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韦程
摘 要:伴随着现代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发展相关理论也随之不断演变,提供多种研究角度以解释经济现象。本文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性解读,追溯理论渊源,概述发展应用并进行文献述评,一方面为相关主题提供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解释相关经济问题提供相关依据经验。
关键词:金融创新理论;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内生增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0)07-0056-06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0.07.008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用创造、货币流通、资源配置等多种途径解决生产者的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19世纪50年代,Gurley、Shaw等使用金融发展模型来分析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和作用。19世纪60年代,上述两位学者建立了广义货币金融理论,并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同期,Patrick出版了《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认为金融通过资源配置和改变资本结构的方式来刺激储蓄和投资水平,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证明了金融的实质驱动作用。近年来,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其重要性已为广大学者所公认,但学术界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仍有分歧。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金融发展相关理论学说不断演化生成。本文梳理了数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促进理论、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概述理论渊源和发展应用并进行文献综述,为更好地解释和促进经济增长等问题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
一、经久不衰的金融促进理论
20世纪初,Schumpeter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是系统论证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先驱者。其金融促进理论的主要观点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由此带来的企业家创新能力。其中,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信贷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企业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突破了经济发展的常规循环,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进了经济发展的体系之中。同时,信贷支持也引发了整体经济体系的深远变革,比如,功能完整的金融机构通过识别和支持那些能够将创新理念和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成熟企业家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但企业家想要获取贷款需要有可以抵押的担保品。又如,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需要受到准备金等相关法律限制,这些也推动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金融服务和保障能力的提升。
在Schumpeter的金融促进理论发表之后,有大量文献进行了延续性研究。国外学者较早借助该理论对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阐述来研究金融服务对技术创新的作用。Levine(1996)[1]发现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够相互促进,金融发展依赖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在金融发展中不断进步。Buera等(2008)[2]发现,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应和信贷优化效应。Nanda等(2014)[3]发现,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文献发现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受到地区变量的影响。Rioja等(2004)[4]实证研究了74个国家的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发现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随着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金融业不发达的国家则呈现抑制作用。Ang(2010)[5]对韩国1967—2005年金融自由化和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发现金融体系的发展会促进研发效率的提高。Ang(2014)[6]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Ang的上述两篇研究均能成为金融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例证。Chowdhury等(2012)[7]研究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金融发展与研发的关系,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研发投入的有效性。Comin等(2014)[8]认为,在技术创新初期,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加速技术的扩散。Hsu(2014)[9]等对32 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研究结论表明,完善的股票市场推动了技术创新。
国内学者对Schumpeter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领域,尽管研究角度不同,但大多得出了金融发展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结论。刘凤朝等(2007)[10]的研究认为,金融体系不仅为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从而推动创新。刘降斌等(2008)[11]实证研究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的金融体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发现从长期来看,金融体系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效应明显。孙杨等(2009)[12]认为由于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企业往往对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研发投入的实际规模通常较低,而政府通过资金资助等方式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Schumpeter的金融促进理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迄今为止,该理论依然能够解释相当程度的经济现象,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大体相符。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对象已逐步向传统的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和中介发展,对于股权和债权融资等的关注也逐渐增多,这也进一步拓展了金融促进理论的研究宽度。
二、观点多元的金融结构理论
普遍认为,Goldsmith 开创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实证研究的先河。作为金融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1969年,他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变化的思想。金融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金融发展的质量和经济金融化的深度,金融结构优化对金融发展起决定性作用。Goldsmith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活动改变了资源配给结构,分离了储蓄和投资行为,资金从储蓄转向投资,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金融资源规模和结构也影响了经济增长,且该影响是正向显著的。在该研究中,Goldsmith以金融中介的资产价格与国民财富的比例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指标,实证研究了35个国家1860—1963年百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检验,发现金融发展与經济增长是协调进行的,两者周期基本保持同步。
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关率、金融结构等衡量指标成为后期学者们竞相使用的基础性测度指标,但是其样本数量相对较小,这也限制了其研究的科学性。King等(1993)[13]在Goldsmith的研究上进一步细化,研究结论凸显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金融系统通过识别好的项目和企业,并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并提供众多的风险分散渠道,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在我国,谈儒勇(1999)[14]最早对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武志(2010)[15]运用Goldsmith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考察,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说明中国的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丰富。在银行之外,还出现了证券、债券等多种融资形式,这也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同时,研究结论也偏向多元,出现了银行主导论、市场主导论、最优结构论等多种观点。在银行主导论方面,Diamond(1984)[16]认为,银行有能力掌握企业更多的信息,通过技术和渠道优势更好地监督企业。Stulz(2000)[17]认为,银行通过监控创新项目,并根据项目进展和资金需求来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因此能够更为有效地为在不同时间阶段具有资金需求的创新项目提供信贷产品。在市场主导论方面,Rajan(1992)[18]研究表明,银行具有明显的议价能力,在追逐利益的前提下,很有可能通过信贷产品的高额收费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Allen等(2001)[19]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企业会主动追求研发创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在最优结构论方面,Boyd等(1998)[20]研究认为,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需要银行、债券市场等不同的金融服务来支持实体经济。如果实际金融结构并非其所适合的银行和各类金融市场的组合时,经济将无法获得相匹配的金融服务,这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林毅夫等(2006)[21]认为最优金融结构应该是银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但两者比重可能随环境变化各不相同。赵勇等(2010)[22]认为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降低增长方式转变的门槛来推进经济发展向集约型转变。林毅夫等(2012)[23]认为,最优金融结构是存在的,并且这种结构是不断变化,经济的发展会导致股票市场主导作用增强。同时,也存在其他有分歧的观点。比如王定祥等(2009)[24]认为,我国金融资本和真实资本之间的转换制度缺乏充分的弹性,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之间并未体现出有利的相互促进关系。Chang等(2010)[25]以1991—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区域存贷比为金融发展指标,未发现资金在分配及银行贷款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可以说,Goldsmith的研究在金融发展理论方法论方面的贡献是开创性的,但是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解释能力还未全面体现。后续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研究方向上,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单一传导的;在融资方式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均应考虑在内,综合评估整体资本市场行为方式;此外,还应该根据地区差异、体制差异等对该主题进行区别分析。
三、互相促进的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
1973 年起,自Mckinnon和Shaw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分析研究后,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逐步形成,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Shaw从分析金融中介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的研究强调了金融市场化的正向作用,认为金融市场能够优化金融结构,更好地调配金融资源,引导金融行为。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服务功能,同时减少政府干预和管控措施,通过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推动经济正常增长。Mckinnon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金融抑制理论的观点。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缺陷、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金融的服务能力无法充分释放,造成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信贷资源无法匹配实际需求。在此情况下,政府干预取代了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合理地进行金融资源的分配,導致资金配置效率降低,金融结构中介功能萎缩,从而减缓投资,导致经济发展缓慢。金融抑制理论主要观点是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实际利率,通过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率,保障经济增长。
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一脉相承,都强化了金融的积极作用,反对政府过度干预。这套金融自由化的政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些国家里,过多的金融管制,比如利率管制、外汇管制和信贷配额等,抑制了私人储蓄和投资,阻碍了经济发展。在该理论下,只有废除金融管制,经济增长与发展才能获得新的活力。自Mckinnon和Shaw的研究之后,众多西方学者对这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解释力度更高的研究模型,不断验证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服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不断扩大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的适用性和应用广度。比如在居民消费领域研究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金融系统过多干预,使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而在普遍优先发展工业的背景下,这些国家的消费领域受到抑制。即当消费者面临流动性约束时,如果金融市场无法提供有效的信贷供给,将会抑制消费的增长。
King等(1993)[13]将金融变量引入标准增长模型,发现金融深化与人均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Rousseau等(2000)[26]利用1980—1995年多个国家年度面板数据验证了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Levchenko(2005)[27]则发现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国际风险分散对消费起到平滑作用,从而拉动消费增长。Demirguc-Kunt等(2008)[28]认为众多理论研究和经验证据均强调了金融深化对长期经济增长存在重要影响。Bittencourt(2010)[29]将研究拓展至福利分析,证明了金融深化对降低贫困与不平等的重要作用。Bulter等(2011)[30]证明了金融可获得性对促进生产率增长作用十分显著。但部分学者也有不同意见。Jappell等(1989)[31]的研究结果发现金融欠发达地区的信贷约束对消费的抑制更加明显。Bacchetta等(1997)[32]从利率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贷存利率差与社会消费总额显著负相关。Boyreau-Debray(2003)[33]和Hasan等(2009)[34]认为金融发展实质上阻碍了经济增长。
针对我国样本的经验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部分成果认同金融深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比如张军等(2005)[35]、赵勇等(2010)[22]研究成果表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Cheng等(2010)[36]利用我国不同省份和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会使个人和小微企业面对更加突出的流动性约束,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经济增长。周丽丽等(2014)[37]通过实证检验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收敛速度与经济增长收敛速度同向变化。同时,部分成果认为过度依赖银行提供流动性的金融体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增长。江春等(2007)[38]的研究发现金融深化可能会进一步拉大社会差距。李稻葵等(2013)[39]发现,我国企业非中介融资占比的上升改善了企业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相反,中介融资占比较高的年份,中国的经济增长往往会有所下滑。温涛等(2017)[40]实证分析表明,金融政策并未有利于县域居民消费的提升。万广华等(2001)[41]认为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业务不完善导致了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的制约。陈斌开等(2014)[42]认为金融抑制是居民消费长期低迷的原因。
四、继承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
在理论渊源上,内生增长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继承和延伸。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诞生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学家对通过长期经济增长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探索。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将带来资本的持续积累,而资本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特征,从长期来看,经济将收敛到特定的稳态均衡点。从资本的逐利性角度看,资本将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入资本回报率较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而表现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放缓、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提高,最终形成经济收敛趋势。代表观点为美国经济学家Solow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了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资本和劳动的比例进而实现理想的经济均衡增长。在我国,封思贤等(2011)[43]基于Solow经济增长模型,探讨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认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金融开放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均互为因果关系并相互促进。此外,Harrod-Domar经济增长模型、Arrow的“干中学”模型和日本经济学家Hirofumi Uzawa的两部门模型也都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观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在有限的时间跨度内有一定解释能力,无法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来源,与事实上存在的经济现象并不相符。比如Harrod-Domar模型认为资本规模和增长速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这无法解释二战之后的世界范围内的真实经济波动。Arrow的“干中学”模型和Hirofumi Uzawa的两部门模型分别考虑了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也未能从机理上说明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遭遇滞胀局面,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能力受到普遍质疑。同样,该理论对我国经济的解释力度也有限,比如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要显著快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没有证据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回报率高于发达地区。
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优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现象,内生增长理论应运而生。内生增长理论将金融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为更好地解释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其中,经济学家Lucas和Romer的理论模型为主要代表观点。Lucas认为知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变量。Romer将资本的定义扩大化,他认为资本不仅包括实物产品,也包括人力资源、知识等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产品。在此定义下,实物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和非实物资本提升带来的超额利润可以互相抵消,从而使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状态。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論的部分假设变成内生变量,并较为合理地解释了事实上的经济增长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内生增长理论对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机制作出了深刻剖析,认为金融要素能够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Greenwood等(1990)[44]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获得经验证据,发现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金融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Bencivenga等(1991)[45]研究发现,金融中介的存在改变了投资方向倾向性,低收益流动资产将更不受到关注,这也说明了金融中介对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Aghion等(1992)[46]利用内生理论研究思路,发现由于风险偏好的差异,金融发展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安翔(2005)[47]将内生增长理论应用于我国农村金融领域,认为在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业的发展对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和利率指标也是决定性变量。然而,对该理论也存在不同观点。Lucas(1988)[48]与韩廷春(2001)[49]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被过度夸大。Demetriades等(1996)[50]的研究中也未发现支持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证据。
五、结语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较为丰富,除上述理论外,金融与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等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前者重点关注了法律环境因素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不同国家金融法律环境的差异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后者针对金融深化理论解释能力不够全面的问题提出相反观点,认为合理的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市场自发调整失灵状态的有效措施。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金融效率理论、金融资源理论、金融中介理论等诸多观点。
纵观现有金融发展相关理论演变与实践探索,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众多理论百花齐放,提供了丰富的解释角度,但某种程度上犹如“盲人摸象”,尚缺乏全面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二是相关理论大多基于传统金融市场、金融功能创建形成,其发展已明显跟不上当前社会金融创新的速度,对于新业态新经济的解释能力偏弱。三是由于相关理论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成果讲明白中国故事,避免“水土不服”现象,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Levine R. 1996. Financial D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5(2)
[2]Buera F.,Shin Y. 2008. Financial Friction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History: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imeographed Document .
[3]Nanda R,Rhodes-Kropf M. 2016. Financing Entrepreneurial Experimentation [J].Innovation Policy&the Economy,16(1).
[4]Rioja F,Valev N. 2004. Does One Size Fit All? A Re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e and Growth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74(2).
[5]Ang,James B. 2010. 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2(1).
[6]Ang,James B. 2014.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47.
[7]Chowdhury R H,Maung M. 2012.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D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Developed and Emerging Countries [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6(2).
[8]Comin D,Nanda R. 2014.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R].Cepr Discussion Papers.
[9]Hsu P,Tian X,Xu Y. 2014.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Cross-Country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12(1).
[10]劉凤朝, 沈能. 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的Geweke因果分解检验及协整分析 [J].管理评论,2007,019(5).
[11]刘降斌,李艳梅.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8,(12).
[12]孙杨,许承明,夏锐.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 [J].金融研究,2009,(9).
[13]King R.,Levine R. 1993. 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n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
[14]谈儒勇.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J].经济研究,1999,(10).
[15]武志.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 [J]. 金融研究,2010,(5).
[16]Diamond D W. 1984. Financial Intermed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1(3).
[17]Stulz R.M. 2000. Financial Structure,Corporate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1(1).
[18]Rajan R G,Zingales L.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3(2).
[19]Allen,Franklin and Douglas,Gale. 2001. Comparative Financial Systems:A Survey [J].Center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orking Papers.
[20]Boyd,J. H.,Smith,B. D. 1998.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in A Monetary Growth Model [J].Economic Theory,(11).
[21]林毅夫,姜烨.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金融研究,2006,(1).
[22]赵勇,雷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 [J].世界经济,2010,(2).
[23]林毅夫,徐立新,寇宏,周叶菁,裴思纬.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J].金融监管研究,2012,(3).
[24]王定祥, 李伶俐, 冉光和. 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J].经济研究,2009,(9).
[25]Chang P C,Jia C,Wang Z. 2010. Bank Fund Re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34(11).
[26]Rousseau,P. and P.Wachtel. 2000. Equity Markets and Growth: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iming and Outcomes,1980-95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4).
[27]Levchenko A. 2005.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Vola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Z].IMF Staff Papers.
[28]Demirguc-Kunt, A. and Levine,R. 2008. Finance, Financial Sector Policies and Long-run Growth [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Bittencourt,Manoel. 2010. Financial Develepment and Inequality:Brazil 1985-1994 [J].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43(2).
[30]Bulter,A.,J. Cornaggia. 2011. Does Access to External Finance Improve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9.
[31]Jappelli T,Pagano M. 1989. Consumption and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 (5).
[32]Bacchetta P.,Gerlash S. 1997. Consumpt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International Evidenc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0(2).
[33]Boyreau-Debray,G. 2003.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hinese Style [R].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Investment Climate,Vol. 3027.
[34]Hasan,I.,Wachtel,P.,and Zhou, M. 2009.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Financial Deepening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Vol. 33,No. 1.
[35]張军,金煜.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验:1987—2001 [J].经济研究,2005,(11).
[36]Cheng, X.,Degryse,H. The Impact of Banks 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37(2/3).
[37]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 [J].中国软科学, 2014,(2).
[38]江春,许立成.制度安排、金融发展与社会公平[J].金融研究,2007,(7).
[39]李稻葵,孔睿,伏霖.中国经济高增长融资之谜——国内非中介融资(DNI)研究 [J].经济学动态,2013,(7).
[40]温涛,王汉杰,韩佳丽.县域财政金融政策与居民消费的分层差异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
[41]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 [J].经济研究,2001,(11).
[42]陈斌开,陈琳,谭安娜.理解中国消费不足: 基于文献的评述 [J].世界经济,2014,(7).
[43]封思贤,李政军,谢静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金融支持——来自长三角的实证分析 [J].中国软科学, 2011,(5).
[44]Greenwood J,Jovanovic B. 1990. 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
[45]Bencivenga V.R.,Smith B. D. 1991.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8(2).
[46]Aghion,P. and Howitt,P. 1992.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Econometrica,60.
[47]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 [J].经济问题,2005,(10).
[48]Lucas,R.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1).
[49]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 [J].世界经济,2001,(6).
[50]Demetriades Panicos O., Hussein Khaled A. 1996.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imes-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