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2020-08-06 12:59王哈呐
高教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分专业课程应用型

王哈呐,曾 贵

(湖南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人才类型,强调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层或一线工作岗位要求。这种类型人才要具备专业知识、敬业担当、把持操守、勤于学习、善于交往、团队协作、敢于创新、适应环境等素质。作为应用型人才,这些素质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熟练掌握,毕业后就能马上适应就业岗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教授大学生专业知识,同时也要锻炼和提升其他职业素养,在大学四年内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以金融专业为例,以首次就业为导向,结合多年在国有银行一线工作经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实践,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首次就业现状

首次就业在本文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首次到就业单位工作,并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关系合同。以首次就业作为参考,更能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单位去向、岗位层级及素质要求等情况。

(一)首次就业方向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如雨后春笋,除了传统的国有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外,股份制银行迅速发展壮大,城市商业银行扩疆拓土、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提质增速;信托机构、基金管理、资产管理、金融租赁、担保公司蓬勃发展;同时,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金融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这些都为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非原“211”“985”院校,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二本院校。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大都就业于服务受众广、人员需求量大、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机构。而信托机构、基金管理、资产管理、金融租赁、金融科技企业等机构,需要运用复杂理论、数量统计等对业务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应届毕业生的录用门槛一般要求金融专业研究生或者是原“211”“985”以上院校的学生。

(二)首次就业岗位

在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的人员结构中,在基层机构、服务一线从事具体业务营销拓展、客户服务维护、日常业务办理的人员占比在60%以上。例如一家国有银行的二级分行的机关部门人员占比仅有15%,85%的人员在基层网点,即便是机关管理部门,也无需开展非常专业的产品设计、市场分析、宏观政策制定,重点是做好内部管理、激励约束、客户营销等工作。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由于对业务暂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等原因,首次就业主要被安排至基层机构、服务一线岗位,如银行基层网点的大堂服务、柜面业务办理,保险、证券基层机构的客户营销、业务拓展,担保机构的客户对接、业务办理部门。这些岗位一方面因为业务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因为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所以对人员需求量大,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岗位的人才需要。

(三)首次就业要求

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企业的基层机构、服务一线是办理具体业务、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岗位,是金融机构服务群众的窗口、营销客户的前沿地、拓展业务的主战场,在金融机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经济、金融基本概念;二是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保持持续的工作激情;三是要勤奋好学,较快熟练种类繁多的业务;四是善于沟通交流,高质量服务客户、高效率营销业务;五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控制好业务操作风险;六是心理素质要过硬,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要具备以上素质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要求,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而这些素质仅靠学生自学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需要学校在四年大学期间予以针对性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要求是三个不断递进的关系,最后落脚点是根据用人单位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应用型素质。然而,当前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金融机构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主要在于各项素质参差不齐,存在职业责任观念不强、实用技能不高、沟通交流不畅、业务学习跟不上、抗压能力低等各类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尽管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倡导多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不少的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的力度和进度跟不上现实的需要,特别是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课程设置的优化进展缓慢。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多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的愿景和方向是好的,但本科教育只能成为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目标因为难以实现而略显空洞[1]。同时,许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构上,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不重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结合[2]。本节以湖南工程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例,阐述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学分、课程设置情况

1.学时、学分配置情况。根据对湖南工程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了解,该校金融工程专业总学分175分,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为教学课程139分,占比79.4%,另一块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36分,占比20.6%,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学时、学分设置情况

2.教学课程设置情况。该校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科学与技术基础、综合应用能力、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等5个模块;第二部分为学科基础课程;第三部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

教学课程体系的三个部分共计61门课程(如把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不重复计算,实际开设课程54门),其中通识教育基础课程28门,课程占比45.9%,学时占比48.4%,学分占比46.4%,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3.实践课程设置情况。实践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要实施到位、确保效果,该校从10个方面开设实践课程,时间共计36周,学分36分,如表3所示。

表3 实践课程设计情况

(二)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1.思政课程理想信念、价值引导、品格修养有待加强。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模块中设立6门课程,包括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况、中国近代史纲要、概论(1、2)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些课程设置很有必要,内容很丰富,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重要理论体系及思想道德修养等,但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传统文化丢失等现实问题,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有针对性设置相关课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品格修养。

2.通识课程设置过多、实用性不强。如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科学与技术基础模块中有4门都是纯数学方面的课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内容过多、难度较大、实用性不强。在实际教学中这4门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文科类专业是不讲授的。在综合应用能力模块中有8门课,其中大学英语(1、2、3、4)有4门,共计256学时、16学分,占比都比较高;计算机有关的课程2门:计算机基础、Python语言程序设计,针对性、实用性都不强;还有2门课程是:大学语文(含科技写作)、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这2门课对提高大众化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适用,但对于金融行业的相关问题分析和材料撰写是不够的。

3.学科基础课程疑有重复且难度较大。该校学科基础课程共15门,学时584,学分36.5,设置基本合理。但其中有3门课程: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都是关于数理经济的内容,学时共计120,学分共计7.5。对于这3门课程,应用型本科生学习很吃力,学习效果不好,更为重要的是在以服务型为主的金融机构中除产品设计、市场分析研究、精算等少数几个部门需要运用数理统计知识,且集中在机构总部或一级分支机构,在基层机构与其他业务办理、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大多数部门是不需要的。同时,在这一课程类别中,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双语)、国际金融(双语)、国际经济学(双语)等4门课程,金融课程、双语课程都设置过多。既然是学科基础课程,目的是对本专业的基本认识,掌握基本概念即可,无需太过于细分和专业。

4.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可操作性不高。如金融经济学是关于资产定价的理论,在众多金融机构中是由财务部或者产品管理部门负责,无需基层机构、服务一线部门测算;如风险管理课程,从其教材内容看可以划为是通识课程,而不是金融专业课程;如金融衍生品、公司金融、国际投资学等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其他相关课程都有涉及,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在其就业初期是不会接触这些业务;再如保险学原理课程尽管包含了实务内容,如改成保险业实务更实用。另外,该校在专业课程中既开设了证券投资学,又开设了固定收益证券,疑有重复,且固定收益证券操作简单、风险低,无需单独开设,相反可以增设证券投资实务等相关课程。

5.实践课程学分少,形式重于实用。根据表1和表3,该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分少,实践教学学分仅36分,占比仅为20.6%,尽管学时不少,但是,因为学分低会造成实践学习不重要的印象,学生在实践中存在学习不认真、不深入。二是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如公益劳动、SAS编程与数据分析、金融工具模拟设计、冷热加工等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无必要进行学习,可以把学时用到其他更加实用的实践学习中。三是实践内容不够具体,课程没有按时、按量、按质实施到位,如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计划安排时间为2周,但在实施过程中半天就结束;专业实践和调研课程与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同时完成,没有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和调研课程;在毕业实习课程中,一部分学生没有去实习、一部分学生是没去专业对口的金融企业实习等,以上这些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课程优化设置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根据学校自身服务地方经济需求的特点来决定培养的金融人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的一线人才,并非通才,并且这些一线人才首先从事的仅是简单的经验性工作,待经验操作性技能熟练后再慢慢培养策略决策方面的能力,最终成为既有熟练操作技能又懂决策理论的管理者[3]。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采用“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综合实践”的模式,强调夯实基础理论和强化实践教学的结合,并将创业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当中,使学生具有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顺利进入工作岗位[4]。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的角度来看,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是合适的,但是在这个体系内的具体课程设置是值得商榷和完善的。

(一)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

一是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主要以案例开展教学,结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等典型人物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爱国情怀。二是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点教授职业道德、为人处事、礼节礼仪,并与当前就业岗位要求相结合,辅以案例讲授,尤其是金融行业,对职业道德有特别的要求,开展相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三是提高法律课程的重要性,单独设置一门法律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具体建议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分开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概论(1)、概论(2)三门课程合并至二门课程;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设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可以撤销,或者融合到概论中,因为专业课程中会涉及其主要内容。

(二)减少通识课程,提高实用性

一是数学类课程适当减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数学类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和意识,应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可由原来的四门减少至两门。二是英语课程适当减少。当前就业仅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具备简单的英语交流即可,经过小学、初中、高中近十年的英语学习,应付简单场景是没问题的,而大学英语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提升,无须开设太多课程,可由四门减至两门。三是优化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作为信息化时代必备的工具,大学生已熟练掌握简单的基本操作,但如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无用武之地。而如word、excel等操作性强、使用率高的软件是日常办公必备的技能,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能更快适应无纸化办公要求,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增设这些课程,提升办公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四是完善写作课程。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既要能对宏观形势作简要分析,更要对微观主体作深入剖析和研判,应用型金融专业本科生也需要具备较好的业务分析和材料撰写能力。业务材料的质量对业务工作的成败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夯实一般写作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提高财经类文章、业务分析材料的撰写技能,可增加有针对性的写作课程。

(三)精简学科基础课程

既然是基础课程,那么其目的是为本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和就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一是把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三门有关数理、计量经济的课程减至一门,且内容是以初步应用介绍为主,降低难度;二是把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双语)、国际金融(双语)、国际经济学(双语)等四门课程融合精简至一门或二门,重点介绍金融相关基本理论和应用,包括金融、国际金融等内容,但不宜分得太细。三是明确具体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六门课程为基础主干课程,以风险管理、财政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为辅助课程,课程总数在十门左右。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宏观理论,更要从微观着手,联系实际。对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虽然有助于学生把握国内国际的金融形势,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理论的支撑,则对金融业的运作机制很难理解透彻[5]。

(四)提高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果说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介绍专业基本情况、储备基本知识,那么专业课程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所以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根据当前金融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情况和岗位技能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一是增设市场营销类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主要是一线服务和业务营销等岗位,是要直接面对客户,在服务好客户的同时做好营销是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所以,与人有效沟通和高效益营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两项基本技能。二是增设会计类课程。尽管在基础课程中设有会计学,但只是基础知识,不足以满足岗位需要,特别是财务报表分析等会计技能,在银行信贷、证券等业务中尤为重要,会计技能要达到中级会计师水平才能适应相关岗位要求。三是设置理财课程。零售业务是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的主营业务,而理财业务是零售业务中最为重要的业务,能有效撬动机构整个零售业务的发展。因此,理财是一项很实用的技能,重点是个人理财。四是证券投资、保险实务、投资银行实务等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需要应用的技能或知识,这些课程要设置完善。而国际投资学、金融经济学、数理金融、公司金融等应用很少的课程,可以撤销或替换。

(五)优化实践课程,提升实习效果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6]。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加重视校外实践,适当减少校内实践课程和时间,增加校外实践时间。校外实践课程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即社会调查、分析能力,众多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对前期调查、分析有严格的要求,如银行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等。其次合理设置实习时间,实习分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不同的层次,认知实习需要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环境去参观,了解今后可能将要工作的环境,增加对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初级认识,一个机构一般1-2天;实践实习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放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一般2-3周,要设置具体的实习课程或者项目;毕业实习可以认作是毕业前的岗前实习或者岗前培训,在签订就业三方协议后,在即将从事的岗位开展具体工作,一般7-10周。而校内实践设置的公益劳动、SAS编程与数据分析、金融工具模拟设计、冷热加工等课程可以撤销或者减少课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应以市场需要和就业需求为依据,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合理设置课程为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重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又要提高通识知识的实用性;既要能夯实学生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及学科基础,又要能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有能够使学生毕业后较快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考虑,真正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增有减,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猜你喜欢
学分专业课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学分美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