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玲教授治疗外感发热验案

2020-08-06 14:23袁容万丽玲丁兆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验案辨证论治

袁容 万丽玲 丁兆辉

【摘 要】 文章报告外感发热患者1例,初期应用西医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后服用万丽玲教授中药1周,患者诸症痊愈,取得确切疗效。该案中患者初期以邪气实为主,后期则以正气虚为主,辨病机之不同,方随证变。

【关键词】 外感发热;验案;辨证论治;万丽玲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103-03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多以外感居多,西医治疗外感发热多以抗感染为主,但疗效欠佳。萬丽玲教授为江西省名中医,临证30余年,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笔者有幸跟随万丽玲教授学习,兹整理万丽玲教授治疗外感发热验案1则,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体温属卫气功能的一部分,卫气来源于津液。《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体温的变化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它的产生与敷布有赖脾胃与三焦的功能,同时,体温的恒定,还要取决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调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这两种平衡又彼此影响,相互制约,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的实现,主要靠机体的调节机能。发热的原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方面[1]。内伤发热是指由于情志刺激、饮食、劳倦等原因,导致脏腑功能不足,气、血、阴、阳亏虚或气滞、血瘀等原因而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外感发热多由于感受风寒、风热、暑热等邪气,正邪相搏而产生发热,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的程度大多较高,一般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常兼有头身疼痛、脉浮等表证。

人体适应外界寒热的变化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外界气温变化太快或太剧烈,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寒热失衡进而发生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多伴有发热,中医称之为外感热病。外感为六淫所致,六淫分阴阳,寒与湿属阴邪,又称寒邪;风、暑、燥、火属阳邪,又称温邪。凡感受寒邪者,谓之伤寒;感受温邪者,谓之温病。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感邪后多从寒化。就病机而论,外感发热多为实证,或为表证,或为表寒里热证,或为里热内炽证等。从病位而言,外感发热初期多在太阳经,随着病程迁延,外邪或深入于少阳、阳明等。外感发热多由于感受风寒、风热、暑热等邪气,正邪相搏而产生发热,对于外感热病,伤寒学派强调风寒,辨证分六经,详于寒而略于热,温病学派强调温热,辨证分卫气营血,重于热而忽于寒。

万丽玲教授认为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能单纯以发热为治疗的根据,必须结合其他的证候具体分析,细致的辨证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处理。《素问》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万丽玲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外感发热,以风寒居多,多以疏风散寒、调和营卫、兼顾护脾胃为法,辨证时同时考虑三因治宜、体质等因素的影响。

2 用药经验

临床中发热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要原因[2],治疗多以抗感染为首选[3],但抗生素大多为寒凉药物,过用则会损伤人体阳气,引起湿邪停滞,甚至导致邪气内伏不出,疾病缠绵难愈。加之近年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耐药性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遇到的问题[4]。

3 病案举例

患者熊某,54岁,女,江西南昌人,因持续性发热5天于2019年5月27日10:03入住江西省中医院肺病科。现病史:患者于5天前劳累及受凉后出现发热,为持续性,无明显规律,最高体温达38.9℃,多在38.0℃左右波动,当时于当地诊所静滴抗生素(具体用药不详)1天,未见明显疗效,后至江西省南昌市第四医院就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8%,淋巴细胞百分比:16.7%,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对症治疗,体温稍下降,但停药后则复发。刻下症见:精神软,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心情烦躁,发热,测体温:38.5℃,多为持续性,无明显规律,无汗,微恶寒,头痛甚,以两侧前额为主,全身酸痛,稍干咳,头重如裹,口干饮水量不多,口粘,无口苦,胃纳下降,夜寐欠佳,二便平,舌质淡红,苔淡黄腻,脉浮略数。查体:咽不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中医诊断:外感发热,风寒夹湿兼有郁热。

2019年5月27~30日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同时完善相关检验、检查。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奥司他韦抗病毒,热毒宁清热解毒,钠钾镁钙葡萄糖及乳酸格林钠补液,氨基酸补充能量,治疗3天未见明显疗效。检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结核、肿瘤、结缔组织病及血液病等。

2019年5月30日,万丽玲教授查房,认为患者为外感风寒夹湿热,静滴药物过多不利于寒邪从表而出,故停用相关静滴药物,新增静滴葡萄糖+维生素C补充能量,中医辨病为外感发热,辨证为风寒夹湿兼有郁热,予解表散寒,运脾化湿兼清郁热为法,拟九味羌活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羌活10g,防风10g,炒苍术6g,细辛3g,白芷10g,川芎10g,甘草6g,独活10g,酒黄芩6g,炒枳壳10g,滑石10g,藿香10g,姜厚朴10g。3剂,颗粒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共取汁1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019年6月3日二诊:服上药3剂后,患者诉全身酸痛及头痛明显缓解,精神稍改善,少量汗出,仍发热,以低热为主,口粘,头重如裹,全身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细滑,咽不红。综合四诊及考虑当时为夏季,夏季多夹湿,易感受湿邪,同时患者脾胃功能素来较差,内外湿相引,故辨证为风寒夹湿,以中焦湿邪为主,予藿朴夏苓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藿香10g,姜厚朴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杏仁10g,白豆蔻6g,紫苏叶10g,薏苡仁15g,炙麻黄6g,川芎10g,炒枳壳10g,甘草6g。3剂,颗粒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共取汁1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019年6月6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发热退,精神好转,全身乏力改善,面色较前改善,口干口粘消失,无全身酸痛及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此时患者诸症皆除,考虑病程为后期,为正虚邪恋,以扶助正气为法,拟益气温阳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6g,陈皮10g,枳壳10g,厚朴10g,白豆蔻6g。4剂颗粒剂,每日1剂,开水冲服,共取汁1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019年6月10日电话随访,患者诉诸症消失,精神可,无明显不适。嘱患者避风寒,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4 按语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体质较前下降,同时有劳累及受凉病史,猝感受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从口鼻或从皮毛而入,正气抗邪,外邪郁闭卫阳,邪正交争,故可见发热,突然发热多为表证,寒邪为阴邪,主收引凝滞,伤于肌表,郁遏卫阳,开阖失司,故可见无汗、恶寒,四时不正之邪来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荣卫,营卫不和,寒邪闭卫,营郁不通,不通则痛,故可见全身酸痛、头痛甚,以两侧前额为主,酸痛多挟湿,头重如裹、口干饮水量不多,口粘、乏力为湿犯太阴之症,夏季感受外邪多挟湿致病,湿性重浊,太阴脾主肌肉四肢,湿邪阻滞足太阴脾经,则四肢沉重无力,湿邪中阻则纳差、口干饮水量不多、口粘,清阳不升则头晕、头重如裹。《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后多寒邪郁而化热,外邪入阳明经随即有化热之势,故可见苔淡黄腻。综合分析病机为风寒表证夹湿,兼有郁热,使用九味羌活汤加减疏风散寒,除湿止痛,兼清透郁热。方中羌活散太阳之寒,能除头痛,合独活同用可除一身尽痛无汗者,防风驱太阳之风,又恐风寒未解,传入他经,以白芷断阳明之路,少量黄芩断少阳之路,兼清透郁热,以防寒凉伤脾胃,苍术断太阴之路,川芎断厥阴之路,细辛断少阴之路,炒枳壳、厚朴燥湿健脾除湿,滑石淡渗利湿,使湿邪有所出路,藿香芳香化湿,甘草调和诸药。药后患者汗出达表,诸症稍缓解,郁热得透。二诊时药后患者汗出达表,诸症稍缓解,郁热得透,辨证为中焦湿邪阻滞,兼有风寒表证,予藿朴夏苓汤加减解表化湿,药后出汗较多诸症明显缓解,总体药证相合。三诊时考虑病程为后期,为正虚邪恋,以扶助正气为法,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 小结

六淫都可成为致病因素,有的单独致病,更多的是杂合为病,临床要分清主次、多少,以及所犯病位;相同致病因素侵犯不同个体,可出现不同经的症状。中医治病讲求三因制宜,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处于不同节气、居于不同地域而辨证采取不同的治法。治疗本案患者时,万丽玲教授在常规解表散寒基础上加除湿清透郁热,当患者诸症消失、邪气被祛除后,又重视补益肺脾、扶助正气,使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最终痊愈。参考文献

[1]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6):716-724.

[2]宋娟.急诊科发热患者的病因特征与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05-206.

[3]张晓雷,沙茵茵,王玉光.理阴煎治疗长期发热 1 例[J].环球中医药,2016,9(2):179-180.

[4]汪复,朱德妹,胡付品,等.2012年中國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5):321-330.

(收稿日期:2020-02-18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验案辨证论治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