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低低的肩头 撑着城

2020-08-06 14:32秦珍子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20年5期
关键词:病区医护方舱

秦珍子

总体来说,非常时期,武汉小市民透着极致的“大”。如果今年有感动中国、致敬什么的投票,我想,当之无愧最高票当选的一定是:武汉人。我们感谢这900万武汉人。

即使不戴着口罩,往日里的武汉人也是面目模糊的。

相比精致的海派、麻辣的巴蜀人,武汉人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中庸得似乎刚好被你遗忘。

两江分三镇,水岸皆人家,武汉充满了烟火气。大武汉,小市民。可小市民的面孔谁记得住呢。这次疫情,武汉人被整个世界打量,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

这场围观,不可谓不悲壮。比如,汉口医院在这个行业内不太出名,但疫情初期,他们每开一个病区,一夜就住满,他们连开10个发热门诊,用最短的时间接收了最大值的患者。一批批的医护“中招”倒下,最后连快退休的医护都上了一线,当援兵赶到时,两个眼科大夫正看管著80个重症病人。

一群医护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成了最内环的人肉堤坝,他们不想当“英雄”“天使”,可他们那会儿就是。

没办法,病毒冷酷,只考虑自己,没有思想地行动,醉心自我复制。刚刚一个句号里,就可以装上亿个新冠病毒。疫情面前,武汉医护都一夜撑“大”了。

这一个多月里,他们是城市当之无愧的男女大主,撑大的还有那些让日常成为日常、让城市不停摆的普通劳动者。

这个城市空前的“空”,可其实不空。江边总会有人按时去取水化验,气象站总有人去收集风的数据,定时定点,无论这个城市发生什么。自来水管爆了,下水道堵了,电梯坏了、电表不转了、垃圾箱满了,都会有人从这个城市四处冒出来,处理这些天大的小事。他们还是他们,那些你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过戴了副口罩而已。

一个西红柿从山东地头到武汉人的餐桌,可能需要好多双手的传递。它的旅行何尝不是冒险之旅。

某种意义上,这座城市“英雄”的不止是插管的大夫,也有让城市正常呼吸的市民。这些小人物小着,也大着。大家都清楚,这样的非常时期,鸡毛蒜皮里有人命关天,要好好守护这座城。

他们呢,汉骂里还塞着成语,不满是向上的齿轮。他们忍耐,封城一月有余,普通市民仍坚持着,温和着,体面着。

他们懂得在最苦的日子也要偷出一丝甜。情人节那天,有方舱的病人得到了医生发的一种药:一粒巧克力。

他们深明大义,拎得清,李文亮离开的那一夜,城市未眠,很多人在心里吹响了李文亮留下的哨子。有一个学生留言:我要替李文亮保管好这个哨子。天亮了,有网友发照片,雪地里一行字:“送别李文亮!”有人躺在雪地上那个感叹号里,仰望天空。有武汉网友说,感觉那个躺着的感叹号也是自己。

家人团坐,灯火可亲,就是普通人最大的幸福。可有的灯火熄灭在这个冬天里。有的一家走掉4个,有的走了也没确诊,有的倒在去病床的路上,有人走前没喝到想喝的那杯热水……整个城市的暗夜,最揪心的声音莫过于重症病区,一排排病人咕嘟咕嘟吸氧的声音。

每一次离开都那么撕心裂肺。感染新冠病毒的肖贤友离世时,留下的遗言是:“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遗言之一。这个心里有国有家、柔情的硬汉打动了千万网民。我们分不清这句话是前半句重,还是后半句更重。他无比大,又无比小。真的,我们宁可他“小”着,只要他活着。

疫情里,无数的施者也是受者。这座封闭的大城市,大家都是疫情的受害者,又都是肩头高高低低撑城的人。大家的角色多元,又别无二致:病毒的对立面。

可日子总得继续,方舱里安放着病人捧读一本书的平静,也安放着风平浪静下面的波涛汹涌。跳广场舞“奔放”的女人,音乐停下,家人离世的悲伤又会瞬间把她淹没。方舱也蕴含着希望,一个高三的艺术考生,迎来了最多的学监,来往的医护、病区的几十个大人都成了他的“班主任”。他熬夜,被每一个路过的人喊“快睡,明天要上课”。他画累了,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很多人围着他的床看画。因为画里就是方舱,就是他们自己。

救了很多人的长江救援队的创始人走了。他不再湿着脚站在江边,他站到了天上。他的微博名字叫大磉,磉是石墩子,垫脚石的意思。他说,我不可能看到一条生命在我面前消失。他的队友们说,大磉走了,垫脚石还在,大家以后继续救人。

这些年武汉一直力争上游,努力从二线城市变身1.5线,摆脱“中国最大县城”的土味儿,拥抱国际化。

漂亮的武汉客厅是新名片、新地标,号称“永不落幕的艺术博览会”,它本想迎接地球的四方来客,成为世界的客厅。不曾想,三个足球场大的展厅成了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收治1000多名患者。

不得不说,这样的客厅有它特殊的意义,那是给予希望、安慰的生命方舟。此时,它是武汉人民真正的客厅,这样的客厅是“活的”,而不只是华丽物。

武汉人就是这样,病毒把“我们”隔离成物理意义上的“我”,可危难时,“我”又无形地聚成“我们”。

我们憎恨灾难,我们讨厌“如果不是……我们就不知道……”句式,大家都想活在一瓢一担的平常日子里。

当然,武汉人也是千人千面的,并非都是英雄,有的样子也不好看,也有外地人送来爱心菜,一群人围观,没人搭把手的;也有哪怕一天给1万元,锁匠也不愿意在医院把隔离病房的门密封好,都是普通人,害怕、逃避是正常的,他们不见得就“小”了。

总体来说,非常时期,武汉小市民透着极致的“大”。如果今年有感动中国、致敬什么的投票,我想,当之无愧最高票当选的一定是:武汉人。我们感谢这900万武汉人。

不用太久,城开了,日子碎碎地回来,武汉人在特殊时期爆发出的英雄气、大主角气,就会消融在排骨藕汤里、热干面里。那些“大”,渐渐小去,化在万家灯火的烟火气里。

田龙华摘自“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病区医护方舱
冰城“方舱”开建!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医院药房冷藏药品病区分发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抗疫医护共赴樱花之约
大生产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