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近年来,我省军民融合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1.1%,在陕军工单位累计承担各类军品及民品科研项目共计1.95万余项,累计申请专利1.8万余项,获得授权专利9300余项,转化开发2000余种民用产品。据统计,中央在陕军工企事业单位共计116家,各类军民融合企业1000余家,全省军工单位与高校及地方企业建立了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此外,我省初步建成了航空、航天、兵器三大产业基地和航空智慧新城、通用航空、航空装备制造、航空维修服务、船舶科技、军工电子、军民用新材料七大军民融合专业园区,园区共聚集吸纳规模以上企业600余户,实现产值规模2000亿元。
“军”“民”互动频繁
目前,我省“军转民”企业已达300余家,其中产值过亿的80余家,技术转化成果2000余项,军工民品从最初的一般消费品和低层次工业品向军工技术同源产品或工艺相近的高端产品转变,形成了航空航天、军工电子、装备制造等军工特色主导产业,其中人工影响天气系统、高端节能成套设备、智能印刷包装机械等产品已占领国内主要市场。
与此同时,我省“民参军”企业发展迅猛,先后承担了大型飞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卫星导航、高分系统等重大专项的总体和关键分系统的配套研制任务,一些单位已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取得保密资质的民口配套企业589家,其中民营企业452家,在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企业12家,产品服务于各军兵种,配套层级从零部件、元器件和材料向系统和整机提升,如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一批进入军品整机系统科研生产领域、实现军品整机系统装备批量出口外销,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第一家民营军工企业;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依托4万吨大型模锻液压机这一国家重大基础装备,成为我国军民用航空、航天、航海超大锻件的主要供应商。
在推动军工单位进入民用领域、民口企业参与军品开发的同时,我省在军民共用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航天六院利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设计制造试验技术,既为飞机、坦克提供特种加油泵等军品配套服务,又研制开发了服务于城市消防等民用行业的车载消防泵;西安空天能源动力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退役军用航空发动机直接报废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利用退役航空发动机改型为地面燃气轮机的成本优势,在国内率先开展退役航改燃的设计与研发,该技术不仅可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冷、热、电联供动力设备,而且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调峰发电等多个领域。
融合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国防军工科技与民用技术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内部动能匮乏、多重壁垒并存、创新资源分散、技术标准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军转民”主动融合意愿不强。由于军品采购通常具有较为充裕的经费保障,而民品业务的经营绩效易受宏观环境影响、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要企业主动找项目和筹集经费。因此,习惯了体制内行业保护主义的军工企业一旦转民口,不仅将被迫“断奶”,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各类风险,惰性思维的存在和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得相当数量的军工企业“军转民”动力严重不足。
“民参军”金融财税支持不力。军品研制投资成本高、资金回收期长、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很少能够利用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几乎无法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较之于可以通过型号研制项目获得政府投资和科研经费补偿的国有军工企业,民营军工企业获得的财政资金支持极为有限,其军品研制主要遵循“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主开发,产品研制、军方采购”的流程,通过竞争性采购所得利润弥补前期高额的研发投入,倘若这些民营企业未得到军方采购或技术研发失败,则可能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军工科技中介作用发挥不足。长期以来,我省军工科技资源被习惯性地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军用与民用、国有与民营等多个系统,相关单位与企业交流合作时存在一定障碍,虽然这些系统日益开放,但固有的藩篱并未完全打破,这种资源分散、系统分割的状况,亟需军工科技中介发挥组织连接的作用。一方面,我省军工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强,许多科技中介分离于政府机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较弱,而社会中介力量单薄、市场空间有限、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不高,造成我省军民融合市场发育较为迟缓。另一方面,我省对提供咨询、审计、法律、评估、招标等军工涉密业务的科技中介组织支持不足,导致军工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偏少,而这些为数不多的中介机构又分属不同部门与军工企业集团,关系复杂、协调难度较大,连接纽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民融合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深度融合发展需协同推进
为切实解决我省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需从制度层面、市场层面、技术层面和资本层面协同推进。
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制度效应。一是强化联合管理协作机制。建立跨军地、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承制单位资格进行联合审查,省国防科工办、保密局和工商联等部门相互配合,对有意向参与军品研制的单位定期提供保密认定、许可审查、军品免税、专项资金申报等方面的政策辅导及法律支持。二是优化基础设施功能建设。根据“经济与战备兼容、平时与战时衔接、军需与民用一体”的原则,妥善平衡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之间的关系,统筹规划交通、能源、信息、氣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落实重大工程贯彻国防需求,同时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一些新建民用设施在规划设计时,按需嵌入战备功能、预留军事接口,部分已建或在建的军用设施在功能开发上尽量融入民用效能。三是完善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地方经济与国防经济建设,优化军工产业布局,科学匹配军工生产需求与优势民用科技资源,依托军民融合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无人机研发中心、飞行试验测试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民机试飞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西安兵器基地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工作,全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内改外放兼顾,强化市场效应。一是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不断拓宽市场范围。深化我省与中央各大军工集团战略合作,大力推进新舟60、新舟600飞机实现系列化和新舟700飞机的研制,重点支持空天技术、装备制造、量子信息、移动互联等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运作,加速军民融合产业与金融业、物流业和通信业等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强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打破多重壁垒,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开设军民融合政策咨询窗口,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涉军中介机构保密审查备案的工作效率,简化企业申请军工生产的审批流程,打破军用与民用之间的标准壁垒、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提高军工产品的民口配套率和民用产品的军用化程度,有序实施国防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参与国家军工科研院所改制重组或成立科研生产联合体。三是把握战略契机,深挖“一带一路”外部市场潜力。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鼓励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领域的军民融合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对接国际防务装备需求,支持我省军工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科技创新基地和工程研发中心,或并购国外技术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引导外资投向我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鼓励境外科研企业在陕设立分支机构。
打造竞争内核,驱动技术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军工科技中介的纽带连接作用。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创新链建立技术转化中介、科技资源配置中介、行业协会和市场监督中介等多层次的中介组织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科技中介机构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广泛容纳创新主体的协作网络。二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的专业性与整合性。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军工信息网络平台和军民融合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水平与一体化整合能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孵化器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做大做强中国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三是大力推进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双向融合。加快成立军民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深入开展军民融合标准化及通用化研究论证工作,聚焦国标、军标和行标兼容的标准体系,探索国防专利横向流通转化、国防专利解密與普通专利跟进保护相互衔接、普通专利参与军品研发生产的运行机制,完善军民通用技术和设施装备的互融嫁接,提升军口与民口之间的双向贡献率。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