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
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背景的角度,介绍京剧服饰艺术的内涵、特征与艺术原则,以具体的作品与角色分析,强调京剧服饰艺术的重要价值与巨大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京剧服饰艺术与电影电视、网络数字化媒体等融合的实际情况,对京剧服饰艺术的探索和发展指出方向,主要对其传播推广给出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京剧服饰艺术 新媒体 发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86-03
国粹是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京剧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代表,首当其冲。拥有200多年发展历史的京剧,凭借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打破了舞台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桎梏,实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的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服饰艺术就是京剧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在穿越古今时空的舞台上,凭借京剧服饰艺术区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按照不同的唱念做打技艺和表演程式,装扮描摹出生动鲜明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市井人物等形象,塑造了无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角色。京剧服饰艺术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特征与艺术原则,在时代发展、文化变迁的环境下,京剧服饰艺术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通过与新媒体的结合,走出一条属于京剧服饰艺术的新道路。
一、京剧服饰艺术的内涵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塑造形象鲜明的人物角色都是其核心。人物塑造之于叙事艺术而言,无论是外在形象塑造,还是内心情感冲突描摹,都是创作的重中之重。无论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等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人物形象首当其冲,让观众印象深刻,念念不忘。这些成功的人物形象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与创造水平,更是作品内涵得以表达的有力支撑。服饰设计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外在表现上,通过对服装选择、服饰造型、色彩搭配等加以设计,达到成功塑造人物外在表现、呼应角色内心、推动剧情发展、渲染舞台气氛的最终目的。京剧舞臺美术中的服饰艺术,是以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经过数辈艺术家的积累、沉淀、提炼、概括、美化、升华而形成的完整程式化的专用服装服饰,在京剧人物的角色塑造、内在性格体现、剧情的推动、艺术的表现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京剧服饰设计隶属于舞台美术设计的范畴,后者在行业中被概括为“灯服道效化”。在京剧舞台上,舞台美术设计主要体现在角色形象设计、场景道具设计和灯光设计等方面。从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而言,在场景和道具上极尽简约,一桌二椅的设计让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演员的技艺与表演上,灯光设计则由于传统京剧的舞台要求和演出条件,在较长时期中并未呈现出现代西方戏剧中的专业需求。因此,与演员关系密切的角色形象设计,在京剧舞台美术中最为重要。服饰艺术设计是京剧人物形象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服装款式、服装纹样、色彩,服装配饰等元素提炼后融入服饰设计中,同时不断接纳、融合时代文化与时尚元素,进行适当的变形与夸张,成为中国京剧艺术中特殊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西方戏剧学理论与实践也给传统京剧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京剧表演艺术相匹配的京剧服饰艺术也受到舞台、题材、观众等变化带来的多重影响,其内涵在不断更新、升华,形式上也趋于丰富多彩,但艺术原则在持续的变化发展中得以不断论证,强化,艺术特征标识更加鲜明,更富生命力与感染力。
二、京剧服饰艺术的特征与原则
京剧服饰艺术,有其迥异于其他舞台服饰艺术的鲜明特征。京剧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区分,不需要体现季节时令的变化,甚至对地域的特征也不强调。京剧的服饰艺术设计,单纯以角色的类别以及剧中的地位身份为依据,对角色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进行塑造。其服装款式,服装纹样、色彩,服装配饰等多种形象元素中,主要遵循风格整体协调、角色差异对比、性格表现加强、情感命运映射等原则,通过服饰的外观表现和内在寓意综合为一个整体,在角色外在形象塑造、内在情感渲染乃至于情节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坚持京剧服饰艺术的风格整体协调原则。体现在一个舞台上,一出剧目中,所有演员饰演的角色风格要统一协调,角色类别一一相应,身份地位合适得当。《打金砖》是朝堂服饰,《玉堂春》是民间服饰,《辕门斩子》是沙场格局,《打渔杀家》是乡间风范,其服饰元素特征,必须整体协调得当,这是京剧舞台人物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其次,京剧服饰艺术的角色差异对比原则。《霸王别姬》中的楚霸王身强而着黑,虞姬娇柔而着白,两者对比,协调而统一;《铡美案》里的秦香莲,着黑裙白孝带,贫寒而弱,陈士美着红蟒花翅,两者一个朴素寒微,但善良坚韧,一个华贵显赫,却内心丑陋,这种反差,加强了人物角色的塑造。其次,加强性格表现作用原则。有诸内者必行诸于外,京剧舞台尤甚。《失空斩》中的诸葛亮多着八卦衣,体现其仙风道骨,智珠在握,而名家马连良别出心裁,用宝石蓝色替换了衣帽上的太极,换成了仙鹤的图案,并名之为“鹤氅”,这样诸葛亮出场不仅仙气十足,更给人闲云野鹤之感,增加了飘逸的风度。最后,京剧服饰艺术的情感命运映射原则。京剧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历史,来源于民间的代代相传和不断加工美化。古希腊戏剧家曾说过,悲剧比喜剧更震撼人心。《六月雪》里的窦娥、《李陵碑》里的杨继业、《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从围绕这些角色的故事来说,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冲突交织在一起,因此窦娥多袭黑衣重着或白衣素淡,预示其冤屈命运之悲惨;杨继业一门忠烈战功显赫,角色多袭锦绣战袍,但一腔热血孤忠为宵小谋害而死,尽显报国无门之悲愤;杨贵妃约唐明皇百花亭赴筵,但久候不至,后知他已转驾西宫,于是万端愁绪无以排遣,遂饮致大醉怅然返宫。梅兰芳在饰演杨贵妃时,大红贴金彩绣蟒,彩裙彩鞋,一出场“帘未启而已众目睽睽,唇未张而已声势夺人”,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但对比的是君王爽约后宫清冷,映射其情感压抑郁结之悲怅。京剧的服饰设计艺术也有赖于这些原则,才能够不断充实发展、吸收完善,成为一门成熟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并形成了根基扎实、文化深厚、架构稳定、多彩多姿的艺术范式。
三、新媒体与京剧服饰艺术的发展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伴随着传媒载体与艺术表演环境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其影响力与传播力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观演群体年龄、阶层与购买能力限制了演出实体的票房收入,京剧艺术的辐射面和受众面也不断收缩,甚至效益不佳、举步维艰,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与此同时,依附于京剧舞台表演的京剧服饰艺术,也受到新媒体时代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冲击,在其发展上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从京剧服饰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而言,即是冲击与挑战的压力,也是变革与发展的时机。在以电影电视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上,传统的戏曲直接转化为数字电影即戏曲电影,或对戏曲表演无加工的录播,其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市场的认可度也普遍不高。京剧服饰艺术的发展定位仍被限于戏曲艺术的一个艺术范式,而京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强调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观众观演的互动和情感共鸣,是电影电视媒体所不具备的;而电影电视对叙事的重视、对蒙太奇手法的应用、强调真实场景、对特技效果的渲染和强化,都迥异于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对于京剧服饰艺术而言,对典型角色的塑造,尤其是表演舞台上表达最为直接醒目的京剧服饰,也因电影艺术对镜头的完整性、叙事性、写实性的要求,被分割的支离破碎,无法展现其艺术特色,被弱化。但是将戏曲做为电影电视中的一个元素出现,在当下看来,明显是戏曲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人们会因为电影电视中的一个戏曲唱段、一件舞台戏服,而关注、追索戏曲本身。于此同时,京剧服饰艺术也因其鲜明的戏曲艺术特征,其价值和代表性被有意识的放大了。电影《霸王别姬》《刀马旦》《梅兰芳》等中的行头,不单是舞台上的装备,更是被赋予了推动剧情转折与发展的意义。而近年来流行的电视剧《如懿传》《延禧攻略》《甄嬛传》等电视剧中的服装与配饰,就极大地吸纳了京剧服饰艺术中的精华,受到专业人士和观赏大众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很多音乐和歌曲都采用戏曲元素,其推广的MTV等形式中,就有大量的京剧服飾艺术的场景、人像、身段和服饰的特写,从各方面扩展了京剧服饰艺术的辐射面和传播效果。
在数字网络媒介传播上,新媒体数字网络采用图像摄录、视频资源拼接、后期数字化处理等。有网站、微博、抖音等多种形式的视频传播方式,打破了电影电视交流的单向限制,可以利用聊天、BBS、实时交流软件沟通观演人群,极大地丰富了戏曲艺术的交流、分享、学习。就京剧服饰艺术而言,在网络上的推广,更是极为立体化、丰富化、多元化。以数字媒体资源库的方式,分门别类的梳理、存储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戏曲服装、服饰,并进行分析与评价,保留珍贵的戏曲服饰作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京剧服饰艺术的专辑、专题介绍,通过全开放的网络空间,进行交流与推广;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拍摄、留存和传播京剧服饰艺术中的设计、制作、素材、成品的过程,将京剧服饰艺术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化整为零,以丰富的形式、鲜活的画面和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与当下人们的欣赏习惯更加匹配。此外,伴随着教育数字化理念的不断推广,多种形式的网课、线上辅导与教学都涌现出来。伴随着戏曲服装课程、视频制作课程、戏服文化课程等在多个课程平台乃至QQ群、微信群中教学活动的上线,在青年群体中积极推广、传播,为京剧服饰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伴随其他艺术形式、艺术载体而呈现的京剧服饰艺术的元素,在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中频繁出现,甚至成为一定的现象级事件,也起到推动人们关注京剧服饰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此外,人们对戏曲演出的评价和定位,也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场观看戏曲演出,领略舞台上演员们的魅力并进行情感的互动,已经不再是老一辈戏曲爱好者的专宠,而成为了传统文化年轻消费群体较高层次的艺术欣赏活动。少数技艺精湛、注重新媒体宣传与传播的演员,和流行歌手、演艺明星一样受到市场的追捧,甚至一票难求,对他们而言,不断创新京剧服饰设计,有助于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个人形象提升与知名度提高、也对在青年群体中推广京剧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数演出团体和演员,只能完成常规性的文化演出而缺乏对新媒体的吸纳与探索,面临观众群体老化、消费能力下降、演出入不敷出的情况,在京剧服饰设计中,受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只能因陋就简,最终也影响了演出的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可以确定的是,京剧艺术不会再形成“满城争说叫天儿”的现象,为京剧表演增光添彩的京剧服饰艺术,也将继续探索其在新媒体时期的生存、转型与发展,这也是在社会文化进步、媒体选择多样化后,艺术程式回归现实、服务大众的正常状态。
四、结语
相较京剧表演艺术在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呈现受限而言,作为京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服饰艺术尽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借助着京剧在人民文化历史中的记忆和巨大影响,也应顺应时代与人们文化需求所面临的传承与创新。京剧服饰艺术作为历史悠久又焕发朝气的艺术门类,凭借相对独立的艺术特征和设计特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专业的艺术表现,让京剧服饰文化能借助多样新媒体积极传播,创新发展,发挥出巨大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新媒体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背景,也给京剧服饰艺术带来新的机遇与希望。
参考文献:
[1]鲁妍.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的传播[J].戏剧之家,2017,(09).
[2]刘一炜.浅析新媒体时代的戏曲文化发展[J].大众文艺,2017,(08).
[3]高松,罗慧,马佳宝.京剧服饰文化的新媒体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
[4]陆建伟.浅谈对传统戏曲服饰的认识[J].中国戏剧,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