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育的光芒

2020-08-06 14:34余军玲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导图思维语文

余军玲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很想很想────”“很想很想,就可以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是不是只要我们像向日葵一样执着地追求教育的光芒,就可以获得真实的幸福呢?

望断天涯路

2000年师范毕业时,我自愿选择回到我的母校——大庆第十七中学当了一名教师,这所学校紧挨着我家小区,周围都是熟悉的面孔。每天下班时,和一群大爷大妈打着招呼,学校每周分的菜和干粮,也总是大包小裹地往家拎,经常会听到“瞧瞧人家姑娘,当老师了,可真好”的艳羡之词。相较于其他毕业生,我能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且有这样好的待遇可不是让人羡慕嘛!那时的我像一只坐在井底的小青蛙,看到了井上方的一点蓝色,就觉得拥有了整个天空。

那个时候,判断好老师的唯一标准就是带出的学生成绩好。语文是主科,自然备受关注。以前教过我的李梦莎、林霞等老师还像以前一样不遗余力地对我悉心指导,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那时语文考试主要是课本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基本篇目,更是期末考试甚至是中考的重点内容,每一次大考,每个老师的考试成绩都被算得一清二楚,以此为据,决定老师的年终考核。这种形势下,除了点灯熬油,时常加班,就是死抠教材了。

为了准备好一节课,要读透课文,要读透参考书,甚至要把参考书中一些对文章的解读记住。趁自己没课的时候,推开面前的一堆没完成的任务,赶紧跟在老教师的身后钻进课堂继续学习。就是这样,也不放心,还要翻阅许多关于这篇文章的试题,并把它融入到课堂之中,就怕有一点遗漏。真是体会到了蓄满“一桶水”的艰难。还记得一次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综合了所能得到的所有资料,密密麻麻地写了五页多教案,课本上也写得满满当当,单是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就足足备了一节课:写了哪些地方的哪些景物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哪些词语写得好?顺序是怎样的?这些开头有什么好处,等等,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到,都要让学生写下来然后记住。一节课,没有我自己的理解,更没有学生独特的感悟,完全是照本宣科的“拿来主义”,当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写出“正确”和“标准”的答案。讲完课后,喉咙沙哑,四肢无力。幸亏年轻,且有一腔热情。

我的教学所走的是深挖教材之路,一轮下来,根本没有什么教学思路,也不注重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讲全讲透,学生听懂了,考试考好了,就万事大吉了。

这样的教学样式后来被赋予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填鸭式。现在想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没有教师的思想,更没有学生的个性,只是老师在自己吃透课本和各种资料后,原汁原味地塞给学生,再由学生拿去应对各种考试,博取好的成绩。想起来,“教师”还是很好当的,“上施下效”而已,只要有一张麻利的嘴、一个记忆力还行的脑袋,加上足够的敬业精神,教好语文还是不太难的。

有一天,教学校长张元英经过我的办公桌,带着心疼的语气说:“累了吧?”我感激地迎着她的目光,是啊,每天没有边际地备课,眉头紧锁地批改,连上下班的路上都想著怎么样开头,睡梦里都是怎么样结尾,怎么可能不身心俱疲呢!“你准备一直这样吗?”什么?善于反思的我一下子想到有可能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我低着头,一时语塞。“好好想一想,一辈子这样上课,你追求的是什么?能看到教育的光芒吗?”

我一时怔住了,校长与其他老师的攀谈我已经完全听不到。

教育的光芒?教育的光芒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光芒?

接下来的很长时间,我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找不到答案,只是觉得校长的话让我眼前有些昏黑,没有光亮。是啊,如果未来漫长的教学之路都这样日复一日枯燥而疲惫地撞钟……无法想象!

虽然社会已经开始对语文教学展开激烈的讨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学,学生成了流水线上出产的无个性、无自由、无创新的“三无产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虽然很累,虽然委屈,虽然也想改变,却始终没有一个明晰的方向。教育的出路在哪?教育的光芒是什么?当时的我只能在心里时断时续、模模糊糊地追寻着。

学问无遗力

2004年,我被调到了景园中学。虽然从市域分布上来说,两所学校隔得并不远,但在校容校貌、学校底蕴、教学环境,尤其是软件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方面还是让我大开眼界的。学校主楼上“用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烫金大字带给我强烈冲击,随后,“素质教育”随之而来,我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卷进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被各种理念推着往前走,懵懵懂懂的同时更有按奈不住地迎接挑战的兴奋。

应试教育的追分,素质教育的树人,由追逐冰冷的分数向体味温情生命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攀爬过程。站在前哨的师者,如果不能用革故鼎新的勇气和魄力鞭策自己,可能会成为温水里煮着的青蛙。

一时,互听互学之风兴起,我被派到千里之外的“洋思中学”充电,局限于当时自己知识底蕴的浅薄,我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精髓,回来后,还没来得消化,就又投入到新的一轮轮各种学习和培训中。

一次培训,回看于漪老师曾经执教的《海燕》一课。课例很老,但于老师的理念不能不让人叹服。于老师说:“课如果只教在课堂上,教在黑板上,就会随着你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优良素质的因子,才尽到了责任。”于老师还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提到:教师不可以只“匠气十足”地教死书,那样教书老师累得要命,却只是教语文之“毛”,不教语文之“皮”,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当他走上社会,回首往昔求学岁月,关于语文,除了划分段落,概括主旨,还能剩下什么?

坚守一生三尺讲台,胸中却有江河世界!那次两个多小时的培训,真是讲到了我的心坎里:以往我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我像跳到井沿上的青蛙,兴奋而畅快。

回来以后,我一页一页地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著作中她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思考。为什么在于老师面前,课文就成了“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为什么于老师教学可以有庖丁解牛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洒脱?为什么她的教学不仅有“匠气”“霸气”“胆气”,更有“文气”,造就的“底气”……一言以蔽之,因为,于漪老师有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有激扬飞越的教育理想。而这追求和理想是恰恰是可以照亮别人并照见自己的光芒!

一时间,我一清如水,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只顾低头走路,忘记了抬头看天。没有抬头看天的高度,怎会有语文教学的亮度呢?

一遍遍思忖中,我也确立了语文教学的追求和理想:在“大语文”教学观下,促进学生的优良素质,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快乐地体验、积极地创造、自由地成长,这样的课才能教到学生的心里去!

经过认真地摸索实践,本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由体验的目标,我借助信息技术和预习学案确立了新授课“激趣导入—检测预习—情景探究—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以《狼》为课例参加了全国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二等奖,随后在全国“十五”重点科研课题阶段成果《初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上发表了论文《构建“情景体验”教学模式》,对实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教学思路清晰规范,教学活动自由开放,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之后,这个模式被用了不短的时间。

可是,思索中发现,课模再怎样精妙,其实质仍然是以老师的给予为主,学生的体验和自由还是有局限的,课堂想要富有生命活力,仅靠课模是“换汤不换药”。

这时,“生本课堂”大行其道。顾名思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在学生“愤”“悱”的关键处微干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的自由成长和终身发展必然大有裨益,这与我对教学的追求是一致的,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多说、多思,努力营造真正浸润著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暖融融的阳光倾洒在窗内学生兴奋的脸上,正在进行的《郑人买履》授课中,我们“对号入座”,看表演背原文。我用一把尺子量完左脚报告50公分,接着量右脚报告2米2, 学生一边前仰后合地笑着,一边争先恐后地喊着“自度其足”!在我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领下,学生兴趣爆棚,全神贯注,一篇文言很快就背下来了。几年之后,上大学回来的学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我想,这样的课算是上到了学生的心里吧。

那之后的语文课,在他们或演或辩中,课本里的人物鲜活起来:求剑人的刻板守旧、晏子的自尊机敏、杜甫的沉郁顿挫、“姥姥”的亲切智慧,等等,让人过目难忘。我们的课堂时而掌声雷动,时而辩论质疑,常引得楼道里经过的老师探头驻足。我带着多节这样的课走进多所学校,走进教培中心展示课的舞台,《论美》课例还获得了大庆市“生本课堂、有效教学”优质课一等奖;《济南的冬天》获市“主体教育课题研讨课现场会”最佳观摩课奖。学生在自由创造中心满意足,我也感觉和学生们一起快乐地飞翔起来。

可是,几个月后,学生的成绩让我眉头紧蹙。这样民主开放的课堂,重难点知识常常在一片信马由缰的“欣欣向荣”中被淹没,学生更多地关注谁“演”得出彩,甚至,谁更能哗众取宠。知识不扎实了,成绩自然受影响。没有方向和束缚的自主会让学生成为生本课堂瞎折腾的试验品!

望着窗外,我认真地反思:有效教学要有教师的引领,天马行空的应该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和创造,而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参与的形式。真正体现生本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应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思维产品为成果。如果教学互动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只图热闹一时的自由发展,课堂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劳而无功!

躲藏在窗外树叶间的婆娑的阳光让我的沉重一扫而光。

关注和研究了很久的思维导图此时派上了用场。思维导图的绘制是极其开放的,而教师恰当地干预图画中的主题分支又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开放的无向、无界、重难点缺失的不足,让学生的自由和创造被引领在合适的范围内。于漪老师说,课要上得如水,千变百巧,润物无声,使一块块粗糙的石头变成美丽的鹅卵石。

图胜千言,试试无妨!意外的是,这种新颖直观、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的自主学习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本着“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果在课后”的原则,课前我根据文体、专题或课型的不同规定不同的主题分支,学生在此之上“各显神通”进行个性化构图。课上首先“仙人指路”,在小组研学过程中展示自己课前的学习成果,相互借鉴、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接着“输攻墨守”,在竞赛中完成个人展示。课下,小组内秀作品,形成共有成果。听课的老师对此课做了这样的总结:实施问题导向,数线贯课堂;自主探究合作,天高任鸟飞;播撒创造雨露,旧貌换新颜。

这个课前到课后的过程,是从个人思维到群体智慧、从核心内容到知识拓展的思维生成过程,抓住一个起点,一个指向,一个逻辑关系,引领学生积极运思,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梳理文本、锻炼思维的目的。其学习方式由依赖学、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创新学,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习潜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的自主学习过程及效能。阵阵掌声重新回到了课堂,不同的是这由衷的赞叹往往来自于谁的挖掘更细、更准、更深、更透。哪怕是平时话少的学生,就图谈图时也能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整个人如沐春风,从头到脚洋溢着自信。学生快乐于全情投入后的成就感,折服于开启大脑奇异旅程后遇见的另一个自己。而我也惊喜地发觉,我的生本课堂教学,在加入思维导图后,更有弹性和张力。

随后,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我承担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立项成功;《用思维导图巧学语文——古诗文复习新尝试》获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猜你喜欢
导图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