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彝风铸舞魂

2020-08-07 05:36谢艳
青年时代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摘 要:对彝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来说,极有必要融入彝族舞蹈元素,这样有助于彝族传统舞蹈的传承,有利于突破教材的单一化和西方化,更有助于形成彝族地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融合的措施在于“结合当代语境进行改造”“融合其它族群舞蹈元素”和“以彝化他”,而根本措施在于教材的重写。

关键词:彝族舞蹈;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

近些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受到广泛关注,而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对民族地区而言,这门课首先应符合其时代特色和当前趋势,以普遍的规律和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对彝族地区而言,这远远不够,彝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除了具有普遍的办学特色外,还必须具有民族特色。将彝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学前舞蹈教育,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

一、彝族舞风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起步更晚。因此如何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是目前亟需完善的一个领域。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也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手段。将彝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具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一)有利于彝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维系,是族群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目前,彝民族传统文化在汉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下商业文化的冲击下面临传承的断层,甚至有消失的危险。“多样性、个性化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文化价值观创新、进步的源泉。”[1]为了文化的多元,对彝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成为目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文化保护方面,除了采取外部抢救措施外,还需进行内部救赎,即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让新生的人群了解和接受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实现传承的目的。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有利于打破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的单一化和西方化的局限

目前,中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单一化倾向严重,舞蹈种类少,风格单一,这不利于现代教育的多样化趋势要求。同时,受西方舞蹈艺术的影响,中国民间舞蹈元素大量丢失,而代之以拉丁、伦巴和恰恰等,舞蹈文化“失语”①现象严重。以“舞蹈编排”为切入点,试图以彝族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之中,促进学前教育舞蹈的多样化和民族化。彝民族舞蹈具有“诗、舞、乐”结合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恰好符合学前教育舞蹈综合性的特征。彝民族舞蹈在长期发展中具有“统一与变化”辨证结合的特色,“动作简单而组合繁多”,保证了学前教育舞蹈编排的多样性。

(三)有利于形成彝民族地区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模式

民族地区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在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来说,就是充分挖掘彝族舞蹈文化资源和审美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特色,成为民族地区院校艺术教育系统中一支建构性力量,同时使该地区相关院校与其它地区院校相比更具特色和发展的潜力。

二、彝风铸舞魂的方法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即“单一化”和“西方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法,即发掘民族优秀舞蹈资源,丰富完善学前教育舞蹈编排课程。

(一)结合当代语境进行改造

由于彝族舞蹈是来自于本民族生活、风俗,是特定地域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因此具有“原生”特色。但是,在现代化语境面前,这种原生特色难免会不符合当今社会习惯和思维,如果彝族舞蹈想继续流传,就必须对其做现代化转换。如流行于凉山喜德、雷波、布拖等地的《对脚舞》,在彝族风俗中本为节日、婚丧时所跳舞蹈。但解放后,这种舞蹈性质发生变化,已成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为青年们所喜爱。再如,冷茂弘创作的《快乐的诺苏》,该舞蹈的原型是来自彝族祭祀舞蹈《瓦子嘿》,《瓦子嘿》是凉山地区的丧葬舞蹈,当然不仅仅丧葬时候跳,在日常生活中也跳,其主要特征是随着强烈的节奏快速走动,并伴随着一定的喊声,同时唱诵着悼念亡灵的祝词。按理说,这样的舞蹈不可能与歌颂有关,但舞蹈编创者结合新中国语境进行艺术再创造,将原先沉闷的走步改成欢快轻巧的甩摆手小跑步,将低沉神秘的悼词改成颂歌,从动作形态到舞者心态以及作品唱词等,以求对应舞蹈作品热情奔放、欢乐向上的情绪表达与农奴翻身得解放的意识形态内容。“《快乐的诺苏》等作品的成功经验在于找到了传统民族舞蹈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实现现代转型的道路,这一路径显然没有西方现代艺术切入历史的突兀和尖锐,它是中国20世纪50、60年代文艺民族化道路的自然之果,也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独特呈现。”[2]这对我们在新的语境下对彝族舞蹈改造具有启发作用。

(二)融合其它族群舞蹈元素

眾所周知,民间文化有其生动性、多样性特色,但是,因为民间舞蹈是一种自发性很强的艺术,虽然有其优秀特色,但在进入教学实践和舞蹈编排中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具体的教授对象和情景。同时,我们也应该立足彝族舞蹈文化,用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舞蹈元素对其进行融合,使其更加完善,更具美感和魅力。例如苏冬梅《心之翼》舞蹈中,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男舞者舞起身上的查尔瓦,女舞者展开优美的身姿,他们时而高低起伏,时而前后追逐。一个炽热大胆,一个娇羞委婉,姑娘那既回避又亲近,既拒绝又应允的情态,含情脉脉,极为动人,这些具有汉民族舞蹈的“意境美”或“含蓄美”特色。苏冬梅在舞台形象塑造上也别具匠心,沉醉恋情的男女化作了一双振翅翩飞的彩蝶,将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化为鸟翼蝶翅,明显模仿了《梁祝》的情节。虽然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但仍没有破坏彝族舞蹈的整体特色,反而更有助于观众艺术想象的飞驰,以融进彝族特有的迷人意境。

(三)“以彝化他”

“以彝化他”②指的是以彝族的舞蹈为根本,化噬其他舞蹈元素,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就是挖掘彝族民间舞蹈的基本舞蹈程式,以彝族民间舞蹈为基础,融入其他民族舞蹈元素和其他国家舞蹈元素,形成以彝族文化为特色的融合中西的新式彝族舞蹈。例如马琳编导的《阿惹妞》,该舞蹈运用富有特色的彝族民间舞蹈语汇——大家都熟悉的“A1—B—A2”模式——进行创新编排,打破了常见的民族民间舞蹈编排中的单纯展示性套路,以情动人。《阿惹妞》致力于“让新颖别致的动作说话,说明白话”,充分利用舞蹈动作的表情达意功能,让原本难以言传的有缘无分的悲情故事流淌而出。在音乐、舞台灯光的配合下,作品通过简约的情节轮廊与强烈的情绪对比,在巨大的时空流转与情绪变化中,营造出一种撕心裂肺的离情别恨,成功地演绎了一出独具彝族特色的爱情悲剧。“阿惹妞”的成功在于“充分发挥了民间舞的魅力与优势,注意发掘独具民族韵味的动态去表现情感,并使其与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向紧密结合,而不是随意地运用简单的技巧与重复的编排”。可以说,《阿惹妞》是舞蹈领域“以彝化他”最好的典型。

三、彝风流传的根本措施:“教材重写”

学校教材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决定着教师的教法和所教具体内容,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彝族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舞蹈编排中的“失语”现状。将彝族舞蹈元素编入彝族地区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教材便十分有必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的多元化选择,流行文化开始侵袭民族传统艺术,为了抵抗流行文化下的民族性消失,“发掘民族资源,丰富理论基础”[3]也是当下对流行反建构的一个策略。彝族舞蹈教材的建设是理论的彰显,有利于促进彝族舞蹈的保存和发展。

当然,将彝族舞蹈编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还对打破教材单一化有好处。多年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效仿专业艺术院校为主,对于舞蹈专业的教學处于紧跟、被动的状态,教学缺少个性化,这显然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引入彝族舞蹈元素就是为传统教材注入活力,也是为中国舞蹈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四、结语

目前,国内学前教育舞蹈编排在西方舞蹈艺术的冲击下民族特色越来越淡,因此,挖掘中国固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既有优秀元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的重要发展动力和重构基础。本文尝试以凉山彝族民间舞蹈为基础重建中国——特别是彝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编排课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广大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长期付出和努力。

注释:

①关于文论、文化失语,可参考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②“以彝化他”这个概念来自于董首一《“自在融合”的彷徨与“深层建构”的策略——“文化混血”时代彝族诗歌主体性建构研究》(《中国诗歌研究》第20辑)一文,虽然是对彝族文学的建构研究,但亦可用作彝族舞蹈美学的建构策略。

参考文献:

[1]孙伟平.论多元文化价值观存在的根据及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7(4):1-4.

[2]赵明,刘怡.当代凉山彝族舞蹈的现代性嬗变与创新[J].文艺争鸣,2013(11):148-152.

[3]董首一,谢艳.困惑与开拓——高校“流行文化”课程建设刍议[A].向仲敏.以文化人——人文通识教育与教学改革探究[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31.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