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在东西方艺术文化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中,林风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吸收学习和深刻剖析,最终形成了一种中西艺术调和的思想和特色。本文通过对林风眠绘画中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研究,阐述林风眠先生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当代创作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72-02
一、引言
林风眠立足于传统,吸收西方绘画精髓,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结合起来,开创出自身独有的绘画艺术特色。他把中国汉唐艺术、民间艺术的精华、与西方最新颖的现代绘画结合,形成了彰显个性又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绘画作品。
林风眠对于构图形式、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他的作品富有现代性和中华特色。林风眠自身留学多年,对西方艺术有着深刻的见解,在中西调和论中的许多艺术观念和理论见解对当代绘画都有着启迪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人物画中的艺术特色,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绘画形式、色彩构造和构图语言。
二、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的形成
(一)海外留学阶段
20世纪的中国步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绘画也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支撑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对于此时的中国美术来说,正是一个满怀开放与创新的时代,新旧思想的更替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但在此之前,国内直接去遥远西方学习的人屈指可数,西方艺术也只通过单一的传教方式进入中国。随着留洋热潮逐渐兴起,许多有志青年来到上海,登上了去往法国的邮轮,这些少年里就包括了林风眠。他就读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在此学习了“西方科学的、写实的”绘画。后来在德国游学的一年中,林风眠又接触到了德国的表现主义,他看到表现主义的画作时,新颖的视觉感官刺激了他的创作激情,这一阶段是林风眠人生中的创作高峰,产生的作品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色,画面造型夸张,用笔苍劲有力,大胆地运用色彩,使画面色彩对比强烈。从与表现主义画家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比较来看,林风眠在刻画仕女五官时,用笔简练,五官神情只用简简单单两三笔勾勒,这种人物表达与莫迪里阿尼的《女像柱》中的绘画手法十分相像,两个人物的眼睛连往下看的神情也都十分相近。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他也在迅速吸收和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二)对中西文化调和的探索阶段
“西方艺术常常因为形式过于发达,而缺少情绪之表现,东方艺术,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上之所需求,其实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林风眠经历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和熏陶,还有自身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剖析,他指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任何一方都不可以自以为大。
在西方艺术范畴中,林风眠吸取了野兽派的意识,立体派的绘画结构、印象派光影的表现手法、西方当代几何学的成熟理论,认真研究如何能使得作品在视觉观看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拿马蒂斯的《音乐课》与林风眠图的《琵琶仕女》进行比较分析,林风眠和马蒂斯在刻画女子的形象时,都将面目处理的十分简约,她们都有着细长的眼睛和眉毛,这两张画的人物,除了眉目和神态,就连坐姿和动作也十分的相似。
在东方艺术中,他在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中国绘画中选择了更具有生命力的前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终林风眠的调和中西艺术思想基本确立。“我的仕女画主要是接受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我喜欢唐宋的瓷器,尤其是宋瓷,受官窑、龙泉窑那种透明、颜色影响,我用这种东西的一种灵感、技术放在画里。”
林风眠在创作作品时从瓷器中汲取了灵感。通过对于林风眠其他画作的欣赏,笔者认为林风眠不是在照搬传统,不是将传统文化符号生硬地套用在画面中,而是在中国美学精神下开展创作,他还巧妙地运用京剧题材作为画面中的元素,接着林风眠就将中国的戏剧元素精髓与立体主义的时空相结合,探索中西调和,创作出了东方形象和西方艺术形式和谐共生的作品。
(三)“风眠体”走向成熟
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起大落之后,林風眠对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解读,他对艺术的理解又上了一层高度,他把对于生命的热爱全部融入了他的绘画中,在这一时期,他进行了大量的中国水墨画探索,试图找出更加超前新颖的绘画内涵。林风眠晚年移居到香港定居,这段期间他对艺术和生活的所有的情感都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此时的画面色彩更加浓郁,造型更加夸张,画法趋于洒脱奔放。在林风眠对中西调和的漫长实践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作为艺术支撑,把西方绘画丰富的表现手法作为艺术表达。最后,林风眠已经将中西方的绘画形式元素完全吸收升华至自己的艺术框架中,最终形成了“中西调和”的艺术理论,创作出了民族性和时代性并存的“风眠体”,并使之走向成熟。
三、林风眠的绘画语言
(一)画面构图——寻找平衡与和谐之美
构图是艺术创作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构图的合理性关乎到绘画作品内容的表达与整体画面的视觉效果。在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中,人物造型多是以“S”形或三角形端坐,以构图规律来看,他运用球面和曲线,这与塞尚和立体主义派别大师们惯用的布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林风眠用这些语言打破传统的空间结构,来给画面取得新意,赋予新的形式内涵。这一运用不仅升华了画面感受,还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在林风眠的绘画过程中,他主要依靠画面中面积的布局、摆放和处理,充分运用画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他的构图中很少能见到动荡不安的元素,更多的是充满稳定感和平衡感的结构处理,整幅画面给观者一种宁静、淡雅的观赏美感。
(二)画面造型——平面化、简约化、意象化
通过欣赏林风眠的画作,发现他画面中大量运用了两种线条:一种是曲线,曲线在画面中表现柔软的和谐,雅致的趣味,是灵动的元素;另一种与曲线相对应的是直线,直线是画面中平和的情绪,冷静的表达,是永恒的展现。从林风眠的仕女图中可以看出,他画中吸收了民间敦煌艺术和瓷器中线条的拙味,透出中国绘画的韵律,赋予了东方艺术新的活力和生机。他把唐汉线条为基础,又吸收了瓷器上的线条特点,再加上油画特有的浓重色彩,结合自己的中西调和理论和体验。他的线条特点令人过目不忘,他在运用毛笔爽快地在纸上留下慑人心魄的感受,他那爽利和冲击,力的线条,外方内圆,千变万化的圆形和多重的方形,有时与形体色彩融为一体,有时独立于形体与色彩之外,单纯、明快、自在。
林風眠的仕女形象以优雅、圆滑、飘逸的曲线为主,十足地体现了女性的妩媚体态,还有画面中的花瓶、鲜花、乐器,也是用圆形来表达。在使用圆的同时也用了大量的方形,比如画面中的窗、桌子等。这些方圆对比,都是他为了形成平静与灵动相得益彰的和谐画面进行的苦心经营。林风眠那些变形的门窗、不符合常规透视的花瓶,其用心之处是在寻找画面构成中的几何秩序,找寻几何形复杂中的交错美。
在领悟林风眠的绘画线条的同时,我还观察弗洛伊德的早期素描作品,感受到了弗洛伊德对形有一种严谨到神经质的追求,排线和人物头部的黑白关系,用素描最简单的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画面中所有线条都在为形和体积服务,人物的自然形状被主观处理,用来为整体画面和自我表达服务。
虽然林风眠和弗洛伊德的最终画面给人的感受是大不相同,但他们运用线条的意图却是如此相似,林风眠线条的方圆关系,弗洛伊德的线条排列,都是在为画面所传达的感受和理念服务,他们把现实中千篇一律的形状,找寻出一种经典,然后不断地凝练,不断地升华,最终突破了现实,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动。在这方面,我认为这二人都是值得学习的优秀范例。
(三)色料的融汇与升华——大胆创新、别具一格
“中国的绘画,皆用水彩或水墨为材料。水彩为原料的色彩,其不适用的地方,恰恰和油画的色彩相反:(1)用水彩色料不容易变色;(2)水墨是流动的,色调的深浅不容易被控制,因此在表现物体凹凸部分方面不得心应手;(3)不经久,在时间上很容易消失”这是在《林风眠论艺》中林风眠对水性材料的深刻理解。林风眠在创作过程中,对绘画材料方面经过了深思熟虑后,他尝试使用水粉与国画颜料融合或油画与水粉结合的画法,用色时使用厚涂法,使艳丽色彩在宣纸上保持厚重感,在他的仕女图中,很多画面中运用白粉来勾勒衣纹。另外,林风眠还自然而有意识地将油画般厚重的白色融入到了宣纸之上。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林风眠的艺术特色在中西调和的深入探索中形成,是具有创新时代性的画作。笔者分别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探讨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林风眠的风格特点,他吸收西方表现主义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带着对于艺术的热爱,准确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渊源,使“材料”走向“语言”,描绘出充满意象和灵活表现精神意趣的作品,使作品不断升华为具有艺术穿透力的、能充分表达民族心灵的文化载体!
参考文献:
[1]徐阳.林风眠人物画造型语言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牛凯.融汇中西方艺术的探索之路[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
[3]谭琳.论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以及对我自身创作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4]王晋平.从拉斐尔、唐寅看东西方艺术的观念与实质[J].文艺研究,2008.
[5]林风眠林风眠谈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