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2020-08-06 06:06孙铁霖张振兴苗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池蛛网膜痉挛

孙铁霖,张振兴,苗野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辽宁 锦州 121000)

颅内动脉瘤是风险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5%,发生的高峰年龄是55~60岁,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致患者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83.99%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等原因所致,患者30 d内病死率约为45%,存活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后遗症。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 w内破裂比例为1.7%~25.4%,高达50%的患者会立即死亡,故应早期手术降低再出血[1-2]。动脉瘤夹闭术可在显微镜下直视瘤体,夹闭效果更确切可靠,术中可对积血进行冲洗,减轻迟发的脑血管痉挛风险,但术后仍有约50%的患者会出现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无法恢复到SAH前的生活质量,有7%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功能缺失,预后极差,故必须积极预防[3-4]。为防治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的脑血管痉挛,临床常采用间断腰椎穿刺和持续腰大池引流两种办法。本研究旨在评价两种方式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收入神经外科二病区的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严格执行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有79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术后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分为反复腰穿引流组(对照组组)34例和腰大池持续引流组(观察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24~82岁,平均年龄(54.27±11.77)岁;对照组年龄男16例,女29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7.48±10.5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入院时 Hunt-Hess分级、改良 Fish分级、不同程度NHISS评分比较以及患者发病到穿刺引流时间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常规的止血、降压、抗脑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缓解脑血管痉挛,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经 CTA或 DSA明确动脉瘤诊断后,于入院1~3 d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全麻成功后,设计翼点入路切口,打开视神经池及视交叉池,缓慢释放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血性脑脊液,锐性分离动脉周围蛛网膜,暴露动脉瘤颈,以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瘤颈部,术后给予增加血容量、提高脑灌注压、提高血液稀释度(3 H)等对症治疗,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给予不同的引流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腰椎穿刺,每日1次行腰椎穿刺术,根据患者病情,每次引出脑脊液30~50 mL,连续治疗7~9 d,若连续3次脑脊液常规化验回报无明显异常且颅内压控制在120~160 mmH2O,或头CT显示积血完全清除,则可提前拔管。观察组给予腰大池引流术,麻醉成功后选取 L3~L4或 L4~L5间隙为穿刺点垂直进针,有突破感后停止进针,拔出针芯将带导丝的引流管置于蛛网膜下腔,距皮肤8~10 cm,抽出导丝,见脑脊液引出后连接引流袋,缝合穿刺口,调整引流袋高度,根据患者病情,将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 d,给予每日换药处置,若考虑腰大池引发颅内感染则拔出引流管,更换穿刺点重新置管,放置7~9 d,若连续3次脑脊液常规化验回报无明显异常且颅内压控制在120~160 mmH2O,或头CT显示积血完全清除,则可提前拔管。

1.3 观察指标

(1)脑脊液NO、ET-1水平检测:采取患者入院后3、7、14 d脑脊液标本,测定NO、ET-1浓度;(2)脑脊液红细胞计数:采取患者入院后3、7、14 d脑脊液标本,测定脑脊液红细胞数目;(3)大脑中动脉流速检测:采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3、7、14 d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4)观察患者入院及治疗14 d时的临床表现,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入院一般资料

腰椎穿刺组患者共计45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29人,50岁以下有17人,50~69岁有21人,70岁及以上有7人;入院时的NHISS评分4分及以下7人,5~14分29人,15分及以上9人;入院时Hunt-Hess分级2级患者21人,3级患者19人,4级患者5人;入院时改良 Fisher分级2级26人,3级16人,4级患者3人。腰大池引流组患者共计34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20人;50岁以下有12人,50~69岁有19人,70岁及以上有3人;入院时Hunt-Hess分级2级患者14人,3级患者17人,4级患者3人;入院时改良 Fisher分级2级23人,3级10人,4级患者1人;NHISS评分4分及以下3人,5~14分26人,15分及以上5人。两组患者的入院一般状况:年龄、性别、NHISS评分、改良Fisher分级及Hunt-Hess分级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5),见表1。

表1 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对比

2.2 脑脊液红细胞数、NO、ET-1水平、VMCA

观察组采集的脑脊液中脑脊液红细胞数、NO、ET-1水平、VMCA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脑脊液红细胞数、NO水平、ET-1水平、VMCA比较

2.3 两组患者入院时与14 d时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来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入院时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无明显差异,见表1;在第14 d观察组患者的得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入院14 d时NHISS评分对比

3 讨 论

临床CVS几乎不早于SAH后前3 d,常发生在3~14 d,峰值在SAH后4~12 d[5]。为降低血管痉挛风险,术前 Hunt- Hess分级较低的患者一般建议早期进行动脉瘤夹闭术,对于术前 Hunt- Hess分级Ⅲ~Ⅴ的患者,早期或晚期手术后发生 CVS的风险无明显差异。故为降低术后血管痉挛风险,若动脉瘤诊断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都应尽早手术治疗[6]。血管痉挛是由血管内的平滑肌收缩所致,由舒张因子表达减少、收缩因子表达增强或二者共同作用引起。内源性收缩和舒张因子之间的平衡对调节血管张力十分重要,许多研究表明内皮素在动脉瘤性SAH后发生血管痉挛和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的关键因素。其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未明确,亦无治愈方法。SAH后,受损的血管内皮中的 ET-1直接泄露,因缺氧、缺血刺激的血管内皮,更多的ET-1得到释放 ,激活受体并诱导血管收缩,导致灌注压降低和血管阻力增加。NO对维持脑血管张力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SAH后血管内皮 eNOS及 cGMP表达水平降低,并受 ET-1浓度影响,其产物 NO减少,由 NO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减弱[7]。同时,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红细胞破裂分解释放氧合血红蛋白等其他物质,刺激血管同时也会抑制NO的合成,进一步加重痉挛[8]。腰大池引流可引出血性脑脊液,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改善脑脊液循环,加速至痉挛因子的排放,减轻对舒张因子的抑制,并可以调节脑缺血状态,降低颅内高压,从而降低脑梗死、脑水肿、脑积水的发生[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脑脊液中红细胞数目、ET-1、NO浓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腰大池引流组可更有效改善脑血管痉挛相关指标;经多普勒超声测得 VMC水平,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与化验所得结论相符合;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对照组轻,符合上述结果。

综上所述,对于此类患者实施腰大池引流可更理想的排出脑脊液中红细胞,减少脑脊液ET-1含量,减轻对 NO生成的抑制,改善脑血管痉挛的风险,患者临床缺血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一定程度的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大池蛛网膜痉挛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神经外科腰大池引流患者症状发生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皮下隧道式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分析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