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20-08-06 15:00鲁嗣红
职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学分制技工院校

鲁嗣红

摘 要:构建满足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是技工院校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阐述技工院校特点、明确技工院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了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结构,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充分发挥学分制在推动技工教育进一步发展中的作用,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养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 学分制 课程体系建设 探索

学分制实施的重点是构建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是保证技工院校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石。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和操作性较强的,与技工院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相一致的,适合技工院校发展的学分制课程体系,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技工院校在进行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国内高校和国外学校的学分制做法,而要遵循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原则,认真研究学分制的内涵和外延,充分考虑技工院校的生源、师资、办学条件,厘清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建立符合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确保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实施学分制,建立一套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程体系,是技工院校课程建设研究的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技工院校在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体现技工院校的特点。

一、技工院校的特点

(一)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

技工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为企业一线输送合格的、高素养的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其就业岗位主要在企业。因此技工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其培养方式主要按照企业特点进行,它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训练,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是它的培养特色。因此,能否获得和专业相关的必考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多年来一直是检验技工院校学生是否拥有合格技能的重要凭证。

(二)技工院校的学生来源不同

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来源于中考落榜生。这些学生年龄小,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热情,文化基础薄弱,而且自我约束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自主选择能力差,家庭教育薄弱,管理困难,但活泼好动,个性非常鲜明。

(三)技工院校的师资配置不同

技工院校师资主要由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企业转行人员组成。许多教师学历较低,主要为本专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层次教师较少。教师分为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生产实习课指导教师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动手能力极强,但专业理论知识和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较弱;有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历高,但一线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较弱。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技工院校的办学条件不同

技工院校的办学主体主要是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其经费来源主要为企业投入。但是近年来,由于企业改制等诸多原因,缺乏企业资金投入,而技工院校又不享有财政预算的教育经费。因此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主要是靠自身積累。国家财政支持不够,各个技工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参差不齐。但是技工教育与一般的学历教育不同,它是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的,需要投入必要的实训设备和实训耗材来支撑其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技工院校来讲,充足的资金、实训设备、实训耗材的投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和条件。

二、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原则

(一)全面发展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技工教育在重构学分制课程体系时,也需以人为本,将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在积极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融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且要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从而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二)能力本位原则

为实现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需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积极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技工院校在践行学分制课程体系时,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积极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以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因材施教原则

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学习基础薄弱,自我约束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但是活泼好动。因此在重构学分制课程体系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现实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

(四)产教结合原则

技工教育在践行学分制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紧密联系企业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的、更有效的学习环境,积极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与变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最新技术融入课程的建设中,及时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

(五)统一性和灵活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技工院校在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时,要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及有关部门关于学分制实施的统一规定。同时,各技工院校也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自己专业的特点、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灵活进行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取长补短,突出实用特色,创新发展。

(六)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技工院校在办学条件,譬如师资建设、师资配置、实训条件、教学资源库的配置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重构学分制课程体系时,不同的技工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优化配置教育教学实训资源,扬长避短,循序渐进。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结构

为实现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技工院校的学分制实施宜由课程学分和非课程学分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必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课程学分主要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用来保证技工院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顺利实现和保证一个专业基本教学要求的必修和选修的学分,这部分学分是相对稳定、刚性的。非课程学分则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延伸发展、特长发展的奖励学分。这部分学分是可变化的、柔性的,是满足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将要从事职业的需要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该课程框架结构中构成必修学分的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由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10门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则是由专业主干课程和认知实习、校内实习、校外实训构成。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构成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以利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稳定,利于教材建设的稳定,从而可以保证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教育质量的稳定,也可为国内院校之间学分的互认和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转换提供稳定的基础。

该课程框架结构中的限定选修学分由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构成。这部分课程可紧密联系当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可根据企业“订单”要求设计,也可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该课程框架结构中的任意选修学分则由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的课程构成。这部分课程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特点设计,又可以根据专业的拓展、延伸设计,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职业发展需要。

该课程框架结构中的非课程学分则是指为鼓励学生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多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多延伸自己的职业发展领域,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各种行为奖励学分。这部分学分既可以规范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各种行为,又可以极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为使学生成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多面发展的能手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这部分学分中获得所学专业必考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技工院校每个学生的硬性要求。为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多技能就业、多技能成才,可鼓励学生取得相应工种的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取得本专业必考工种以外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延伸自我发展领域。

四、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统一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统一性,即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区对于学分制实施的有关规定,在必修课的学分设置上要统一要求,以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科学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科学性,即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要合理、均衡,不能存在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以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较少;在选修课中,任选课较少,限选课较多,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小等问题。同时,课程体系结构应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三)系统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系统性,即课程体系不是一门门课程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与课程结构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管理体系等都应健全。

(四)連贯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连贯性,即对整个课程体系要融会贯通,要整合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各个课程模块之间有机衔接,要循序渐进,避免知识内容重复设置或跳跃式发展,违背育人的基本规律。

(五)灵活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有灵活性,即学校的课程安排要能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就业需要、兴趣爱好等自主地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知识结构,以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对未来员工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满足教育自身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的要求。学分获得途径应灵活多样。课程安排要能尊重个体差异,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

(六)时代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时代性,即课程设置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内容能紧跟职业教育的步伐,适应科技、生产、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最新科技成果和生产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时俱进。

(七)实践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实践性,即课程设置能突出能力本位原则,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八)实用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实用性,即技工院校要能根据学生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和岗位要求,重点选择开设那些能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延伸学生职业发展领域的课程,以便实现学生毕业和就业时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

(九)层次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层次性,即技工院校要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的不同,分层设置相应的教学和实践课程,以便学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十)多样性

技工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应具有多样性,即技工院校要拓宽专业领域,多方向、多元化开设选修课,满足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五、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需准确定位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

技工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也有着各自的不同。因此,只有准确定位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才能以此为基础,建设开发合适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它注重的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主。应着重突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的特点,形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科学化课程体系。技工院校需将实践性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课程、职业素养提升课程都列入必修课程体系。

(二)需充分考虑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技工院校的学生部分文化基础素质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较弱,因此在设计其课程体系时就要注意分层,因材施教,不能急于求成。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要注意系统化,应循序渐进。尤其在学生进行选修课的选择时要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学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需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技工院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技工院校在教学实验实训等基础设施、设备方面,在学习与活动场地、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队伍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综合考虑技工院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学校的经验,而应因地制宜,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使学分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需考虑技工院校间学分互认问题

学分互认,可以打破学校的界限,建立起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的平台,学生可以跨校选课,轻松实现转专业,可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师也可以跨校兼课,优势互补;学校也可以丰富教师资源。但是目前技工院校间进行校际互认的情况甚少,有关的政策支持也很少,因此,必须摸索经验,逐步达成共识 ,建立起学分存储、互认和转换机制,从而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五)需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是保证学分制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完善的选课制度既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选课,又能激励教师重视课程,认真教课,从而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技工院校可以借鉴不同院校的选修课开设经验,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合理确定选修课学分的比例,丰富选修课的门类,优化选修课的内容,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有效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尽量避免使学生盲目选课,或只选择那些学时少、学分高、教师要求低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选修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能体现选课制的优势。

总之,构建科学、合理、规范、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充分发挥学分制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有作用,是保证技工院校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虽然关于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不同的院校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但是对于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合理构成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实质上的变化,更缺乏统一的要求。因此,技工院校需认真研究和分析学分制的内涵和外延,总结和吸收试点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经验和教训,深入企业进行认真、全面的调研,在充分考虑技工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实际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合理修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结构,确定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比例,正确发挥学分制课程体系在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杠杆作用,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景容.关于技工院校学分制的三点认识[J].中国培训,2010(3).

[2]刘进峰.技工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研究[C].中国职协2015 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 册),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处,2016.

[3]束剑华.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06(4).

[4]束剑华,孟祥凤.试论中职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1(12).

[5]田红.技工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研究与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6]翁幼珍,吴卫荣.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的构建探索[J].金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4).

[7]吴建宏.技工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11(36).

[8]章景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贸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学分制技工院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