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生动的改革史

2020-08-06 14:38邓伟志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反动小妹妹学科

邓伟志

[编者按]《一个人的四十年:共和国学人回忆录》是纪念改革开放40年众多丛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面市后即获得学界强烈关注和好评。聚焦改革之人,着眼改革之神,构造了一部生动的改革开放思想发展史。该书不仅为研究改革开放史提供了第一手思想档案,为我们生动呈现共和国学人“忧世”与“忧生”的“心法”,而且力图沿着精神和文化的脉络,启发一种“以改革为方法”的“改革辩证法”——“有思想就有方向,有共识就有力量,有视野就有希望”。“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是我们对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最好的纪念。改革开放是一部历史大书,值此“四史”教育学习之际,我们约请了京沪两地的名家和青年学者,就《一个人的四十年》撰写专题书评,以飨读者,也期待学界就本书涉及的话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往事悠悠,岁月如歌。

我花了六七天时间,阅读了《一个人的四十年》(《一个人的四十年——共和国学人回忆录》,叶祝弟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仿佛是在分享一曲改革的交响乐。

《一个人的四十年》是一部生动的改革史。书中60余位老少学者40年的亲闻、亲见、亲历,折射出中国的当代史。书中相当多的作者在40年前是山沟沟里的知青,耕地、锄草、抬大粪,有的还是被人鄙视的“黑五类子弟”,极个别的人是刚刚走出监狱的“罪人”。1977年恢复高考,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转折点。高考让他们破土而出,扶摇直上,从“泥腿子”一跃而成为学科带头人,新时代的新先锋。1978年5月,正如本书第一篇所叙述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振聋发聩,扭转乾坤,把人们从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1978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制度到观念,从社会到个人都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书中讲了恢复高考时令人提心吊胆的政审,没人提到当时的考研。我顺便讲个考研的故事。“文革”前(请读者诸君注意,不是“文革”中)北大揪出好几名“反动学生”。其中一名1978年在考研中考分第一。从分数看该录取,从“政审”看不可录取。此人的成绩太突出了,不录取似乎也说不过去。请示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敢表态,再请示更上层的有关部门,更上层的有关部门也不敢表态,最后请示到方毅副总理。副总理批示:“录取。”于是,故事就传开了。有几位高干的女儿在一起议论此事。说起那“反动学生”相貌堂堂,身材高高,蛮可爱的。想不到,其中年龄稍大些的高干女儿对“反动学生”产生了爱慕之心。怎么办?都是未婚女青年,都不好意思当月老。这时年龄最小的、比“反动学生”小10多岁的女孩挺身而出:“我去帮你介绍……”大家认为可以。真心帮姐姐成婚的小妹妹去见了“反动学生”。又出乎意料的是:小妹妹自己爱上了老大哥。于是,小妹妹便被大家认为是“欺骗”,都不理睬她了,逼得她只好与“反动学生”马上结婚。在“文革”遗风没扫干净的1978年,小妹妹的高干爸爸反对这门婚事:“结婚自由,但不许女婿进我家门。”结果小两口就挤在仅能放一张床、一个书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我当时借调在国家科委下的部门工作,知道此事后,决心为小妹妹打抱不平,先去见了小妹妹。小妹妹再领我去看了那新婚房间。小妹妹当时的女同事(当时不出名,现在已是著名社会学家)也支持我为小妹妹讨个公道。可是我部门的顶头上司劝我说:“人家领导想为她打抱不平都已作罢了。你别替我惹事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我,也只好善罢甘休。

《一个人的四十年》是文化科学的百花园。从学科上看,书中涉及的学科有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社会学及其分支学科,甚至还有分支下的分支学科。堪称“小百科全书”。更可喜的是同一学科里,还出现了不同的学说、学派,各抒己见,交流,交融,互补,共振。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评价前人的同时,书中有的作者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作者提出“文学输入输出不平衡”问题,提出“翻译走向世界”,尤为可贵的是,书中的作者不搞门户之见,大胆地提出“从自己喜爱的学说中杀出来”。在治学上,他们鼓励“思想个性”,提出“爱之所爱,爱之所不爱”。放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真理是过程,一部科学史告诉我们:今天认为不可爱的思想、观点、主义,明天说不定会转化为可爱的思想、观点和主义;这个人認为不可爱的思想、观点、主义,换个人会认为是可爱的思想、观点和主义。世界级的大学者几乎无不有改变观点的历史故事。

《一个人的四十年》是思想库。很多作者思想敏锐,立于时代的潮头,提出不少超前的观点,至少在40年前、30年前是“超前的”。有的作者提出“市场准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加速了经济转型的步伐。有的作者批判地运用“非均衡性经济学”,建议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作者参加的道德科学研讨会上,他们倡导“和合文化”。与“和合文化”相关联的是,法学家提出彻底抛弃“有罪推定论”,这些都是有益的思考。

书中的近百名作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心中有人民,提笔为人民。有作者写了一本又一本书,阐述共生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根据。为了改变农村面貌,有作者提出村民自治,创办乡建学院。有的研究贫困,不单着眼于物质上的贫困,还注重权利贫困、文化贫困、教育贫困。他们为农民工呐喊。面对贫富差距拉大,勇敢地提出“富饶的贫困”。为了社会文明,有作者倡导阅读运动,绘制知识地图,研究电视美学。

《一个人的四十年》是友谊的海洋,这集中体现在第二辑中。学生回忆老师的教导和恩爱,记者采写、描述老教授的风骨和气质。这与当今出现的一小部分学生背后打老师“小报告”,戳老师脊梁骨的不良风气形成鲜明对比。第二辑有不少点赞老教授的文章,触到了我的兴奋点。因为有些老教授也是我的老师,有的不是我狭义的老师,也是我频繁请教过的广义的老师。此时此刻请允许我这控制不住感情的人,在书评中离题讲几位老师鲜为人知的逸事。书中有人提到哲学家冯契。我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与他同在上海荣家花园里办公,我写了篇《界限篇》。他手把手地指导我修改。书中有人提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老领导杜任之。也许大家都知道中国社会学是1978年开始恢复和重建的。可是,你知道吗?第一位提出恢复和重建社会学的不是社会学家,是哲学家杜任之在1977年上书建议的。在杜任之上书后的半年时间没有动静。直到1978年春节后社会学界才召开座谈会,正式决定恢复社会学。

猜你喜欢
反动小妹妹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捉迷藏
“超学科”来啦
捉迷藏
捉迷藏
捉迷藏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是反动还是继承
反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