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商行是在整合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最初成立目的是服务所在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化解地方潜在金融风险,这样的成立背景和历史特征使其自成立之初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主要经营指标好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伴随外资银行准入门槛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加剧,众多城商行将突破地域限制、提高竞争能力作为其重要的发展战略,实现异地经营的愿望更加强烈。本文以徽商银行拟收购包商银行四家分行为例,探讨徽商银行这一重大并购举措背后所蕴藏的战略动机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尝试为我国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破解自身发展瓶颈提供一定的建议措施。
Abstract: City commercial bank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urban credit cooperatives. The initial purpose of the establishment was to 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rea and resolve local potential financial risks. Such a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made it inevitable to have a very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ince its inception.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operation model of urban commercial banks has gradually matured, and the main operating indicators are bett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With the lower entry barriers for foreign banks, the in-depth advancement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s, and the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for larg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many city commercial banks regard breaking regional restrictions and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as their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he desire to realize off-site operations is even stronger. This article uses the example of Huishang Bank's proposed acquisition of four branches of Baoshang Bank to discuss the strategic motivation behind Huishang Bank's major M&A initiative and the potential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risks that may exist, trying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gional city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to sol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关键词: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异地经营动机;财务风险
Key words: regional city commercial bank;cross-regional operation;motivation for remote operation;financial risk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22-0086-03
0 引言
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一支后起的新兴力量,城市商业银行已逐渐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在银行跨区域准入监管政策放开的利好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尝试打破区域壁垒的限制,拓展自身的市场和业务范围。但是受制于自身规模和区域政策限制因素,再加上日益激烈的銀行市场的竞争和对手的打压,使得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战略的效果并非十分显著,并且跨区域经营使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也受到巨大挑战。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徽商银行,是全国首家由城商行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设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继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之后全国第五家资产过万亿的城商行。虽然已逐渐发展成为城商行同业中的佼佼者,但徽商银行实现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经营的梦想却屡屡受阻。在错失2011年之前异地设分行的机会后,徽商银行这些年一直也在寄希望于其他机会。但经历2017年北京、上海的同业中心和研发中心被要求撤离、2018年在上海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意愿被监管部门明确否决等一系列磋磨之后,徽商银行实现异地扩张的梦想只能寄希望于并购重组其他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来实现,以最大程度去减轻监管阻力。
2020年2月6日,徽商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为提升市场地位和行业影响力,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该行计划一次性出资不超过36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参与发起新设一家经营区域仅在自治区内的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拟定为200亿元。徽商银行为实现异地扩张的梦想,准备收购包商银行部分资产和负债,并设立或直接收购包商银行四家分行,若这一收购案成功,将成为徽商银行近年来实现跨区域经营的一项重大突破,也将为其他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异地经营提供可行性的经验。
1 我国城商行经营特点分析
1.1 以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
城商行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博得一席之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其服务于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规模小、信用水平低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信贷市场上经常遭遇不公平对待。而城商行正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孕育而生,它的出现正好可以去满足中小企业的部分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在得到城商行的资金支持后,能继续拓展业务空间,增强发展动力,而城商行本身也可以从这种互惠关系中获得巨大利润,为本区域个人和中小企业开发更多的特色服务。
1.2 区域依赖性程度较高
城商行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本地经济的滋养,城商行和当地政府之间有着莫大的渊源联系。大多数城商行在成立之初都是政府主办的,地方财政直接入股成为控股股东。虽然地方政府一股独大的这一状况伴随城商行自身发展壮大、吸引外资以及引入新兴战略投资者等多种举措的实施而有所改善,但这依然无法动摇城商行与本地政府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城商行自身管理层的任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本地政府,自身规模也与本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发展活力密切相关,城商行在一定程度上在本地市民心中留下了“当地市民”和“本地建设者”的亲切形象,借此其自身存贷款业务也得到本地群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形成了高度的区域依赖性。
1.3 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商行成立时间较晚,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城商行都属于中小银行的范畴。同时受制于自身信用等级较低,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其服务客户本身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提高了城商行自身的不良贷款率和经营风险。城商行自身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业务手段较为单一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受地域特征约束,市场空间狭小,这都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削弱其抵抗风险的能力。
2 徽商银行跨区域收购动机分析
2.1 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
作为我国综合实力前十的城商行,徽商银行目前绝大部分经营范围仅限于安徽省境内,省外也仅有南京分行一家异地分行,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没有分行,因此其在经营范围上与同行业實力强劲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无法相提并论,甚至跨省分行数还低于比起自身规模更小的天津银行和杭州银行等。在经历尝试在上海设立理财子公司、以及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同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等诸多尝试都失败的情况下,徽商银行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异地收购的途径,尝试绕过政策准入门槛,实现向一线城市和地区进军的梦想。与此同时,包商银行的四家异地分行包括北京分行、深圳分行、成都分行和宁波分行,涵盖范围包括我国的传统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若徽商银行收购成功,将直接打破多年来困扰其的区域壁垒限制,成功进驻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有效拓展徽商银行的市场空间,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2.2 提升自身机构网点布局竞争力的需要
作为我国目前第六大城商行,徽商银行仅在南京设立一家分行,省外网点过于单一和稀少,与自身的实力和地位也明显不匹配。然而在并购包商银行四家跨省分行以后,这一局面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并购完成后,徽商银行的省外机构网点布局将覆盖南京、北京、深圳、宁波、成都等五大城市,横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与成渝地区等我国最发达和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地区,再加上其拥有的两家省内的非银机构,徽商银行在全国的网点布局将得到极大的完善,在城商行中的竞争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2.3 减少行政审批阻力的需要
相较于新建省外分行所需办理的复杂审批程序,并购能避免复杂的新建审批程序,同时能最大程度继承原先被并购方的客户资源,通过并购后保留原来处在关键岗位上的员工,沿袭原来企业的外部关系网络,有利于徽商银行在进入新的市场环境后能够快速适应当地市场条件,获得良好的监管关系和政策支持。
2.4 分散资产组合风险的需要
在此之前,徽商银行一直局限于在省内拓展业务,难免出现贷款等业务在某一区域内过于集中等问题,自身经营业绩也会随着所在区域经济波动而起起伏伏。通过并购包商银行的四家跨省分行,徽商银行成功进驻经济增速更快、社会信用度和地区资金充裕程度更高的省外市场,有效规避业务集中在同一区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2.5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需要
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商行仍属于中小银行的规模阶段,使其仍处于规模经济的范围之内。银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十分突出的行业,规模的扩大不仅意味着收入和业务的增加,更能相对去降低单位资产的人力成本、后台结算成本、风险内控成本以及后勤保障成本等。这样一来,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同时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盈利能力,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诸多商业银行间的并购案例正是其追求规模经济的体现。目前徽商银行经营范围覆盖了安徽全省,成为其所在地区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省内市场接近饱和,为进一步扩大资产规模,追求和实现规模经济,徽商银行在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之后,必然会提出跨区域发展的经营要求。
2.6 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的需要
品牌影响力对任一企业来说都是能为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一笔宝贵资源,这对于依赖信誉和形象来维护自身信贷业务和金融服务的银行来说更为重要。由于银行自身的高风险性和高公众性的特征,银行信誉和品牌往往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受制于地域性限制,徽商银行的品牌影响力有限的辐射于安徽省内,而通过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拓展业务范围,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自然会大幅提升,有助于其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培养忠诚的客户群体。此外,伴随徽商银行实现跨区域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力的提升了客户特别是广大储户对其的信心,提高其社会公信力。
3 徽商银行跨区域经营可能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分析
3.1 可能无法实现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
相对于传统的国有大型银行和实力强劲的股份制银行,以徽商银行为代表的城商行本身起步较晚,实力偏弱,同时长期集中在同一区域经营的经营策略使城商行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专业储备的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在面对管理异地外省分行方面经验不足,使其自身管理能力跟不上异地扩张的步伐,从而无法实现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
3.2 丧失传统的网点优势
城商行最初的业务定位便是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逐渐发展壮大,其拥有的一个最大竞争优势便是在同一城市或区域拥有众多网点。但随着其跨区域经营政策的推进,在异地通常只能设立一两个网点,异地网点偏少的劣势不利于其大规模的存贷款基本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与此同时,作为本地区的明星企业,在本地区拥有超高的人气和诸多人脉资源,但在跨区域经营后,这些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3.3 在风险管理模式上,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明显增大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商行在立足本地区经营风险控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积累了一定的丰富经验,但这些经验是基于仅在一个区域经营、管理半径较短以及熟知本地市场的背景下取得的。而在实现跨区域发展之后,面对迅速扩大的管理半径和相对陌生的市场环境,城商行普遍缺乏异地分行风险管理经验,原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信息优势也不复存在。同时受制于网点较少因素的影响,相关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难以迅速展开,出于利润压力,盲目追求大客户,容易造成风险积聚,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可能显著增加。
3.4 管理风险和成本上升
城商行异地经营,原先“总行-支行”两级管理模式被迫演变成“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级的增加和管理链条的延长必然会带来管理成本的上升,信息和决策的传达也会受到迟滞和阻碍。同时在新的陌生环境条件下经营,原先积累的地区政策支持优势将会全部丧失,还必须面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当地城商行的竞争和排挤,经营之初还必须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务资源进行市场探索,收益和成本失衡。
4 徽商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应对措施的分析
4.1 加快城商行自身人才储备建设
为满足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所带来的的管理模式变革和总行功能转变对于相应管理和职能技术人才的需要,城商行应加快具有区域性、全国性商业银行银行总行工作经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员工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异地分行管理人员,使其尽快熟悉城商行独有的文化氛围和经营理念,更好的去满足未来城商行异地分行对人才的需求,加快相关业务在当地的推广和实施。
4.2 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无论是在资本规模、人才储备还是机构网点覆盖方面都无法与之相竞争,因此城商行必须发挥自身小而精的特色,在改造原有特色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新拓展区域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推出系列特色产品和服务,牢牢把握住本地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实现与客户的共同成长和互惠共赢。深入分析客户行为,注重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努力将其转化为客户的现实需要,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有效的服务,从而达到差异化竞争战略目的的实现。
4.3 加快异地分行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
伴随跨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城商行自身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架构必然随之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一方面需要提升总行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对异地分行的监控,完善对异地分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避免异地分行盲目追求业绩而不顾风险积聚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总行自身也要适应跨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从服务原有单一当地分支机构角色向服务异地和多元化分支机构角色转变,在专业知识、产品开发、经营理念等方面给予异地分行更多支撑。
4.4 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争取良好的监管关系和政策支持
跨区域并购涉及被并购企业原有股东、当地政府、董事会和管理层等多方利益纷争,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事关重组事项是否能顺利推进。应坚持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资产评估,处置、消化历史包袱,提升原有股权价值,打消原有股东顾虑;对原设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管应予以留任甚至是提任,保障整个管理团队的稳定,最大可能保留原先对公和对私客户资源;加大对所在地城市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确保对当地财政的贡献度在并购后能有增无减,从而从当地政府那里争取良好的监管关系和政策扶持。
5 结语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间的并购起步较晚,但无论是并购的规模还是并购的数量正呈现飞速增长的态势,并购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但纵览各大商业银行并购案例,也暴露出诸多如并购多数以行政干预为主、市场自发性行为较少、并购多为“强弱”组合为主、业务风险防范缺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很多并购行为产生的效果差强人意。然而本次徽商银行拋出的收购包商银行四家异地分行的预案与以往行政主导型的收购有着较大区别,它是徽商银行为解决自身发展瓶颈限制而做出的市场自发性行为。通过收购包商银行的异地分行,凭借徽商银行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来解决包商银行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危机,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包商银行的异地网点布局优势,破除徽商银行多年来的地域局限困境,向成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城商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在完成并购后,如何在业务上留住包商银行四家分行的对公和对私零售客户、如何减少当地政府的行政阻碍以及如何消化四家分行的不良资产、如何建立对异地四家分行的经营监管体系仍是徽商银行急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吴雅倩,叶青,张敏.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与贷款质量[J].财务研究,2018(03):66-75.
[2]刘日高.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8(05):115,117.
[3]尹威,刘晓星.地方政府行为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管理科学,2017,30(06):79-91.
[4]郭慧.城商行跨区经营路径及监管建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2):53-55,64.
[5]吕潇,石慧.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4(17):120,123.
[6]顾晓安,杜凤矫.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效果的分类研究——基于信贷规模、风险分散效果和盈利能力三个维度[J].上海金融,2014(03):34-41,117.
[7]王伟.我国农商行跨区域经营现状、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29-34.
[8]肖立新,赵元博,谢在阳.浅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J].价值工程,2013,32(16):182-184.
[9]陈志毅,冯宗宪,杨肃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06):113-115.
[10]张婷,黄冠.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2012(22):76-77.
[11]易志强.政府干预、跨区域经营与城市商业银行治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5):61-67,143.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CYC201925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俊杰(1996-),安徽宣城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管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