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四个“接力棒”

2020-08-04 16:27景楠
当代陕西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民生

景楠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穿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全过程,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动态过程。

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历经四次飞跃,人民福祉得到极大提升,小康建设40多年来的民生发展是一場马不停蹄的接力赛。

解决整体贫困 改善基本生活

1977年,我国GDP总值为172347亿美元,人均GDP仅为181.47美元,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仍然吃不饱、穿不暖。当时我国城镇绝对贫困发生率高于10%,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更是高于30%,相对贫困则更加普遍。

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果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现代化。”“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邓小平同志拉开了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改善民生的伟大历史序幕,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阶段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开始逐步提高。

由此可见,着力解决整体性贫困、改善人民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民生接力的第一棒,开启了关注民生建设新阶段。其成功的核心经验就是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民生的改善安装了助力器。

实现基本温饱 迈向总体小康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力建设小康社会,注重扶贫开发,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并获得世界银行的高度肯定。截至2000年,中国人均GDP已达941.15美元,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最初确定的人均GDP800美元的总体小康目标。这标志着这一时期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百姓生活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此时的小康总的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由此可见,实现基本温饱、迈上总体小康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民生接力的第二棒,民生发展迈过历史性的里程碑,其成功的核心经验就是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改善公共服务 开启全面小康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从国内来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民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因此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置于新的高度,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尤其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至此,社会建设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后正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时期,“民生”作为核心概念之一,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被放在非常关键的位置。胡锦涛同志把民生改善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2037.84亿美元,人口134735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46.63美元。这一阶段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明显,步入全面改善民生新阶段。

由此可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民生接力的第三棒,民生改善开始超越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延伸。其成功的核心经验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补齐民生短板 决胜全面小康

经过21世纪以来连续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进步,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期”进入“建成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置于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升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民生和社会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得到空前重视。

2015年,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并提出“民生七有”回应新时代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民生五有”的基础上,新增“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两项内容,将“幼”“弱”两个群体纳入其中,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了民生短板。

另一方面,报告首次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纳入民生和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中,脱贫攻坚在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确保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表明新时代民生工作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民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由此可见,增强“民生三感”、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民生接力的第四棒,民生发展迈入全面升级新台阶。其成功的核心经验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人民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