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见著① 独立求实
——重温俞玉姿先生论著有感

2020-08-06 04:51■郝
人民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陈洪文选史料

■郝 帅

2011年6月27日,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渔光曲》时留影

俞玉姿,笔名俞玉滋,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作为我国较早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其学术工作主要涉及史料建设和一些音乐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有:《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合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文选》(合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散见于各大期刊的数十篇学术论文等等。这些成果不仅学术价值高,亦具学科建设意义,是音乐学界的宝贵财富。

一、宏观学术思考下的史料工作

(一)细致审慎的史料编纂

俞玉姿先生深知史料对学术的重要性,始终将史料工作置于学术实践的重要位置。从事史料工作,资料从收集到确定的过程,时间跨度之大,常人往往难以想象。《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以下简称《文选》)是由俞玉姿主编、张援副主编的资料集。该书从两位学者共同收集资料到付梓发行,前后历经七年。事实上,在她们合作之前,俞先生“在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教学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音乐史料”②,使其“有了初步的基础”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当属王国维《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的收集过程。这则史料俞先生早在1974年就已着手,二十年后,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出发点,与另一版本进行比对之后方将该文选定。④

史料编纂并非是资料的简单汇集与罗列,审慎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是学术价值的保证。《文选》未采用的资料数量惊人:全部加起来约八百余则,共计三百余万字。⑤过程中,更是曾七易其稿⑥,困难和繁杂程度可见一斑。资料的选择标准是学术价值的保证,隐含其中的则是先生对资料现状的宏观把握,以及基于全局的学术判断。俞先生为收集王国维《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颇费精力,这与其所承载的史料价值有关。作为我国近代重要学者,王国维的音乐教育观理应得到重视,这是我们了解近现代音乐教育乃至近代音乐史的重要内容。如今,这则史料的重要性已为其他学者认同并收入相关资料集。⑦同时,珍稀性也是先生筛选史料的标准,如“选择五篇比较难于见到的史料”⑧。

《文选》于2011年再版,修订本增加了12篇音乐教育历史文献,内容更加充实。这是先生做学问精益求精的又一例证。

部分学术成果

(二)以史料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俞先生认为史料工作是为学科建设“作点基础性的实际工作”⑨。这句话朴实无华,却体现出先生有关史料及学科发展的深刻思考。先生认为史料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科建设,强调以史料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不仅是俞先生自身学术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她衡量学术工作的标准。俞先生高度赞扬李元庆,称其“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建设作了奠基性工作”⑩,就是因为先生认同其工作理念——要求每一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都编辑出相应的“参考资料集”⑪。

蓝玉崧先生曾以“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为俞先生题词。该题词语出韩愈诗作《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将俞先生比作以衔石填海为毕生志向的精卫。宏伟的学术大厦以细微的史料工作为砖瓦。俞先生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乃至中国音乐学学科发展为着眼点,矢志不渝地致力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史料收集和史料建设。她保存的那些音乐历史中的文字痕迹,一个个看似细小,但每多一块便会使学术大厦的地基更坚实一分。故此,题词是对俞先生专精务实且目光长远的治学特征的精准概括。

二、追求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如果说史才、史学、史识是从事史料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素养,那么史德、史责、史胆则是史学家应当具备的个人修养。在学术研究中,上述二者相结合,才可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俞先生对萧友梅的研究便是一例。先生对以 “全盘西化”评价萧氏的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萧友梅“主张借鉴西方音乐,但其目的则是为了吸收营养,而并非是‘以西代中’”⑫。对萧氏有关古钢琴和管风琴的观点,她也持同样的态度,有取有舍,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⑬此外,俞先生在文中亦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年)管风琴的条目释文未能准确呈现管风琴传入我国的历史。管风琴在元、明、清三朝曾四次传入我国,且此说为众多学者认同,但条目释文“对于在此(笔者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史实只字未提”⑭。先生独立思考的学术品质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跃然纸上。

学界对王光祈的研究和评价曾经历曲折。直至80年代,尚有“在宏观上对王光祈的贡献估价不足”⑮、评价不准确的观点。先生认为,王氏所谓“礼乐”,并非传统意义上有封建等级观念的固有形式,而是“借用古代传统思想资料”⑯阐发新说,其“实践是在‘五四’精神,即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号召下进行的,和复古主义倾向恰好是对立的”⑰。先生认为王光祈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高度肯定其学术贡献。⑱同时,她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指出,他过分夸大音乐对人心的作用、对中国民族音乐缺乏实际的体验和深入的研究、某些观点失之片面等等。

1952冬,与陈洪老师(后排中)及音乐系部分同学,前排左二为俞玉姿

1961年夏,与冯文慈在北艺楼前

蓝玉崧先生题词:“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因历史原因,学界曾对一些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工作者评价有失公允。俞先生以非凡的学术胆识,率先就那些曾被“贬低”⑲的人物展开学术工作,有关陈洪的研究便是其中之一。陈洪著述甚多,但此前能见到的却极少。收集整理他的学术成果,与全面认识、客观评价陈洪直接相关。作为陈洪的第一本文集,俞先生与李岩合编的《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文选》无疑有积极意义。先生肯定陈洪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称其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并以此作为文集的书名,这足以体现她对陈洪历史贡献的肯定。目前,该书在学界对重新认识陈洪已产生影响。⑳

本文认为,这类研究的学术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更全面客观地呈现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功过得失;二是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有学者认为,以某些音乐家重新评定为主导的研究,强化了学科的科学性。2㉑俞先生的相关研究显然可纳入此范畴。先生在强烈史学责任感的指引下,追求客观独立的学术理念,受到盛赞——有学者认为,先生的某些研究堪称“为冤屈者立传”㉒。

1982年2月,于昆明参加聂耳音乐周期间在石林留影 田丰/摄

1984年6月22日,于成都参加“著名音乐家王光祈研究学术讨论会”,在王光祈碑亭前留影。左起:刘玲、俞玉姿、冯文慈、赵宋光、张荣明、修海林

综上,俞先生的学术工作,有如下特征:由大局着眼,从细处着手;以严谨细致为学术态度;有秉笔直书的学术胆识。先生在史料建设、对某些音乐家展开进一步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学术贡献,应被载入史册。

2020年是俞玉姿先生离开我们的第四个年头,每每想起曾经与俞先生相处的时光,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谆谆教诲犹在耳畔。

笔者曾有幸协助俞先生做过一些简单的资料整理工作。期间,因自己粗心大意写过错别字,先生便教导我从事文字工作应细致认真,不能马虎。对错别字、表达不准确之处,先生总是字斟句酌、不厌其烦地一一标明。先生对工作的要求标准很高,但自始至终态度和蔼慈祥。

在研究资料的问题上,俞先生更是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博大胸襟和无私的学术品德。冯先生和俞先生没有将资料视作私产,而是尽可能地为后学提供便利。就此,我是有亲身经历的:因论文写作的缘故,笔者曾数次向先生借阅资料,先生不顾年事已高,总是在众多资料中寻找我所需要的,从无半点不耐烦。二老不仅生前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帮助,还希望毕生的藏书能在身后继续发挥作用:待他们百年之后,将其无偿捐给图书馆或研究机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经过多方考察了解,俞先生之子冯丹选择将文献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忠实地完成了二老的遗愿。2018年4月27日,在俞先生去世两年后,作为清华大学建校107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㉓,冯、俞两位先生的音乐文献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隆重举行。二老生前的藏书和资料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㉔。如两位先生所愿,这些凝聚了他们一生学术心血的宝贵资料,在今后将继续为研究、教学所用。

先生知道我只身一人在京求学,除了学业上的教导和帮助,对我生活方面的关照更是如同家人长辈般细致、温暖。自有幸认识先生后,我每年都能享受到先生家乡新茶的芬芳;放假的时候,先生也会把我叫到家中改善伙食;若是到了中秋节,我手中总也少不了先生送的月饼……想到这些,我心中不禁无限感慨,先生严慈相济的师者风范使晚辈获益良多,我对先生的思念也更加深一分!

行文至此,笔者愿以四年前的一件事,为文章划上句号。“再见巴洛克”是中国交响乐团2016-2017音乐季重要的室内乐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冯丹2㉕将与特邀嘉宾亚瑟·哈斯(Arthur Haas)2㉖和玛莎·麦克高希(Martha McGaughey)2㉗合作演出,并承担两首双羽管键琴协奏曲的演奏任务。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重要的事情总是会碰到一起。2016年10月20日是音乐会开始排练的日子,俞先生在前一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母亲病故,冯丹需要紧急处理的事务繁多,但是音乐会早在2015年就录入中国交响乐团音乐季,并定于2016年10月24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无法更改或延期。

我国从事羽管键琴演奏的艺术家寥寥无几,双羽管键琴协奏曲在我国演出的机会更加稀少,再加上这两首协奏曲在我国是首演,冯丹肩上的责任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㉘最终,音乐会如期举行并得到业内的一致好评。㉙

亚瑟·哈斯抵京后,得知俞先生去世的噩耗格外震惊。他主动向冯丹表达愿与夫人玛莎参加俞先生告别仪式的愿望。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也考虑到亚瑟·哈斯夫妇舟车劳顿等因素,冯丹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亚瑟·哈斯夫妇虽然没有出席葬礼,却希望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他们对逝者的追思和对逝者家属的安慰。在征得中国交响乐团的同意之后,他在音乐会安可曲《马太受难曲》3㉚选段开始之前,特意告知现场观众:要将这支乐曲作为一个特殊的礼物送给冯丹的母亲,希望她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1992年12月初,广州海丰县马思聪会议期间,与杨儒怀教授合影

2000年中秋节,与学生李岩探望老志诚先生

《马太受难曲》描述的是耶稣受难、复活的过程。这支献给俞先生的乐曲恰似对先生的描摹:先生虽已殒没,其精神却复归学界……

时值俞玉姿先生诞辰九十一周年、逝世四周年,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

2008年6月,参加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陈洪百年诞辰大会,在恩师陈洪教授雕像旁

2006年10月21日,冯文慈八十华诞暨音乐学学术研讨会后在京民大厦合影。右起:杨静茂、修海林、姚思源、冯丹、金铁霖、冯文慈、赵为民、俞玉姿、张雪、倪塞力、韩立萍、林大雄

①语出李岩在2016年中国音乐史学会(南京)的发言《知微见著——俞玉姿先生的学术精髓》。

② ③ ⑤俞玉姿主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后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48页。

④陈燕婷《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中国音乐学》2004年3期,第138页。

⑦张静蔚编《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第54页。

⑧俞玉滋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油印本 1987年。

⑨ 俞玉姿、李岩主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文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7页。

⑩⑪ 俞玉姿《李元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贡献——在〈李元庆纪念文集〉首发式上的发言》,《人民音乐》2011年第9期,第59页。

⑫⑭ 俞玉滋《〈键盘乐器输入中国考〉述评》,《中国音乐》1993年第3期,第23页。

⑬ 俞玉姿不同意萧友梅认为七十二弦琵琶是古钢琴的观点。在萧友梅有关管风琴研究的基础上,她则更进一步,认为萧氏文中“土耳其”不是现代国家土耳其,而是11至13世纪统治花拉子模古国的突厥族。

⑯ 俞玉滋、修海林《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音乐研究》1984年第3期,第18页。

⑰ 同⑮,第4页。

⑱ 同⑮,第1页。从作为前言的《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王光祈》一文的标题,即可看出两位学者对王光祈的评价与定位。

⑲ 同⑨ ,第397页。

⑳ 刘向阳、李沙认为《陈洪文选》为反思长期以来认为陈洪是“艺术脱离政治的鼓吹者”“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称“颠倒的历史,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再重新颠倒过来。”参见《好雨知时节——〈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文选〉读后》,《人民音乐》2009年第4期,第88页。

㉑ 杨燕迪主编《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规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3页。

㉒㉔ 语出李岩在2018年4月27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举行的“冯文慈、俞玉姿夫妇音乐文献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㉓ 参见清华大学新闻网,网址: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85/41025.htm

㉕ 冯丹,钢琴演奏家,一级演员,任职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客座教授。2011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学习羽管键琴及巴洛克室内乐演奏,师从羽管键琴演奏家Arthur Haas和巴洛克室内乐系系主任Nancy Wilson。

㉖ 亚瑟·哈斯,美国羽管键琴演奏家。曾在朱莉亚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羽管键琴演奏,获1975年巴黎国际羽管键琴比赛最高奖。先后任教于曼尼斯音乐学院、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石溪大学、耶鲁音乐学院,教授羽管键琴演奏和早期音乐课程。

㉗ 美国巴洛克大提琴演奏家,巴黎五世纪室内乐团成员,师从Jordi Savall和Wieland Kuijken.,先后任教于安古兰国立音乐学院(法)、斯坦福大学、曼尼斯音乐学院。

㉘ 这两首双羽管键琴协奏曲的羽管键琴演奏者为亚瑟·哈斯和冯丹,乐队协奏由中国交响乐团室内乐团担任。

㉙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今乐坛》节目在2016年10月27日报道此事。《中国文化报》也刊文《国交上演〈再见巴洛克〉室内乐音乐会》进行报道,参见2016年11月4日第2版,其文随后为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详见网址:http://www.cssn.cn/wh/wh_ycys/201611/t20161104_3263761.shtml。

㉚ 本场音乐会安可曲《马太受难曲》的演出,由亚瑟·哈斯担任指挥,冯丹演奏羽管键琴,玛莎演奏巴洛克大提琴,中提琴演奏由中国交响乐团中提琴演奏家李晶担任,中国交响乐团室内乐团协奏。

猜你喜欢
陈洪文选史料
陈洪设计作品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al and dynamic basis of kinesin dissociation from microtubule by atomistic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画与理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画与理
史料二则
画与理
画与理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