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翠玲,赵敏
(1.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生殖医学科,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产一科,河南 新乡 453003)
为提高产科质量,产科工作者先后开展了硬膜外镇痛[1]、导乐分娩[2]、水中分娩、催眠暗示[3]等技术。近年来,在前者基础上又提出产病一体化病房分娩模式,即家庭化病房和产房合二为一,不仅为产妇提供了雅致、安静、舒适的生活场所,而且配置了分娩时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及相关人员,避免了产妇分娩过程中反复转移的不便,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同时保护了产妇的个人隐私[4],也便于产时丈夫的陪伴[5]。因其人性化的服务,在社会上倍受欢迎,但其设置是否可以降低分娩过程中的医疗风险,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产病一体化病房的设置是否能够改善初产妇母婴的分娩结局。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6月在新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946名健康初产妇,根据分娩地点分为两组:对照组778名(普通产房),观察组168名(产病一体化病房)。纳入标准:(1)健康足月初产妇;(2)产妇年龄为20~35岁;(3)胎儿孕周为37~41周;(4)新生儿体质量为2 500~4 000 g;(5)自然临产。排除标准:(1)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2)小于孕龄儿、巨大儿、早产、过期妊娠;(3)胎位异常、瘢痕子宫(穿透黏膜层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及合并精神疾病;(4)既往有中、晚孕期引产史。
1.2 方法
1.2.1分娩模式 观察组:产妇入院时即入住,待产过程中丈夫可全程陪伴。临产后将病房内光线调暗,配以背景音乐,病床为多功能待产床,可自动调节体位,满足休息及分娩时的多种体位要求。由产科经验丰富,并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助产士全程陪伴,给予母婴监护、穴位按摩[8]、心理催眠暗示,指导拉美滋呼吸法、导乐球应用等,并负责接产、产后2 h观察及记录各项指标。产后产病一体化病房继续观察24 h,无异常情况后出院。出血量测量:产时用一次性接产中单,于结束时弃去羊水称重计算出血量,产后2 h用一次性护理垫收集血液,称重计算。对照组:产妇于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3 cm)送入普通产房的待产室,与其他产妇由助产士统一管理,于第二产程(宫口开大10 cm)胎头拨露时转至分娩室进行接产,产后在分娩室观察2 h,无产后并发症后送回病房,由病房统一管理。产后普通病房内继续观察24 h,无异常情况后出院。具体数据采集同观察组。
1.2.2病历资料收集 组成病例分析小组,统计两组产妇年龄,新生儿体质量,是否选择硬膜外镇痛、顺产或顺转剖,有无会阴侧切、胎头吸引器助产,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是否转至儿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等。
2.1 基本情况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5 2,P=0.005 5)。两组产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2 8,P=0.445 6)。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M(P25,P75)
2.2 相关结局变量的单因素分析两组胎头吸引器助产率、新生儿转PICU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相关结局变量的单因素分析[n(%)]
表3 两组相关结局变量的单因素分析M(P25,P75)
2.3 调整出生体质量后两组相关结局分析在调整出生体质量后,两组剖宫产率、分娩镇痛使用率、会阴侧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胎头吸引器助产率、转PICU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相关结局变量分析
调整出生体质量后,两组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 1、0.023 4),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 1、0.105 2、0.329 3)。见表5。
表5 两组相关结局变量分析
产病一体化病房分娩模式将家庭化病房与产房合二为一,使产妇入院后即入住其中,待产过程中不再反复搬入、搬出普通产房,减少了产妇分娩时搬动的不便和痛苦,降低了急产及产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既往研究者从产程时间[4]及焦虑、抑郁评分[5]等方面分析了产病一体化分娩护理模式的利弊,现本研究从初产妇母婴的分娩结局方面分析了其对医疗风险的影响。结果提示:产病一体化病房分娩模式在降低硬膜外镇痛的需求率、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减少产后出血量等方面优于普通产房分娩模式,可降低分娩过程中的医疗风险,而在改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降低胎头吸引器助产率、新生儿转PICU率方面与普通产房无明显差异。
虽然分娩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包括生理应激和精神心理应激[6]。这种应激反应可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肺泡内气体交换不足,导致子宫肌纤维缺氧,收缩乏力,宫颈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胎儿供血供氧不足致胎儿窘迫[6]。
产病一体化分娩模式因室内环境优雅、安静、舒适,产妇可以快速适应,保证了临产后精力的充沛,避免了反复更换待产房间,造成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及恐惧,也避免了在普通产房内多位产妇同时待产时不良情绪的相互影响。同时,导乐分娩、催眠暗示均易于在此环境中实施。临产后助产士和丈夫全程陪伴,并在舒适、安静的环境内,配以背景音乐,由助产士实施催眠暗示镇痛法,产病一体化病房的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使产妇无意中接受了暗示性的信息,帮助产妇的思想从现实环境转换至另外一个环境,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将不良记忆和疼痛暂时封闭于另一个空间,此时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更能产生巨大的动力[7],使产妇充满安全感、自信。产病一体化分娩模式干预了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中的精神因素[9],从而增加了子宫、胎盘、胎儿的供血供氧,提高了产妇和胎儿对产程的耐受能力,降低了硬膜外镇痛的需求率。因试产充分,无指征剖宫产率下降,第二产程会阴充分扩张,会阴侧切率下降,一度裂伤率增加,一度裂伤为阴道黏膜受损,肌肉、血管、神经未受损,故疼痛轻微,对远期盆底功能影响较小;改善了产力,减少了宫缩乏力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改变了分娩结局。产后2 h内仍为一对一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预防了严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两组胎头吸引器助产率、新生儿转PICU率、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不排除与观察组数据量有限有关,有待今后扩大数据量继续研究。
综上,产病一体化分娩模式不但改善了产妇的分娩体验,而且降低了分娩过程中的医疗风险,节省了经济资源,还缓解了当前的医患关系,社会反应及医疗效应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