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分析与启示

2020-08-06 12:59蔡志奇
高教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选题成果应用型

蔡志奇

(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荣誉。2020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将本届获奖情况与2017年第八届获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受关注的热点,反思教学成果培育的主要路径,是明确下一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和提高改革成效的重要基础。

一、获奖总体情况

(一)奖项数量与获奖高校数量

对第八届和第九届的奖项数和获奖高校数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奖项数与获奖高校数量统计表

由表1可见,第九届与第八届相比,奖项总数均为225项,但第九届获奖高校总数增加了8所,增幅为18%。同时,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高校分别增加了2所、10所和6所,增幅分别为67%、34%和1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朝向均衡发展的趋势。

(二)获奖高校类别与获奖数量

从三个维度对近两届获奖高校进行分类,统计各类别获奖高校数、获奖数和校均获奖数。

1. 按主管部门和办学性质划分

由表2可见,近两届部属高校的校均获奖数远高于其他类别高校,但较第八届而言,第九届部属高校的获奖总数和校均获奖数均有所下降,省属高校、独立学院、合作办学高校的获奖学校数和奖项总数均有所上升,民办高校的获奖总数和校均获奖数均有所上升。由此反映了不同类别高校获奖能力差距缩小。

表2 各类别高校获奖情况统计表(按主管部门和办学性质划分)

2. 按办学水平划分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将高校分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下称“双一流”建设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其他单位,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各类别高校获奖情况统计表(按办学水平划分)

由表3可见,近两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均获奖数均远高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但较第八届而言,第九届这一差值明显缩小,反映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获奖能力差距缩小。

3. 按学科设置划分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对大学的其中一种分类方式,将高校分为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医药类、农林类、政法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将未有归类的高校和单位归为其他类,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各类别高校获奖情况统计表(按学科设置划分)

由表4可见,从获奖数量看,近两届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均占明显优势;从校均获奖数看,较第八届而言,第九届医药类、体育类、艺术类、政法类和其他类均有增加,农林类、语言类、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均有减少。

(三)各地区高校获奖数量

把广东省分为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4个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粤北地区包韶关、清远、云浮、梅州、河源,按高校主校区所在地对获奖高校进行分类,分别统计高校数、获奖数和校均获奖数,结果见表5。

表5 各地区高校获奖情况统计表

由表5可见,近两届粤北地区高校的获奖数量和校均获奖数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较第八届而言,在获奖数和校均获奖数方面,第九届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高校有所减少,粤西和粤北地区高校有所增加,反映了4个地区高校获奖能力的差距缩小。

(四)成果选题视阈

以成果选题视阈宽窄度将近两届获奖成果分别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类,统计获奖数及其占获奖总数比例,结果见表6。宏观视阈主要指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政育人模式改革等;中观视阈主要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如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儿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等;微观视阈主要指具体某一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如药理学课程建设、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等。

表6 选题视阈和获奖情况一览表

由表6可见,近两届相比,宏观、中观和微观视阈的成果数量与占比总体上差别不大,两届成果均以中观视阈为主,第九届中宏观和中观视阈的成果占比略有上升。

二、获奖成果关注热点

(一)高频次主题

对近两届获奖成果的主题进行分析,对高频次主题的成果数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见表7。需要说明的是,同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的成果,同时计入不同主题。

表7 获奖成果主题统计表

由表7可见,近两届获奖成果主题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政教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等领域,两届均以“培养模式”为主题的获奖成果居多。较第八届而言,第九届“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主题的成果有所增加。

(二)热点分析

结合高频次主题、成果选题和国家近年高等教育发展导向,对近两届获奖成果的关注热点分析如下。

1. 强化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对此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用三个“事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 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上,都强调了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近两届获奖成果涵盖全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等选题,体现了高校对该领域高度重视并取得成效,如中山大学《全员育人“大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获第八届特等奖,广州大学《“坚持精品质,铸就真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获第九届一等奖。

2. 狠抓专业和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核心是提高质量[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题中之义。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则离不开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专业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建设,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实践教学等。课程建设则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近年来广东高校通过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认证、对照国标加强专业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通过推进MOOC、SPOC、微课群、虚拟仿真课程、通识教育课建设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得以不断增强。近两届获奖成果中,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直接相关的成果占总数的1/3以上。

3.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培养大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文件,包括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文件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广东不少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通过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共同建设课程[4],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这与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比中产生一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协同育人为主题的获奖成果具有密切关系。值得指出的是,表7中近两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直接主题的49个奖项全部由省属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性。

4.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铺开,该文件要求: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随后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系列文件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第九届获奖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阈,如构建高校层面的创新创业体系、“专创融合”推进专业建设、通过课程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且不少成果荣获一等奖,如华南理工大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广东药科大学构建医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广东财经大学探索创新型财经类人才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相关成果,均获得第九届一等奖。

5.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对高等教育重新调适人才培养结构提出要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作了部署并持续推进实施,如2016提出“新工科”建设,2018年“新工科”扩容成“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其重点就在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从近两届成果奖来看,部分高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启动并持续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第九届获奖成果中该领域数量较第八届明显增加就是一个例证。获奖的相关成果既包括宏观的涉及某一高校全局性的改革,也有中观的对某一专业类或专业的改革,如广东药科大学的《药医工融合培养应用型医药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需要强调的是,社会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仍有巨大需求[5],高校在该领域也仍有巨大的改革空间,如宏观层面可通过资源整合推进学科专业的集群发展和一体化建设,中观层面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改革培养模式,微观层面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等等。

三、培育教学成果的几点启示

(一)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热点分析中可以看到,不少获奖成果选题与近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问题直接相关,包括思政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课程建设等。主要问题就是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思政教育就是主要问题之一,又如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那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就是主要问题,等等。把握和关注主要问题是解决问题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高校教学成果培育要密切跟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趋势,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并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相结合,才能找准问题,明确重点,抓住培育工作的着力点,如研究型大学可以结合学科优势考虑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

(二)重视培育项目遴选,加强团队建设

从近两届获奖情况分析可以看到,70%以上的成果选题属中观层面的选题,宏观和微观层面选题合计占25%-30%。宏观的选题往往实施难度大、条件要求高,如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微观的选题实施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但受益面、改革成效、推广价值也相对较小;中观层面的选题,如某专业类的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难度适中,受益面较广,可推广性较强。高校遴选培育项目对此要有所考虑。

项目团队水平直接影响成果培育效果。团队建设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统一思想,强化顶层设计。项目负责人必须选好培育主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要有较强的高等教育理论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成员应对实施目标和计划了然于胸,明确分工,相互配合;二是团队成员与培育项目匹配程度要高,即团队人员所在岗位、职责和教学水平要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匹配,能有效推动项目的实施工作。校领导或职能部门领导可牵头实施全校性的改革项目,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学院领导可牵头实施学院层面的改革,如专业类建设,课程负责人可牵头实施某一门课程建设项目,如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此外,高校应对项目培育提供充分的条件支持。

(三)把握共性,凸显特色

一方面,高等学校无论什么类型、层次,都具有高等学校的共性,否则就不是高等学校,因此,示范性和推广性是教学成果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成果的培育应考虑对其他高校产生的参考借鉴价值,发挥直接或间接的参考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培育的成果要注重凸显高校自身的特色。例如行业大学往往拥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如政法大学的法学、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6],其学科建设水平甚至高于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科在教学成果培育工作中的引领和支持作用;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高校同样有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加强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加大培育力度,也能提升获奖水平,第九届成果奖中,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合作办学的获奖水平较第八届而言整体上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共性和特色并不矛盾,遵循共性,弘扬特色是提升成果培育质量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选题成果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验收成果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