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远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154002
输尿管结石属于泌尿系统多发疾病的一种,患者多以中年男性为主,发病后可见程度不同的尿痛、血尿、肾绞痛现象,对患者正常生活有极大影响;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引发感染、梗阻等不良后果,致使治疗难度增大。受生活习惯改变、生活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病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增高趋势,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与安全[1]。手术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既往,临床上多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但效果尚不理想,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故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随着输尿管镜技术的发展,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逐渐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本文就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在该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就诊的14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分析。纳入标准:(1)符合输尿管结石诊断标准,并经X线片检查确诊;(2)伴有排尿困难、尿痛等症状;(3)外尿道口均无憩室、狭窄等症状;(4)知晓研究内容及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者;(2)意识障碍者;(3)不愿参与研究者;(4)不符合诊断标准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70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51.0±4.0)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2.9±0.5)年;结石直径3.2~10.4mm,平均直径(6.9±0.9)mm;观察组70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50.3±4.5)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7±0.7)年;结石直径3.4~9.9mm,平均直径(6.7±1.1)mm;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以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取患者截石位,予以患者持续硬膜外麻醉处理,选用型号为OLYM-PUS-P5的输尿管软镜;利用水压扩张输尿管开口,侧旋输尿管镜,置入患侧输尿管,然后减少灌注液量,避免水压抬高而导致结石上移。待输尿管镜至结石下方后,对结石部位、大小、数量进行观察、确定;若周围存在炎性息肉,并遮挡手术视野,则需利用输尿管抓钳进行清除;然后经输尿管镜通道置入碎石探杆,行气压弹道碎石处理,控制压力为1.8~2.0kPa,通过压力脉冲式击发形式碎石,促使结石碎成直径为2~3mm的碎块,促使碎块自行排出;对于碎块较大者,可利用取石钳取出;术后留置双J管及双腔导尿管,并行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以常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治疗时对于结石位于输尿管上半段者,取仰卧位;对于结石位于输尿管中半段时,取患者俯卧位;对于结石位于输尿管下半段者,取俯卧位与仰卧位结合方式进行治疗;以X线行定位跟踪处理,明确输尿管结石定位后,以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型号:Dornier 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对结石部位行脉冲冲击,冲击次数设置为2 000~4 000次,促使结石击碎、排出。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2)对两组一次碎石成功率、结石清除率进行对比;(3)统计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结石清除率及碎石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碎石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结石清除率及碎石成功率比较[n(%)]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其中发热1例(1.4%)、切口感染2例(2.9%)、肾周积液2例(2.9%);对照组发生率为20.0%,其中发热4例(5.7%)、切口感染5例(7.1%)、肾周积液5例(7.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3,P=0.026)。
输尿管结石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属于上尿路结石的一种,患者多以中年男性为主。泌尿系结石的发病部位以输尿管下段为主,占70%左右;其次为输尿管,占20%左右;此外,膀胱、肾等部位也可见结石现象发生[2]。结石在排出时极易在尿道生理膨大或狭窄部位停留、嵌顿,如阴茎部、前列腺尿道、外尿道口、舟状窝等。患者多可见尿痛、尿急、血尿、肾绞痛等症状,对患者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极大,严重者甚至可引发感染、梗阻等不良后果,对患者肾功能造成影响[3]。近年来,人们的饮食习惯有了极大改变,且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身体状况造成了极大影响,受此多种因素的影响,输尿管结石的发生率也呈明显增长趋势,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及早开展治疗与干预非常必要。
由于输尿管结石的病因较多,尿路梗阻、尿路感染、代谢异常等均可能会导致该病发生,因此,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多存在明显差异,故而,明确患者病因,并针对性地开展治疗,以去除病因,预防结石复发,进一步的改善患者病情尤为重要。然而,对于无法明确病因的患者,临床上则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使得手术逐渐成为临床上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常用手段,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虽能够促进结石排出,改善患者病情,但其同时也具有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患者痛苦大等不足之处。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应用于该病患者的治疗中[4]。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排石治疗而言,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具有独特优势,其主要是通过利用液电式高位放电方式产生巨大能量,然后在车轮球金属及反射体聚焦作用下,经B超在结石上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在多次、连续放电冲击作用下,粉碎结石,然后促进粉碎后的结石排出体外。相对于既往所采用的开放式手术而言,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具有无创、无痛等特点,可减少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故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常用手段[5]。但该治疗方式同样也具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如碎石不彻底、排石不尽等,对于体积较大的结石及嵌顿性结石、肉芽组织包裹的结石尚难以取得理想的碎石及排石效果,且术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输尿管镜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在输尿管结石患者中开展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碎石成功率、结石排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相对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而言,该术式在输尿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有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分析其原因,该术式主要是利用压缩气促使子弹体高速运动,并撞击探针,从而在探针冲击作用下促使结石粉碎;同时治疗期间能量转过时不会产生热能,且碎石杆能够直接与结石表面接触,从而可有效减小对输尿管黏膜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碎石效果理想、无热损伤、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故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在输尿管结石患者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疗效果,且具有碎石效果理想、安全性高、损伤小等多种优点,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