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
摘 要: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参与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工作。作为近年来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之一,专业志愿服务,同样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对于更加注重技能培养与实践锻炼的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了实践育人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从增加参与机会、提高活动质量、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着手,让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专业志愿服务;育人
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的群团组织。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与大学生联系十分紧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共青团提出更高要求,要动员广大青年把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志愿服务,作为共青团的重要工作领域,是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1993年,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此后,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如今,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知晓与参与的一项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锻炼进步、成长成才。
近年来,专业化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趋势之一。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提供专业志愿服务”,并且“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专业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提出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额外要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园地,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相比,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更高,参与的机会也更少。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参加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巩固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并且作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一些基础。通过对杭州六所高校的276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5%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目前高校普遍设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约68%的学生曾经加入过这些校内组织。同时,对某高职院校578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显示个人参与专业志愿服务次数占参与过的全部志愿服务的比例少于30%的有约79%。学生听到过或自己参与的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约七成是通过校内志愿服务组织、其他学生组织和专业班级开展的。所以,高校共青团在提升专业志愿服务活动育人质量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十分必要的。结合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实践锻炼,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专业志愿服务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的重要抓手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目前,大学生参与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障碍主要有与个人学习生活时间冲突、参加的机会较少、专业能力不够、制度保障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性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从增加参与机会、提高活动质量、建立长效机制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提升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整体质量,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一、增数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参与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既要具备主观的意愿,又要满足客观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学制多为三年,且一般安排较长的校外实习时间,所以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有限,加之繁重的课程和其他学生活动安排,都可能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另一方面,现在校内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多为不需要运用专业技能即可参与的类型,比如打扫卫生、捡拾垃圾、看望老弱病残、整理书籍等。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往往需要组织者拥有更多的渠道、进行更多的沟通、耗费更多的精力,对于专业班级团支部等基层团组织来说,组织此类活动确实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也缺乏组织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想不到”而不是“做不到”,导致想要参与的学生真正能接触到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较少。所以,即使学生拥有参加的主观意愿,真正能参与其中的机会有限。
对于高职院校共青团,创造更多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机会,必须要关注的就是活动组织者。在专业班级团支部等校内基层共青团组织中,活动组织者一般为团支书或其他团支部委员。团支部活力的高低、活动成效的好坏,往往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要引导学生团干部增强对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摆脱“志愿服务就是去看老人、捡垃圾”等僵化印象,鼓励他们多结合本专业特点,将专业志愿服务活动融入主题团日等日常支部活动或打造成为团支部的特色活动,有效整合支部活动安排。团总支、团委等上级团组织,也要及时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在沟通联系、经费报销、成果认定等方面降低学生团干部的工作难度,减轻他们的担忧。除各团支部外,团总支与团委也可以积极与校外有关方面对接,主动拓展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加强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校内志愿服務组织的管理与创新,积极开发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类别,通过丰富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加入。
二、提质量,让参与学生更有收获
现今,很多大学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评奖评优的必备条件或是制定参加时长标准,一些学生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要求,以敷衍了事的心态参与,将其看作一种负担。也有部分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所以,让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更多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也要注重保障活动质量。
从团组织自身而言,组织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需要认真选择活动方式,提前制定活动计划,并做好活动的记录。团总支、团委应该规范过程管理,可以对活动进行事前审批和事后总结,对于质量较差的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不予审批通过或与组织者加强沟通提供相应帮助。从参与学生方面,专业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在受到欢迎的同时,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让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书本知识或实验实训室操作与实际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特别是一些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额外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共青团可以关注学生的这一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师资与实验实训资源,邀请专业教师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培训、主题讲座、实操训练等,教育内容也可以扩展到职业规范、应急处置、安全知识等方面,让学生从乐于参与到善于参与,不仅自身增长才干,也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在社会中提升学校美誉度,让校外合作走上良性循环,将短期的一次活动转化成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项目。此外,可以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专门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选拔优质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参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赛事。
三、管长远,让志愿活动良性发展
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方面较多,且很多在校外开展,需要加以严格管理。为了保障活动的长期顺利开展,共青团组织可以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办法和配套的保障、激励措施等,也可以与专业教师、相关专家合作,组织编写通用的培训教材,将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引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志愿服务活动不求回报、不计报酬,所以在保障方面,除了给予学生培训教育等外,可以视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特别是对于参与校外大型活动的专业志愿服务的学生,他们的交通、住宿等问题,都可由共青团组织来帮助解决,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安心服务。可以制定经费报销标准,并将其作为活动管理的手段之一,对于表现较好的活动,给予更大比例的经费支持,对于敷衍应付、效果不好的活动,减小经费报销的比例。
在激励方面,一方面要维护志愿服務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以非物质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如对表现优异的志愿服务者,授予荣誉称号、发放纪念章、评奖评优中给予适当倾斜、优先发展入团入党等。此外,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可以充分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也可以利用校内的广播站、宣传栏、电子屏、横幅等,展示专业志愿服务活动的风采、介绍优秀志愿者事迹等,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营造良好氛围,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EB/OL].(2017-09-06)[2020-05-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9/06/content_5223028.htm.
[2]张朝晖.聚焦共青团主责主业 全力提升高校志愿服务[EB/OL].(2019-06-26)[2020-05-19].http://zgzyz.cyol.com/content/2019-06/26/content_18054013.htm.
[3]张贵礼.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4]袁冬梅.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