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源 马溶
摘 要:该文以安徽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对该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新时代“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新时代;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62-03
2004年7月,教育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全国百县试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乡土人才。2007年,安徽农业大学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计划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赋予了“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新的使命和内涵。当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等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 “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概况
1.1 招生规模 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从2007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2013年年底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专科学历层次和专升本学历层次学制都是2.5年。截至2019年底,在全省14个市83个县区共招收25325名“村大工程”学生,其中专科21062名,本科3851名,纳入高职扩招计划的人数412名。
1.2 学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分析 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制作了“关于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以下2个部分:第2部分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职业、学历、学习动机以及所学的专业;第2部分是满意度调查,包括学生对课程及专业设置的满意度、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度、对各项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问卷中第2部分关于学习者满意度的问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界定,从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评定为1~5分[1]。通过问卷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574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基本信息 由表1可知,“村大工程”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6~45岁,占86.28%;25岁以下、46岁以上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5.27%、8.45%。
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基层,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如表2所示,被调查对象主要以大专和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其中高中、中专学历的学生最多,所占比例为66.9%,拥有大专学历的学生占20.52%,本科和初中学历分别占0.51%、12.07%。
从学生职业身份来看,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占大多数,其他身份的人群所占比例较少。如表3所示,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的占比达80.75%,其他人群所占比例为19.25%。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如表4所示,所占比例达到89.14%,7.94%的学生是为了干部任职晋升要求,1.02%的学生是为了创业经营需要,0.57%的学生是纯粹为了文凭,为了找工作和个人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为0.44%。
如表5所示,从学生所学专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现代农业技术,所占比例为58.7%,选择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4.84%,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6.99%,选择法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较少,分别占3.62%、5.84%。
2.2 学生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本文从学生对课程及专业满意度、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3个维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由表6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都是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极少数学生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满意,2.35%的学生对专业设置不满意,1.08%的学生对专业设置非常不满意,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安排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为0.06%。
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水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3]。在调查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度时,本文选取了集中面授教学、线上教学、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课程考核几个指标。如表7所示,3.43%的学生对集中面授教学不满意,0.89%的学生对集中面授教学非常不满意,0.25%的学生对线上教学不满意,0.32%的学生对学习时间安排不满意,0.06%的学生对学习方式不满意,0.13%的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不满意,0.19%的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非常不满意。
本文选取咨询服务、学习设施、教室答疑辅导、教学管理、教材资料、师资配备这几个指标来反映学生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如表8所示,对咨询服务、教材资料、师资配备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为0.06%,1.72%的学生对学习设施不满意,0.38%的学生对学习设施非常不满意,0.13%的学生对教师答疑辅导不满意,0.32%的学生对教学管理不满意,0.13%的学生对师资配备非常不满意。
2.3 人才培养方式的总体评价 本文对“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评价分析主要是依据每一个项目中5个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选择人数的百分比,用统计法计算出各个项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平均值反映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平均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标准差反映的是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表明数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即數据参差不齐,波动范围大,反之,波动范围小。从表9可以看出,学生对“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总体评价是满意的,其平均值为1.55,标准差为0.3999,说明数据较集中,波动范围较小。从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服务3个维度来看,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的平均值为1.56,教学组织形式的平均值为1.55,学习支持服务的平均值为1.54,这说明“村大工程”学生在3个维度上均表示满意。其中学生对“教师答疑辅导”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值为1.47。“专业设置”的平均值最高,为1.64,标准差为0.3917,排在第2位的是“集中面授教学”,平均值是1.63,标准差为0.3544,说明在所有项目中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集中面授教学”。
3 优化“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拓展人才培养内涵 根据乡村振兴对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结合安徽实际和需求调查,探讨将“村大工程”培养对象范围延伸到农民工圆梦计划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贫困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等,不断丰富新时代“村大工程”办学内涵,实现原有“村大工程”的全面升级。
3.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1 坚持需求为导向,拓展专业类别 主办高校根据农业农村工作实际需求设置招生专业,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围绕“村大工程”学生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制订个性化培养菜单,满足不同县区学生学习需求。
3.2.2 深化教學手段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修订“实用、实效、实际”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快遴选建设一批“村大工程”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同时,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网络园区平台、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平台和远程直播课堂,探索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为广大学生提供“送学上门”“田间实践”“远程农业技术诊断”等系列教学服务活动。
3.3 完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与支持服务体系反馈机制
3.3.1 基于信息化手段,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加快推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建设,积极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加强学习支持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将已建成的课程资源全部上线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可以实现观看课程视频、完成在线作业、在线提问、课程评分和笔记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在线答疑、实时了解统计学生的在线学习和完成作业情况等。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咨询电话、官方QQ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问题,有效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
3.3.2 注重融媒体宣传,探索人才培用传导新机制 发挥新媒体作用,依托安徽省广播电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省内外主流媒体,加强对优秀学生典型事迹报道,宣传个人典型事迹或创业经验,供全省乡村大学生学习借鉴,更加全面展现我省乡村人才振兴的成效。精准用才,发挥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选拔优秀学生充实村“两委”班子,发挥其组织领导和产业引导作用;支持优秀学生创立专业合作社或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发挥其技术示范辐射和生产经营带动作用。
3.3.3 加强管理与服务育人,建立“五化”支持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学生跟踪培养、日常管理、考核制度,对学生工作情况和创业情况进行指导、监督、管理、考核,完善“学评导测”机制,助学服务全程化、资源服务优质化、技术服务信息化、情感服务持续化、管理服务规范化“五化”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培养质量和实效。
参考文献
[1]张莎莎.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洪祥生,刘盛峰,毕磊,等.“一村一大”学习者的学习适应性与满意度分析——基于安徽地区的调查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2-45.
[3]洪祥生,毕磊,朱祖林,等.“一村一大”课程及专业的学习者满意度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46-5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