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静
摘要:《红与黑》中的于连与《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法国,他们在爱情经历、命运结局、性格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导致于连和艾玛最终悲剧命运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身上各自的性格特征则折射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存在的共同的对物质的无限度追求,同时反映出深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因此于连和艾玛的命运悲剧的成因对当代社会仍有深刻启示。
关键词:于连的爱情悲剧;艾玛的命运悲剧;不切实际的幻想;追求物质享受;理想现实的冲突
中图分类号:156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056-0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红与黑》与《包法利夫人》均取材于十九世纪初发生真人真事,但却很少有研究者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少有相似点,他们一男一女、一穷一富,一个生活在逆境、一个生活在顺境,但他们共同生活在法国社会,处于相似的历史背景当中,有着同样的对上流社会奢靡生活的渴望和两次虽称不上惊天动地但却给他们的人生造成“大转折”式影响的爱情,而最终他们都以死亡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于连和艾玛作为法国文学作品中两个重要的人物,他们从表面上看似乎截然不同,但其性格经历和命运走向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于连与艾玛的命运悲剧的成因对比,以及其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的原因分析可以透过人物和情节看到法国社会制度、等级观念对人的摧残。他们悲剧命运不是偶然,而是时代与性格所造就的必然,因此这两部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法国,它们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更是因为作品所具有的能够影响千秋万代的历史意义,无论身处什么年代都能够在社会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因此这两者身上所表现出的人们共同的人性弱点对于当今仍有很大启示。
二、于连和艾玛命运的相似性
(一)两段失败的爱情经历
司汤达曾在《爱情论》中说:爱情所能赋予的最大幸福,就是你第一次握你所钟爱的人的手。”于连在被聘为家庭教师之时与德雷瑞尔夫人有一.次不经意间的手的触碰,而德雷瑞尔夫人却下意识的畏缩,这激起了于连强烈的征服欲,于是以此为起点展开了一段以征服为目的的爱情。而在与马蒂尔德小姐的恋情中于连表现出的更多是利用,他想要借助马蒂尔德小姐的社会地位跻身法国上流社会,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导致他的两段爱情以悲剧收场。
与于连相似,艾玛同样有着两段失败的爱情经历。她幼时进入修道院学习却沾染了上流社会的习气,并由此产生对上流社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后艾玛在一次宴会中切身感受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和她所憧憬的浪漫,由此滋生了对平淡生活的不满,于是便开始了与罗道尔夫的恋情。然而罗道尔夫对艾玛的抛弃背叛却并没有使她清醒,相反,她从这段经历种体会到了她所憧憬的爱情。于是艾玛开始和莱昂幽会甚至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借高利贷,在她资不抵债走投无路的时候艾的两位情人都拒接了她借钱的请求。这时艾玛终于从不切实际的对爱情的幻想中觉醒了,她原以为“浪漫而持久”的爱情却遭到了情人的背叛,最终她不仅失去了爱情亦为此付出了金钱和生命的代价。
(二)以死亡为终点的生命
于连的命运以死亡而告终,因德雷瑞尔夫人在神父的要挟下写信揭穿了于连的所作所为,于是于连一怒之下开枪打伤了从中作梗的市长夫人。在狱中于连渐渐认清了野心与现实的差距并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他厌倦了追名逐利的生活和尔虞我诈的争斗而选择走上断头台以死赎罪。艾玛的结局同样是死亡,她为了维持表面光鲜的生活去借高利贷最终因无法偿还巨额债务而选择自杀。尽管他们二者的走向死亡的原因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于连的虚伪自私出身低微却渴望通过各种手段跻身法国上流社会的行为,还是艾玛的“不守妇道”都与当时的法国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死亡也是他们的必然结局。
三、于连和艾玛悲剧命运的成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
于连出身于平庸木匠家庭但他不甘心庸庸碌碌虚度人生,渴望打破阶级的藩篱跻身法国上流社会。他从小被哥哥们欺负、被父亲打骂,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为了证明自己满足由自卑而产生极强的自尊心,于连开始追求比他大10岁却并不爱的德雷瑞尔夫人。但仅为了占有和报复爱情注定不会有好结局,因此于连的悲剧源于他出身低微却不甘于平凡,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让他在爱情和命运的岔路口迷失了方向而走向死亡。
艾玛出身于农民家庭,亦有对上流社会奢靡享乐生活的渴望。她對上流社会的向往和对爱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源于幼时父母将她送入修道院读书接受贵族教育,艾玛的父母亲异想.天开,想把农民的女儿培养成公主,但是从修道院出来的艾玛却与周围格格不入,她厌恶农村平凡的生活,渴望优雅的生活。但无论是她农村家庭的父母还是作为普通医生的丈夫都不能满足这些虚无飘渺的幻想,而侯爵家举办的舞会无疑给了艾玛一剂强心剂,由此她对于上流社会生活的渴望愈演愈烈并与罗道尔夫和莱昂两人有婚外情。
(二)个人性格特征
于连的悲剧与他性格中的自卑与虚荣密不可分,他自尊心极强,在他第一次见到夫人的时候,就被她独特的风韵所吸引,并产生亲吻手的想法,因为这个举动可以让夫人不再瞧不起一个刚从锯木厂出来的穷小子。于连爱的不是德雷瑞尔夫人,他只是把德雷瑞尔夫人当作赢得战役的筹码享受占有她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和虚荣心的满足。
艾玛的悲剧则同样与她的爱慕虚荣和不切实际超越现实的幻想有关。她订了《花篮》《沙龙仙子》,渴望从杂志中窥探到她想要的生活。她关注首场公演、赛马和晚会的报道,她知道各种新潮的时装,于是她对这些本不属于她的奢靡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而最终她在无法维持表面光鲜亮丽的时候选择了自杀。(三)社会外部环境
于连是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以失败告终,而大行其道的是猖獗的教会势力和黑暗的复辟王朝,于连的这种理想化崇拜终是未能实现。同时,在他生活的时代里,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资产阶级新贵族卑鄙庸俗、唯利是图的影响,于是在这种自我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夹击下,造成的于连畸形的性格和他疯狂的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却也想要报复上流社会的想法。艾玛与包法利医生接受的教育相差甚远,这就决定了他始终不能理解艾玛在生活和爱情上的追求。艾玛追求浪漫的爱情本没有错,可是当时的婚姻制度不允许,社会等级不应准,社会道德不同意,于是现实与理想形成的巨大张力把她撕得粉碎。压垮艾玛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疑是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的一次次催债,还有包法利医生对艾玛的通奸始终未发现、不制止,他们的这种看客心理甚至助纣为虐的行为为艾玛的悲剧命运推波助澜,而整个社会的逐利性、不思考、看客心态是导致艾玛自杀的根源。
四、于连与艾玛悲剧命运的启示
(一)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
人們对物质、金钱、美貌的无限度追求让自己一次次地陷入精神危机,从于连的身上我们却不难发现这个人物仿佛有着自己的影子。当时资本主义的兴起、物质享受的流行让他萌生了想要不顾一切跻身上流社会的愿望,于是他开始对自己心中所想展开追求而渐渐陷入了一个物质追逐的怪圈当中而难以自拔。艾玛亦渴望过上流社会富足的生活,渴望有华贵的服饰、精美的食物甚至是上流社会绅士的情人。正是因着这些超现实的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让她陷入了高利贷的泥潭,而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对物质的追求终是将她送到死神那里。在充斥着物质诱惑的今天,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念和决心就很有可能卷入这场无休止的利益追逐赛。他们的悲剧不只是十九世纪法国的悲剧,更生存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当中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信仰与底线的缺失
雨果曾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诚哉斯言,人若有信仰就会在前进路上有指路明灯。于连看似熟记《圣经》、《论教皇》,但却不信仰基督教,他做的是为了讨神父欢心谋求更多的利益。然而这样虚伪、假装有信仰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更是数不胜数,他们同于连一样将信仰当作讨好别人获取利益的手段,这无疑是对“信仰”的亵渎。于是当神父发现了于连的企图的时候,他没有给于连一丝一毫的利益,而于连想从神父这里获取利益的愿望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艾玛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和憧憬本没有错,可是当她开始嫌弃自己的丈夫并且一再寻找情人甚至用房产做抵押借高利贷时,她就已经触犯了道德底线,但是我们不能为她触犯了人伦道德的行为而加之以所谓实现理想追求自由的说辞从而为她开脱。对道德的敬畏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若是少了这份敬畏之心便会做出有违道德伦常的事情,从而走向不可预知的危险境地。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于连和艾玛的始终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并同其作斗争。而区分理想与幻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艾玛对于爱情和物质的无限度的追求这已经不是能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于连则希望恢复“为才是用”政策,迫切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摆脱自己低微的出身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然而他的理想先是受制于阶级地位,而后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忘却了初心,转而开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并采用了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最大化,长此以往便滋生了对资产阶级不分青红皂白的恨意和打击报复的心理。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才是摆脱这种困境的不二法门。
司汤达和福楼拜分别以于连与艾玛的经历与结局来讽刺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给人的摧残,他们的经历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爱慕虚荣自私自利这些人性的缺点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两个人物形象不仅仅局限于十九世纪的法国,也折射出处于物质世界中,人们的普遍性特征,因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法)司汤达.红与黑[M].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张俊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
[3]袁芳.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J].大众文艺(理论),2008(09).
[4]侯小珍.性格决定命运——探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根源[J].甘肃高师学报,2017(08).
[5]张静怡,金美兰.成也爱情,败也爱情——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J].大众文艺,2015(12).
[6]谷薇.论《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必然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02).
[7]杨若澧.《包法利夫人》悲剧因素之“平庸”浅论[J].文教资料,2018(04).
[8]吴明红.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性格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营销界,2019(21).
[9]刘颂新.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J].名作欣赏,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