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通
7月1日,广东鸡枕山,7名徒步爱好者刚到山顶,雷雨骤然袭来。7人抱头蹲下,但等了十几分钟未见雨停,决定起身下山。然而就在此时,一道电光落下,3人倒地,1人被雷电击伤……
这不是今年第一起雷击事件,更不是今年第一起因雷雨而发生的事故。风谲云诡,天气,是户外活动中最复杂又最危险的因素之一,而雷雨,更是在危险天气排行榜中排在首列。它不仅意味着你会被淋个透心凉,被耳际的雷鸣电闪震得胸腔发颤,雷击、失温以及雷雨可能造成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都会极大地威胁我们的人身安全。
面对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进行规避,把风险尽可能向更低水平控制,直至确定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这些是你在雷雨季出行前必须要做的功课。
1.了解目的地情况
雷雨天气下行走于山野十分危险,回避这一危险的最优策略就是避免雷雨天气出行。一般而言,我国的雷雨季节主要集中于夏季,五一前、十一后,雷雨较少。雷雨频发地区主要为南方,华北、西北等地雷雨相对少一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出行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适当规避。
就具体某一区域或某一徒步线路而言,可以通过查询历史天气的方式判断该地雷雨频发季节和雷雨频发情况,也可以通过攻略、往期相关新闻等查询该地雷击、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的情况。当查询到当地正为雨季,且曾发生过相关灾害,当十分警醒,如江西武功山、广东鸡枕山等著名“雷区”。
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不在雷雨季出行,非雷雨季也不可能完全避开雷雨天气。尤其是夏季长线徒步,更要做好连续多日面对雷雨的预期和准备。
武功山高山草甸。摄影/曹宇
2.查询天气
查询天气是出行前必要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查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出发前几日的天气和地质情况。如果当地存在持续降水,那么地质情况就很可能非常差。经过长期的降水,土壤会吸收大量水分,从而改变原有的物理特性,增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是河谷穿行,长时间降水也容易水位上涨,阻拦原有道路,甚至有发洪水的风险。如果所经河流上游有水闸、水坝、水库等水利设施,亦要了解其泄洪规划。据北京蓝天救援队胡晓帆介绍,今年5月,北京市永定河补水,水库放水后,下游就有一村民被湍流卷走,救援队沿河流找寻打捞了5日才找到遇难者遗体。
不仅要查目的地周边的晴雨预报,还要留意周边城市发布的雷电预警、大风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天气情况建议通过中国气象网、Windy等平台查看云图、降水雷达图等信息,以辅助判断。
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综合预判行程期间的天气概况,判断变化趋势。气象预报信息只能作为参考,山区小气候复杂,瞬息万变,实际上难以精确预测。
3.装备
如果确定行进期间一定会遇到雷雨,或雷雨发生概率较大,那么不仅要准备相应雨具、御寒衣物,还要尽可能避免携带不必要的金属制品。如果有条件,尽可能选用金属帐杆不外露的帐篷。如果是长线徒步,那就要考虑因雷雨而前进受阻的可能性,这时备用干粮就成了必备物品。事实上,备用适当的干粮应该是所有长线徒步的基本意识。
4.经验丰富的队友
搭档和队员宜选择经验丰富、稳妥可靠的伙伴。并且要全员提前熟悉线路,规划好并充分了解行进线路、备用线路和应急下撤线路。
出行前,你和队友们都应提前将详细行程计划告知至少一位可信赖的人,并购买好适当的保险。雷雨季节出行具有一定风险性,而这些操作可以在意外发生时,尽可能避免造成难以接受的后果。
雷击后造成的森林火灾遗迹。摄影/重庆铁哥
雷雨是雷雨云所造成,雷雨云也叫积雨云,是积状云的一种,在强对流天气下形成。这种天气不会猝然形成,所以即便是在山野间与雷雨不期而遇,你也有一定时间在它抵达你身边前做许多事情。
1.观察环境
有些山友喜欢在山野徒步时用耳机听歌或者直接外放音乐,这并不是一种谨慎、安全的做法。苏然有着近10年户外经验,长期独立在山野徒步。苏然强调,在野外一定要随时注意身边的环境,比如是否有林鸟惊飞、远处轰隆隆声音、地面颤动、水流声变化等。
常年作为长线户外领队的铁哥也强调观察环境的重要性,你可以通过火烧林的迹象得知这里的林子发生过雷击起火的事件,也可以通过河谷里树木上的垃圾和水草判断曾经河水涨上来的位置。
声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光的速度基本可以认为瞬时,根据闪电和雷声的间隔,可以大致判断雷电离自己的距离。当雷声和闪电的间隔在20秒内,那么你就应该采取避雷行动了。
2.及时避险
这个时候心态很重要,千万不要慌。据胡晓帆介绍,她经历过的雷雨救援许多是因为滑倒而受伤,无法下山;或雷雨时迷路无法下撤,雷击、地质灾害并非常见事故原因。
许多徒步路线会沿山脊行进。尤其是海拔稍高的山峰,山顶、山脊往往是高山草地,或稀疏灌丛,或乱石堆,这个时候你就容易成为这里最突兀的存在,而这时雷电最容易找到你。此时你应该尽快向下撤离,避免自己站在最高处,成为最高的存在。下撤的时候,应当远离铁塔、孤立的树木等比你还要突兀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