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芬 林云霞 林淑琴
摘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都会深深影响着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学校教育永远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只有加强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共生,才能助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立德树人合力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前提;意义;做法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协调,需要家长、老师、孩子三者共同发力。家校密切配合、家校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成长,加上城关中小学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孩子的发展需求。基于这种现实需要,稳步推进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共生,成了一种迫切要求。
一、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前提
为了有效地开展家校教育的共建共育·共享共生,要先与城关中小学的家长达成统一共识,让他们做到认同以下两点。
(一)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育始于家庭。从教育的全过程来看,无论是在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上,还是在教育的对象和情感上,家庭教育始终占有特殊的优势地位,其潜在能力是巨大的。在一个人的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对一个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推动孩子人生的杠杆。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长是最好的老师,言行是最好的教材,榜样是最好的课程。
(二)家庭教育的实效取决于家长的素质高低
家庭教育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点,任何部门和个人都难以替代家庭教育的职能。在对子女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实效。父母的教育是“根”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言传身教、指导示范的作用。家长自身的素质,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对孩子能否实行良好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取决于家长的素质高低。
二、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要合力而为,家长教师要联合而动,并逐步实现四个融合:学校教育家校齐抓共管,家长学校师生互学互鉴,班级教育同学互帮互助,家庭教育亲子共生共长。
三、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做法
共建共育·共享共生的开展原则:争取创设多种方式,以教师、家长为主导、以孩子为主体、以健康为主轴、以成长为主攻、以培育为主线,走“了解家校教育现状——体验家校教育规律——融合家校教育经验——优化家校教育策略——应用家校教育实践”之路,为家校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解决家校教育的困惑。
(一)一个目标引领一种教育方向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和终身班主任,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教育要咬定立德树人,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这个基本目标,立足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力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学校教育秉承基础教育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底线)?怎样培养人(底色)?为谁培养人(底蕴)?而学科教育就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布贝尔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目标统一,方向一致,共同引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教育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孩子的明天和未来。
(二)一种要求促进一份教育责任
一项研究发现,在教育对人的影响中,家庭教育占50%,学校和社会教育各占20%,自我教育占10%,而孩子能否成功,孩子的自身努力占40%,教师的力量和家长的推动力各占30%,可见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关键作用及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共生、发展合作的重要性。教育是艰难的,是长期的,是琐碎的,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家教之急=家教之重+家教之难+家教之误”,因此城关中小学家庭教育首先要提升家长自身的素质,对家长进行教育。由于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永远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家庭中家长的素质修养就成为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家长的素质修养体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家长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修养,才能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家长具有一定的素质修养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提升家长的素质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对家长的教育可以通过当地学校、当地家长社区学校或当地学校联合家长社区学校持续开展相关的教学、教育活动,以不断推进家长的合格化、家教的专业化、共享的活动化、共生的创新化、共建的有效化和共育的长效化。
(三)一种方式彰显一份教育理念
家长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家长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教育子女的任务,除了要有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家长不仅要注重全面、全程、全方位育人,对孩子进行思想示范、形象示范、行为示范和文化示范的言传身教,而且要与孩子同心、同步、同向学习,家庭教育要注重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以及对孩子的行为养成、兴趣培养、思想引导、人格塑造、目标构建的启蒙引导。
(四)一種机制保障一份教育实效
这几年本人有幸成为霞浦县社区家长学校的授课教师,现以霞浦六中社区家庭教育学校为例:由于家长学员生活、工作、育儿、社交等的繁杂琐碎,他们要坚持参加社区学校家庭教育的学习并不容易。霞浦六中社区家庭教育学校林真校长未雨绸缪,充分考虑,精心进行顶层设计(这是家校共建的基本保证),围绕教育本质、家教理念、课程体系和集体功能,通过关键途径,比如课程育人(设置六中社区学校家庭教育的校本课程),活动育人(比如教师书写教育寄语、学员发表学习感言、定制结业纪念册、亲子沙龙等),管理育人(比如设置学员结业、奖励和考核标准,要求教师授课后制作教学美篇进行分享等),协同育人(比如与霞浦电大社区大学其他社区家长学校的老师轮流授课,家长共同参与教育等),保障了家长学员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帮助家长学员改变了教育认知和育人观念,慢慢完善和提升了他们的教育素质,助推家校合力育人。
(五)一种环境营造一份教育氛围
现在国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日益重视,政府和社区对家长教育越发关注,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更加讲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变得更加有计划、有指导、有保障,很好地促进了家校教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学校非常注重人文文化校园的建设,具体落实有以下几种方法:形式上的多方位渗透、力量上的多层次结合、平台上的多样化展示和实践上的多角度探索。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成功家庭教育的重要条件,家庭环境指家庭生活的氛围,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环境(家庭经济收入及安排、使用,家庭环境的布置、美化等)和家庭的精神生活环境(包括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职业行为、业余爱好、相互关系等),特别是精神生活教育环境非常重要,核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家庭的精神生活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环境的中心和重点。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从家庭成员的品行影响、家庭生活方式影响和家庭中物品刺激影响多角度对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子女进行熏陶渍染,产生极为深刻的教育作用,即所谓“无意识”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要对教育环境有所讲究才会营造一份教育氛围。
(六)一种关系提升一份教育影响
好的关系(包括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是好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吴志红曾说:“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家长的爱和陪伴,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底色。要争取创设多种方式密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比如家校共同举办亲子沙龙、亲子郊游、亲子辩论赛、亲子运动会、家长进班开设主题班会、家长讲座学习、分享交流、师生家长共同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是“心”的工程,家庭教育尤其要讲究“走心”的方式。只有关系自然亲密、心心相融,才能欣欣向荣。
城关中小学班主任家校互动化管理秉承从孩子出发,确认孩子主体、尊重孩子本身、重视孩子发展,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宗旨,通过创建良好的家校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方法、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健全教育评价,以及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孩子素质。家校教育的共建共育·共享共生,还要践行“三个坚持”:坚持三位一体——学校、家庭和孩子联盟体,坚持三方携手——教育部门、家庭组织和社会力量齐携手,坚持三处阵地——学校、家庭和自然大阵地,只有这样稳步推进家校共建共育和共享共生,才能滿足孩子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狄伟.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及其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28.
作者简介:林云芬,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六中学;
林云霞,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实验小学;
林淑琴,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