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雪个同肝胆
——“浑无斧凿痕 · 对话齐白石”展览小记

2020-08-07 06:18陈薇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330031
美术馆 2020年4期
关键词:北京画院八大山人齐白石

文|陈薇 (江西南昌 八大山人纪念馆 330031)

齐白石自己说:“白石与雪个同肝胆,不学而似。”亦自题:“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些名言大众都已耳熟能详。为了深入研究八大山人对齐白石的影响力,笔者试图“以展览的方式思考”,通过实物、作品的对照寻找八大山人对齐白石影响的踪迹。八大山人纪念馆和北京画院精心策划的展览“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使观者充分领略到中国画的天然、本真、无雕琢痕迹,聚焦八大山人与齐白石艺术的对比,传达中国写意画的精神内涵。此次展览由八大山人纪念馆、北京画院主办,将于2020年9月28日至2021年1月5日在八大山人纪念馆真迹馆展出。

一、展览主题

本次展览意在寻找八大山人与齐白石的艺术共性和渊源,同时上溯到中国画的艺术精神,进而探索如何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策划展览,利用展览引发人们对当下中国画的思考,从而激活新的研究方向。总体策展思路以八大山人与齐白石的艺术语言对比为主线,向大众呈现齐白石学习八大山人的实证。展览打破常规的时间轴展线,从展览起点便抛出问题,引发观众思考,从而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找寻答案。此次策展思路缘起自八大山人早年题跋“浑无斧凿痕”和齐白石早年自题“真有天然之趣”。“浑无斧凿痕”出自八大山人早期作品《传綮写生册——之十二玲珑石》(顺治十六年己亥,1695年),玲珑石下方题识: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此段题识是八大山人极为少见的隶书,风貌独特。

① 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之十二玲珑石》,1659年,纸本墨笔,24.5×31.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题识: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

题识为五言绝句,其中心题旨显然落在:“浑无斧凿痕”。整件作品笔墨自然,形象生动,没有矫揉造作之气,达到了“无斧凿痕”的妙处。谢赫早在《古画品录》中赞美作画的自然:“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端。”所谓绘画的自然,除了绘画技巧之外,更靠的是学养。艺术形式上的“浑无斧凿痕”,强调不加修饰,内在与外表共存的拙与朴美,这是一种率真、诚厚之美,也是道家“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一种自然属性。八大山人的画,放笔而来,好像天性如此,不像由人工摆布而成,看似不经意而又极经意,往往以经意之笔得不似之趣,正如齐白石老人说:“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关于画“浑无斧凿痕”之意,是作画“自脱天地牢笼之手归于自然。”正是符合“画合自然趣”的原则。齐白石老人也有段题识:“真有天然之趣”。“真”即真心热爱、追求艺术,“天然”即无雕琢、矫揉造作之气,“趣”即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格调。这与八大山人“浑无斧凿痕”含义相吻合,所以,此次展览名虽取自八大山人自题识,然与白石老人所追求的理念相通。这是八大山人与齐白石艺术的共性,亦是我们策展的初衷:以跨时空对话的形式,探寻八大山人与齐白石的艺术共性。

展览围绕八大山人与齐白石的艺术对比展开,以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藏品为基础,选取了八大山人与齐白石极其相似的艺术语言进行对比,结合齐白石研究学者的最新成果,悉心考据文物文献资料,以作品传承风格为主线、将展览划分为“雪个同肝胆”“变法皆灵气”“神似天然趣”三大单元,融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较为全面地反映出齐白石受八大山人影响的风格形成轨迹。

二、策展思路

② 齐白石,《鹌鹑稿》,无年款,纸本墨笔、托片,24×36.5cm,北京画院藏

③ 齐白石,《真有天然之趣》,1919年,纸本墨笔,28×20.5cm,题款: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磨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齐白石是从一名木工成长而来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早年为木工雕花匠,又四处奔波求学,中年外出游历,五出五归,得见八大山人真迹,心摹手追。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一派,题材变化呈现时代精神。本次展览一改以往以作品创作时间为主线的展陈方法,按照作品风格来划分,呈现及探讨齐白石与八大山人的关系。在展品选择上,围绕齐白石的艺术语言、手稿、题跋、书信等进行研究、策划;展览设“雪个同肝胆”“变法皆灵气”“神似天然趣”三大篇章,共展出85件齐白石作品。采取齐白石与八大山人作品并置的展陈形式,以期厘清八大山人对齐白石的影响。

雪个同肝胆

早年从事过木匠、雕花匠的齐白石,作品画风缜密工细、诗画篆刻也逐渐成名。1899年,齐白石37岁。正月,经张仲飏介绍拜见王湘绮先生,十月正式拜王湘绮为师,经王湘绮熏陶引导,画风逐渐走向简括冷逸。齐白石40岁时开启五出五归,多游历,实地观察,得其中真谛。1904年,齐白石42岁,随从王湘绮一道赴江西南昌,游滕王阁、百花洲等名胜,追寻八大山人足迹,得见摹写八大山人原作。1906年,在钦州葆生家,齐白石一览其收罗的名画,诸如八大山人、徐青藤、金冬心等人作品真迹,皆被临摹一遍,引发了思古之幽情。这段经历让齐白石深受八大山人笔墨精神的影响。

展览第一篇章呈现齐白石学习八大山人的实证,其一是齐白石提及八大山人的自题作品和手稿,如《鱼》《山水画稿》《墨荷蜻蜓》《富贵平安》《拟八大墨鸟》《追摹八大小鸭》《拟八大鸭图》《搔背稿》《搔背图》《扶醉人归图》10件作品分别自题“丁未夏,客广东省城,有持八大山人画售者,……”“此八大山人稿也。庚申正月……”“一蓬一叶稍似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当其时爱者甚少,白石山人爱者颇多,未免惭愧也。”“自言曾观过八大山人画,一瓶插一牡丹,八尺纸之屏幅满矣。余恐忘却,拟画此记之,非八大稿也。”“寄萍堂上老人胸横朱雪个之时作。”“余四十一岁时客南昌,于某旧家得见朱雪个小鸭子之真本,”“往余遊江西,得见八大山人小册画雏鸭,……”“曾临八大山人人物画册中有搔背翁,”“略用八大小册本。”“用朱雪个本一笑”。《临八大山人画稿》《双钩八大山人本》《梅花稿》自题“八大山人本。”其二是齐白石绘画风格临习八大山人的作品。如《蝗虫》《鹌鹑稿》等。这些齐白石对临、背临作品,证明了齐白石在向文人画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参照即八大山人。这也是齐白石自道:“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的印证。

变法皆灵气

“衰年变法”是齐白石对自己定居北京之后改变画风而努力的称谓,经过变法,齐白石艺术脱胎换骨,跻身于大家之列。齐白石一生朋友甚多,到北京结识陈师曾,并视为莫逆者,经其指点,衰年变法,齐白石脱开八大山人冷逸画风,另辟蹊径。齐白石自述:“我的画,虽是追步八大山人,自谓颇得神似,但在北京,确是不很值钱的。师曾劝我出其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

第二篇章展示齐白石衰年变法,呈现齐白石题材变化及时代精神,及与八大山人艺术的差异。齐白石早年学习八大山人,笔墨极简,但仍然保持着相对的形似,这是他自学雕花以来所追求的。白石衰年变法,首要一点就是摆脱形似,求得“超凡之趣”,这主要体现在花鸟领域学习对象由八大向吴昌硕的转变。齐白石在这一时期“临”的少,一般都是仔细玩味领会笔墨、构图、色彩,吸取概括力、突出重点、大胆删减。如《荷塘双鸭》的鸭、《雁来红鹌鹑》的鹌鹑,全用枯笔画,笔力苍劲,造型完全从八大山人中脱出。《文字三鱼》的鱼、《虾》的虾、《蒲蟹》的蟹,可看出似八大的痕迹,也一方面说明白齐白石开始新的探索,由“疏”转向“密”,比如所画的鱼(将八大山人的鱼复制为三条)。这时期的作品风格与八大山人疏简、空灵、冷逸的风格不同,作品的某些局部如菊叶、雁来红、桑叶、白菜等,都见吴氏笔法的踪迹,寻求枝繁茂盛的趋势,作品既有八大之简、又有青藤之狂和吴昌硕之厚。

正所谓笔墨高下实为个人修养,看笔墨即可知其襟怀胸臆,又可窥见时代文化之衍变。齐白石与八大山人时代精神不同,恰逢盛世,其画作饱含劳动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品格,题材多为绘犁锄簸箕、虾蟹草虫等,白菜、蝉、蚕等日常生活题材入画,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①“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展览现场,2020年

②“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展览现场,2020年

神似天然趣

齐白石在《墨笔花果册》题道:“予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乱世于京师。识者寡,友人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今见此册,殊堪自悔,年已八十五矣。乙酉,白石。”可见齐白石晚年亦在思考如何追随八大山人的写意精神。齐白石经衰年变法画风转变,但依然烙八大山人印痕,都采用大写意技法,抒发自我情怀与真挚感受,笔墨造诣亦求形神兼备。白石求似与不似之间,“真”和“似”曾是他的追求。而衰年变法则要超越形似,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后再写生,自能神形俱得。

展览第三篇章综述齐白石的艺术语言及其风格特征,继续追随八大山人的写意精神。一是绘画题材的延续。齐白石到晚年一直延用了八大山人绘画母题,常用题材依然是荷、芭蕉、鱼、鹰;作品从造型、构图上都可找到八大山人的痕迹。二是笔墨精神的延伸。螃蟹、鱼与八大山人所作虽略有差异,更为具象,但与八大山人的笔墨形式一致,富有写意精神、富于趣味。而齐白石和八大山人的身世、气质、传承、笔墨风韵不同,晚年的齐白石早已不自觉的抛弃了八大冷逸风格,取其滋养,脱其躯壳,但齐白石终生都喜欢八大山人。齐白石曾说:“与八大山人同肝胆,不学而似。”齐白石不是仅从八大画作中追寻天然趣味,而是自己对天然趣味感应,用文人画写意精神的笔墨形式,表达对天然情趣的感应,做到有笔有骨,有气韵有诗意,有趣味有精神。

三、展览服务

纪念馆、博物馆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公众在纪念馆感受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纪念馆在特有的空间里还原艺术,再回到公众去,如今纪念馆所承担的责任,即构建亲民的、有创意的服务方式,如导览系统、线上展厅、展览研讨会、学术讲座、宣教活动等等,将静止的展览活化,开阔了观展视野,扩大了影响力。

以“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为例,展览在作品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对齐白石和八大山人作品进行并置、对比的形式,使观者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齐白石临习八大山人的痕迹。同时,说明牌上的二维码为观众提供了藏品解析、作品高清图和语音讲解等更加详细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呈现的线上展厅,使观众可以在家观展,使静态的展览活化。

展陈布置方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6米的电子屏,播放展览宣传片;移步至展厅的廊道,挂以巨幅“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字样的纱帘展墙辅助陈列烘托出展览气氛;同时,占地百平米的大厅为展览的主要场景,已成为观者的拍照打卡地;展厅内中央四面展墙围绕,内设小型影像播放厅,观者看完展品可进入静静欣赏齐白石纪录片。直观和具象的影像补充了室内展厅呈现的缺憾。展墙东侧是齐白石年表,西侧为齐白石提及八大山人的语录和齐白石自题图片:1948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画家李骆公携一部日本出版的八大画册,请白石老人题记。北面展墙展出的是齐白石对临与意临八大山人的作品。新颖的展示形式与丰富的内容呈现,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展厅,创新了博物馆文化服务形式,逐步提升了八大山人纪念馆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③ 齐白石,《真有天然之趣》,1919年,纸本墨笔,28×20.5cm,题款: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磨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为做好学术研究延续和公众传播工作,开幕式当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齐白石对八大山人的艺术传承”举办首次专题研讨会;同时,两位展览策划人,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对此次展览进行了对谈。此外,展览期间共举办了七场“名家讲白石”的专题讲座,出版展览图录,策划实施了69场展览配套的青少年教育活动。

四、结语

齐白石坚持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他对古人的继承,提高了作品的格调、自身修养和技巧,他的人生经历,才是他自己根深蒂固的精神特质。他始终未能丢掉民间艺匠生活对他心理气质的塑造,农民的质朴、纯真、似形似的特殊气质正是他生命本质的一部分,也是齐白石杰出和伟大之处。他另辟蹊径,将质朴的民间气质化入文人绘画的形式,让原本存在差异的民间美术和文人画相互渗透与综合。相互化入的过程刺激了原有保守自足的艺术文化变得更加活跃,齐白石在此基础上再行革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画讲究传承基础上的出新。宋代的梁楷、法常为开山祖,至明陈淳、徐渭更为成熟,再经八大、吴昌硕,齐白石将前贤的所有能量融合并得到迸发。齐白石可谓是八大山人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典范,“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是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也是对中国画价值的再挖掘。

猜你喜欢
北京画院八大山人齐白石
居幽采真
——北京画院园林主题作品展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
花好年丰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艺术精品展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拜门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画院不应该严重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