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 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为例

2020-08-07 06:25赵怡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杭州310002
美术馆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学院藏品美术馆

文|赵怡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浙江 杭州 310002)

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艺术品逐渐市场化,有价值的艺术品往往炙手可热,价格不菲,为美术馆藏品征集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再加上相关免税政策和基金会制度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艺术品捐赠的健康发展,公益捐赠未能形成风气。

针对这个困难现状,国家在促进美术藏品捐赠方面加强了政策导向。2015年7月,文旅部印发了《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鼓励艺术家、收藏家和社会各界向国家捐赠优秀美术作品,推动各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增加美术收藏经费投入,加强国家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并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该项目实施。办法明确规范捐赠收藏范围、经费用途、申报遴选、监督管理以及对作品的使用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在我国艺术作品捐赠上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抓准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自2015年文旅部该项目办法实施以来,截止到2020年,全国共15家单位的110个项目入选。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自2016年开始申报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共有5个项目成功入选并获得文化部专项资助,分别是:2016年“黎冰鸿美术作品捐赠项目”、2018年“刘江篆刻作品捐赠项目”、2019年“唐献瑞藏品捐赠收藏项目”“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师生作品及文献捐赠收藏项目”、2020年“张漾兮作品捐赠项目”。通过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入藏捐赠作品近400件,获得资助140万元。美术馆依据项目要求开展的各项展览和学术活动,引起了学术界共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当年美术馆自主策划的精品项目。

作为十三家“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学术背景,多次成功申报该项目。本人现供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参与以上捐赠项目的具体工作。本文试以我馆关于此项目的成功案例为出发点,分析总结经验,由此进一步思考当今美术馆藏品征集途径的新趋势,以期对今后相关部门的藏品征集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对标《办法》,确定选题

立足馆藏定位,同时对标该项目《办法》要求,选择有一定价值和规模的艺术作品是申报该项目的前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大学美术馆,同时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公众服务,在藏品建设中始终重视为教学和研究提供范本,尤为重视学院重要师生校友作品的谱系收藏。《办法》规定“收藏范围侧重近现代我国或者各地域有代表性的美术家的重要作品”。从时间和地域上看,大多数馆藏作品与该办法的要求有一致之处,有一定的优势。在具体选题时,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和作品,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

我们将成功申报该项目的内容分为三类:

① 黎冰鸿,《南昌起义小稿之一》,32×32cm,纸本素描,1977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家属捐赠

② 黎冰鸿,《水电站发电了》,75.5×75.5cm,布面油画,1958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家属捐赠

首先,作品的作者是对学院发展建设有突出贡献乃至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师代表。例如,黎冰鸿曾任学院副院长,代表作《南昌起义》家喻户晓,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收藏,其家属捐赠给学院的作品中包括了《南昌起义》多幅小稿,另外还有《水电站发电了》《种玫瑰花的姑娘》《版纳艳阳》等重要代表作,反映出他在探索“油画民族化”之路上的艺术成就;再如,刘江是我国当代书法篆刻界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书法篆刻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先生对学院书法教学和研究向来关怀备至,曾多次慷慨捐赠本人代表作品。其中,此次申报的先生捐赠给学院的200方印章原石涵盖了从1956年至2005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材质多样,数量和质量一流,是学习和研究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的优秀范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再如,张漾兮是我院版画教学的开创者,对于水印木刻的弘扬,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先生家属捐赠给学院张漾兮作品及版画的木刻原版300余件,对学院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以上三位老师分别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他们的代表作进入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序列当之无愧。

另一种情况是,作品的作者是具有特殊经历的校友代表。例如,唐献瑞是1940年代国立艺专(时在重庆)的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四川宜宾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成为地方书画名家。他自藏有80年前国立艺专时期的师生创作和教学实践作品,其中既有名师潘韵、宋步云、丁衍庸先生的课堂示范,也有水彩、中国画、雕塑各种类的学生作业,先生将这些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赠给学院,不仅填补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校史作品文献收藏序列的不足,也丰富了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史的实物资料库,具有特殊的意义。

另外,还有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的群体代表的作品。例如,当年受文化部委托举办的在新中国艺术教育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外国专家训练班,一个是1955年至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另一个是1960年至1962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以下简称“罗训班”)。罗训班的教学方法与思想直接影响了国美基础教学的变革,当年的学员将这种独特的方法和思想传播全国,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实验性变革的重要资源。罗训班师生作品及文献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文献,学员的作品反映了现当代美术的重要风格,都是值得征集、入藏学院美术馆的历史印记。

上述三类申报作品既对标项目《办法》,又符合馆藏定位,对学院美术馆的藏品建设至关重要,因此适合申报该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申报的作品不仅要有代表性,同时还要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特点。以“张漾兮作品捐赠项目”为例,张漾兮作为版画艺术家和教育家,个人成就很高,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皆有收藏。由于版画具有可复制性的特点,各馆的藏品有一定的重复性。而我馆此次申报的亮点在于其中50件版画代表作品的木刻原版。这批木刻原版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它们经历了战争年代仍完好保留至今,十分珍贵。将木刻原版纳入申报计划中,大大增加了入选的可能性。

① 许正华,《山水画稿之四》,114×47cm,纸本设色,194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唐献瑞捐赠

系统收藏是美术馆区别于其他艺术机构的重要特征,因此,申报的作品还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同时注意选择不同时期和类型的作品。例如,黎冰鸿的67件捐赠作品包含了油画、水彩、速写等种类,时间跨度40余年;张漾兮的300余件作品包含了木刻原版、版画、水彩画、水墨、素描等种类,时间跨度将近30年;刘江的200方篆刻原石涵盖了近50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这类个体艺术家作品的谱系收藏不仅利于作品的整体保护,更便于后人对其艺术的深入研究及展览呈现。

最后,确定选题时应仔细逐条对照《办法》的要求,切忌跑题。我们曾经计划申报一位外国校友横跨60年艺术生涯的30余件代表作,30多年来,他每年带领外国学生老师团队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并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如讲学、讲座和展览,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是新时期以来学院对外交流的一个历史环节的见证。但是最后我们对标项目《办法》要求时,注意到其规定收藏范围不包括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于是紧急更换选题,否则如果因为跑题而失去一次申报机会,将会十分可惜。

二、深入研究,提炼亮点

依托学术研究深挖作品的价值,提炼亮点,深化展览方案,按要求规范填写是申报该项目的关键。

美术馆藏品价值的彰显以及它在美术史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馆对其开展的学术研究和推广。学术研究包括对藏品的真伪断代、对藏品价值的挖掘、对藏品的保护与陈列的研究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定、解读、欣赏、诠释,发掘出藏品的内在价值,这不仅是展览的学术基础,也是展览内容文本策划的重要学术依据。因此,美术馆需先针对每一个捐赠项目作品的不同特点做深入研究分析,再在此基础上提炼亮点,策划特色展览。

黎冰鸿捐赠的67件作品包括《白衣战士李兰丁》,是他早期创作反映时事的连环画作品,还有《种玫瑰花的姑娘》《保加利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维克多尔》等,是他50年代访问保加利亚的外出见证。此外,还有其晚年赴海南、新疆写生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亮点是黎冰鸿创作于1958年的《水电站发电了》,此作品是黎冰鸿的油画代表作,画面模仿中国画团扇小品的圆形构图,开合自然,色调优雅,呈现出一种“家都在画屏中”的意境,是他追求“油画民族化”艺术理想的成功体现。此次捐赠作品的另一个亮点是《南昌起义》小稿和草图共6件。通过这些小稿和草图,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黎冰鸿创作此作品时的思想轨迹,更深刻地认识这幅经典作品。据家属回忆,这批小稿全都创作于1959年,于是我们在接收作品时均登记为1959年。但是,通过对这批小稿的深入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其中不仅有1959年版《南昌起义》小稿,也有现藏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1977年版《南昌起义》小稿,于是及时更改作品年代信息,在后续展览和画册出版中均采用了正确的年代。作品信息同作品本身同样重要,保证作品信息的准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

唐献瑞捐赠的藏品均来自于20世纪40年代国立艺专时期的师生创作和教学实践,其中很多画稿单独看来不能算是鸿篇巨制,却是抗战美术教育史的珍贵见证,我们将这批文物资料与相关文字记载相互印证,为廓清校史上某些历史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研究对象。比如,据当时的学生回忆,任教的老师有许正华、潘韵、高冠华、宋步云、丁衍庸等,但是美术馆的藏品中没有能证明这段史实的实物,而唐献瑞收藏了大量当时老师们的课堂示范稿和赠画。这些捐赠的作品包括许正华作品4件、高冠华2件、潘韵2件、丁衍庸1件,宋步云1件,基本可以反映当时国画、水彩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其中还包括唐献瑞手抄本《历代名画记》,是那个动荡年代中,师生们在缺少教材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证明。据唐献瑞的同学郝石林在《缅怀先师傅抱石》中回忆,彼时《历代名画记》仅在中央大学图书馆存一本,傅抱石先生作为中国画和中国美术史的教师,对此书极为推崇,“希望学国画的同学每人抄一本,以便将来参考之用”。这些此前仅停留在文献阶段的文字回忆,因为唐先生捐赠手抄本《历代名画记》的面世,而成为互相印证的史料。1. 张素琪:《抗战美术教育史的珍贵见证——唐献瑞收藏的国立艺专师生作品》,载余旭鸿主编:《长江之歌——唐献瑞艺术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年,第204页。我们在申报该项目时,如此阐述这批作品的文献价值和意义:“不仅弥补了中国美术学院校史中西迁时期教学和师生创作的众多历史空白,更是研究战时中国大后方美术的一手宝贵文献资料”,这正是基于上述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而得出的结论。

除了深挖作品价值,筹备展览也是项目前期的重要工作。为了筹备“罗训班”展览,策展人余旭鸿馆长、马楠老师专程赴罗马尼亚拜访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与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姜瑜、文化参赞赵立会谈,走访博巴的母校布加勒斯特国立艺术大学,受萨瓦尔辛市市长邀请参观博巴故居纪念馆,拜访了博巴夫妇唯一在世的亲属,并与罗马尼亚相关专家咨询协商,入藏百余件作品及教学笔记、书信、照片等文献资料,汇整出博巴年表。为了尽可能多的搜集历史资料,美术馆组织人员查找翻阅1960-1962年的学院档案,调取关于罗训班的资料,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希作好专家来华前的准备工作》《关于接待罗马尼亚油画专家埃乌琴·博巴来院教学工作的安排》《关于罗马尼亚专家活动情况简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总结报告》等,这些公文及文献资料还原了历史现场,助于厘清罗训班的来龙去脉。鉴于罗训班在世的学员年事已高,美术馆在征集作品及文献的同时,派专人分别赴北京、西安、温州等地,为老先生们做专题口述史采访,从学员的角度深入了解博巴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并为其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在展览时展出,收获好评不断,成为展览的亮点之一。

另外,该项目对申报材料有非常详细的规范要求。申报材料分为项目基本情况、捐赠作品情况、捐赠协议、专家意见、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预算等六个部分。在申报此项目做前期基础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申报文本的规范。

三、落实项目,精益求精

② 张漾兮,《平湖秋月》,33×42cm,水印木刻,1960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家属捐赠

根据申报材料逐项落实计划的内容、优化项目实施细节,保证完成的质量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具体落实该项目时,在申报文本的基础上,美术馆需不断对展览方案进行细化和优化调整,争取更好的展览效果。以“张漾兮作品捐赠项目”为例,在申报时我们提供了展览草案,计划展陈亮点为将版画作品对应其木刻原版共同展出。在后期落实该项目时,我们在原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精选部分版画作品与其相应的木刻原版、草图、写生稿联合展开叙述,细致展示张漾兮对于不同媒材的灵活使用、采用丰富手法的具体创作过程与生动的构思层次。展览采用创作稿、木刻原版与版画配套展出的方式,尽最大限度还原创作的过程。为更好地为观众解读水印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我们还特邀版画系博士对张漾兮的代表作品《平湖秋月》进行了原版复制,将整个过程拍摄成视频,在展览现场循环播放,并且在展览期间举办数场该作品印制的公教活动。此外,为挖掘更多的宝贵史料,我们联系并采访了张漾兮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版画系在校教师共17位,将影像资料制作成专题片穿插展示在展览中,并利用多媒体将张漾兮连环漫画《八老爷行状》七十图制作成动画在展厅播放,皆获观众良好反响。

③ 埃乌琴 · 博巴,《罗训班的十四名学生》,117×46.5cm,纸本水墨,1960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④ 金一德,临摹博巴《潘天寿》,100×81cm,布面油画,1962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本人捐赠

“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展览现场,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考虑到“罗训班”是中罗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事件,展览开幕式上,学院特别邀请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巴希尔·康斯坦丁内斯库来到现场致辞,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文化参赞赵立代表姜瑜大使发来贺信,罗训班学员代表及家属参加了开幕式。展览一经展出,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官网、人民网等几十家媒体纷纷报道,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此次展览是中罗两国友谊的体现,对中罗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巡展也是该捐赠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有效增加展览的影响力。例如,“绘心艺魂——黎冰鸿艺术回顾展”在申报该项目时计划在本馆首展,后在黎冰鸿的老家广东东莞的莞城美术馆巡展。在完成首展和巡展之后,社会反响强烈,黎先生家属非常满意。为了进一步扩大展览在全国的影响力,我们增加了至中国美术馆的巡展计划,并为此向学院申请巡展经费,并且分别借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和中国美术馆藏的《南昌起义》进行展出,这也是黎冰鸿官方保存的四张《南昌起义》的首次集中展出。此次巡展举全院之力,规模空前,是在建军90周年之际,深切怀念黎冰鸿先生、向先生致敬的最佳方式。

结语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有效促进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征集工作,节约开支,成果显著,具有示范作用。上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申报和落实该项目的工作方法。我们在注重申报和落实该项目的同时,也注重捐赠藏品的持续活化,让作品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2018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学院出版了《学脉文丛》,收集国美校史中各位先师名家的相关文献、精彩佳作。得益于之前“黎冰鸿作品捐赠项目”的实施,学院积累了一批关于先生的文献资料,借此机会出版《黎冰鸿文献集》,2019年出版《画说初心》丛书,黎冰鸿的《南昌起义》也收入其中。关于黎冰鸿先生及其作品一系列的后续研究工作不仅获得了先生家属的高度满意,也营造了美术馆良好的品牌效应,能够促进藏品征集持续循环发展。另有“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师生作品及文献捐赠收藏项目”的后续成果《罗训班文献集》即将出版。任何一个展览的展期都是有限的,展览结束不代表项目结束,如何在今后持续活化捐赠藏品,从而促进循环,营造良好的品牌效应是所有美术馆人努力的方向,也是该项目的初衷。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学院藏品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