、实验、理论知识”等多重角度入手,引入“生活化”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目的,推进化学课堂的发展进程,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
注:课题名称:关于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课题类型: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号:BY[2019]G368号。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