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本课题以茂名传统文化国际化为切入点,从艺术起源、形态塑造、制作材料、色彩搭配、社会功能几方面将中国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中傩文化进行对比与研究,借此课题希望能帮助中国茂名传统文化项目更好的抓住新时代背景的契机,从而实现文化自信,加快传统文化国际化的步伐。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化州跳花棚 韩国凤山假面舞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77-03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民意保障,在促进全球文化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契机,在“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下,在“五通”主要内容的影响下,“一带一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体现。自从我党召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重要发言中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一带一路”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集中体现,为沿线城市展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所谓国际化,主要是指语言、文字、观念等各方面与全世界接轨的一种国际模式。在全球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加速国际化进程。自从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广东省茂名市积极响应号召,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强调要突出民族民间的传承和传播,要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涵,为打造多元化、民族化的国际艺术做准备。
中韩两国的民俗文化一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将中韩两国民俗进行对比也是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将茂名市化州跳花棚与韩国最具典型的凤山假面舞进行对比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剖析两国假面艺术的文化属性,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借鉴方式。
一、中国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简介
化州跳花棚,亦为“跳棚”“跳傩”,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跳花棚是一种流传于广东省茂名市的民俗仪式,跳花棚相传于明朝末年传入,发展至今历史悠久,具有深厚传统民俗意蕴。傩源自于在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祭祀仪式,戴上面具来进行舞蹈与戏曲,经过不断的改良与发展,与广东省茂名市的地方习俗进行二次融合,形成了这种具有古朴风俗韵味的民族舞蹈。跳花棚原本主要用于驱鬼、祭祀、还神等一系列巫术活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民俗生活中自娱自乐的舞蹈。
韩国凤山假面舞,大多分部在韩国西海一带,1967年被韩国制定为第17号重要无形物化遗产。凤山假面舞属于朝鲜山台都监系统剧的分支,始终戴着面具的戏剧形式。主要以男性表演者居多,表演过程中有剧本、台词等戏剧元素。最初在阴历四月初八进行表演,后来在端午节表演。在19世纪末发展至顶峰,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发展与传播。
二、中国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中傩文化对比研究
(一)艺术起源
化州跳花棚的起源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代化州地区“正月朔后,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俗呼‘跳傩。”花棚的意思是指用竹子、稻草等一类的植物在村边的田头搭建的草棚。跳花棚与跳傩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祭祀祖先鬼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鬼神的依赖以及对生活的表达,在跳花棚的过程中可以祭祀祖先、祈禱、驱鬼、除疫的民间习俗,起源与神话、宗教、文学密不可分。
韩国假面艺术发源于原始的祭祀仪式,首先从宫廷开始发展,在韩国的新罗时代就开始基本形成了现代的舞蹈形式。韩国凤山假面舞蹈是原始巫术文化与民族百姓的信仰结合的产物,韩国凤山假面舞蹈源自于丰富的形象,比如包含了辟邪的神灵、对宗教的反应等,包括四上佐、八目僧、六居士、猴子、醉汉、大两班生员、二两班书房、道令、仆人、老汉、老妪、巫师、狮子等,在表演的过程中,部分假面可以共用。
从艺术起源来说,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都是起源于巫术文化,通过将巫术与面具结合起来,是一种对祭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两者都是以面具艺术的形式存在,跳花棚属于中国傩文化,韩国凤山假面舞属于假面文化,在两国的民俗艺术文化中都具有悠久历史与深邃的民俗内涵。
(二)形态塑造
化州跳花棚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在表演的过程中,由舞者头上戴着樟木刻制的面具,根据人物的设定来塑造角色。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地位,可以塑造道士、判官、关公等不同的角色,在形态塑造上,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颜色、不同造型的面具以及道具。在化州跳花棚的面具中,每个人物的造型独特,非常容易辨认。比如常见的道叔面具,一般为浅粉红色的底,用绿色与黄色作为相间的头冠,在演出的过程中,手里握着红色的绸带;又如耙头的面具为黑色偏墨绿色的底,在头的两侧各有一个尖尖角,手里握着一把三尺长的镰刀。
韩国凤山假面舞通常以戏剧的形式进行演出,通过韩国的特定文化内涵来表达人们的情绪、神明的矛盾、社会面貌等,通过假面舞蹈来表达共同情感。韩国假面舞蹈虽起源于韩国宫廷,但受众群体是底层劳动人民,因此作为民俗艺术,凤山假面舞蹈没有刻意的雕琢,设计的假面也是从社会底层口口相传的神灵、禽兽、民俗故事中获得,比如狮子假面、老汉假面、小巫假面、龙山山岭妇人假面等。
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蹈的形态塑造都与神灵、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形态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民众意识。虽然用现代的审美角度去观察两种面具形式,可能都会觉得有点夸张甚至迥异可怕,但两者的形态塑造都有在现实的生活中去找寻原型,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处理。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的形态塑造都无可避免的保留着巫术文化的痕迹。
(三)假面制作材料
化州跳花棚使用的面具大都采用樟木、白杨等木料较为密质不容易开裂的材料进行制作。化州位处广东省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在面具制作的过程中樟木等材料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做出的木质雕刻面具容易褪色,因此部分面具需要做补色修复等。木刻的面具具有一定的程式化,颜色鲜艳、人物丰富、立体感强,在面具的制作过程中,受到化州文化与技术的影响,会在面具上增加一些简单的装饰性图案。
韩国凤山假面的面具制作材料主要为纸张,在纸张的基础上加上毛、皮革、黏土等材料完善假面造型,在19世纪当时任凤山官吏的改革者安草堂的大胆革新下,韩国凤山的假面舞的面具制作从木质的假面发展成为纸张图纸设计制作的假面,从而大大缩短了假面的制作时间,正是由于韩国凤山假面材料的特殊性,导致古代保存至今的完整的假面较少,而使用纸张作为面具制作的材料在着色上有着木质材料无法展现的优势,因此凤山假面人物造型共有30多种,是韩国假面舞蹈中面具造型最多的种类之一。
化州跳花棚面具采用木质材料,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定期的修补,从制作到修补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韩国凤山假面制作工期短,并且部分表演在结束之后还有假面焚烧的仪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化,韩国假面舞的面具制作更为大胆自由。
(四)社会功能
化州跳花棚起源于巫术,具有强烈的宗教功能。不论是人物的选角还是傩面具的发展,其社会功能的侧重点与韩国凤山假面文化不同。跳花棚反映的是农耕时代的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具有祭祀、聚集等社会功能。
韩国凤山假面舞在人物的刻画中较少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大多是对凤山人们日常生活的描写,从普通民众的视角运用较为诙谐的戏剧手法来表达。通过用假面舞蹈表达底层人们的诉求与声音,引发民众的共鸣,因此韩国凤山假面舞蹈体现出反映底层人们需求的社会功能。
不论是化州跳花棚和凤山假面舞都是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活以及信仰,在题材的选择方面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化州跳花棚由于起源决定了社会功能更多的偏向于神灵祈愿,通过将跳花棚与祭祀活动进行结合表达中国传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而凤山假面的社会功能更多的侧重于反映底层人们的生活,大多是以讽刺的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社会情绪。
(五)传承保护
化州跳花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极具戏剧性,跳花棚从明清时期传入茂名市开始,在化州数百年得到延续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在1952年被停止。在1970年左右,当地的文化学者又在偶然之中发现了跳棚,并对此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集成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重名为“跳花棚”进行研究,在2011年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大量的跳花棚傩面具失传,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大量的古傩面具失传,手艺继承人也相继去世,目前正处在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时期,在茂名市政府的宣传与支持下,化州跳花棚的传承与保护正在不断的获得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韩国凤山假面舞的传承与保护做的非常好,从韩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与保护力度都能看出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韩国在1967年便将凤山假面舞列为第17号重要无形物化遗产,在对假面的传承与保护方面都非常细致。不论是在商业宣传还是文化宣传过程中,国家与人们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推动韩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韩国古典假面舞的艺术魅力。韩国成立了“无形文化财产厅”,对韩国的非物质型文化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甚至对每一位民间技艺艺人进行编号,通过匹配艺术,将技艺的形式传承与保护下来。
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保护,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可以互相借鉴在保护本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经验,通过对文化的关注与重视引发全体民众的重视。
三、“一带一路”视角下茂名传统文化国际化的思考
通过对比茂名化州跳花棚与韩国凤山假面舞的多方面对比,我们可以在其中欣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艺术形式,从而实现两种文化的深入交流。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化州跳花棚属于中国傩文化的代表,在面具的起源过程中,隨着时间的变迁,假面的保存受到了很多不完整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化州跳花棚的研究与梳理,需要政府与人们更多的对中国的傩文化进行重视与研究。不仅如此,在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做更细致的跟踪与保护。韩国凤山假面与中国化州跳花棚同属假面艺术,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精华,与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发展、民族宗教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有着重要的体现意义。
化州跳花棚作为茂名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出茂名传统文化精髓,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强大的传承意义与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娱乐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茂名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契机。如何抓住这个契机拓展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之路是值得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传统文化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与沿线城市的同类型艺术,可以拓展民族文化的对话合作,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国际化的目标。“一带一路”是一个漫长的工程,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以化州跳花棚为代表的茂名传统文化国际化步伐将走得更坚定、更速度。
参考文献:
[1]张维超,梁秀波.“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警务合作中文化差异障碍化解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01).
[2]张春海,成丽宁.“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本特征、时代呼声与实践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20,(02).
[3]李真.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路径——从“文”到“语”: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汉字文化,2020,(06).
[4]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梁亚男.韩国凤山假面舞的民族性特征要素[J].国际公关,2019,(09).
[6]孙琳.新时代背景下岭南舞蹈的发展研究——国家非遗舞蹈“跳花棚”进校园的实践探索[J].粤海风,2019,(04).
[7]郑苏文.广东化州“跳花棚”性质再认识[J].文化遗产,2019,(04).
[8]孙琳.新时代背景下岭南舞蹈的发展研究——国家非遗舞蹈“跳花棚”进校园的实践探索[J].粤海风,2019,(04).
[9]郑苏文.广东化州“跳花棚”性质再认识[J].文化遗产,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