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教育推进的文化路径

2020-08-04 10:22周芸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教育

摘要:随着“亚文化”现象的盛行和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对当前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政治认同教育在模式、载体、场域等方面临了诸多的现实困境。政治认同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从提升文化观、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三个维度,以红色文化为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仪式文化为主线,不断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筑牢信仰之基,强化使命担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政治认同教育。

关键词:政治认同;教育;文化路径

作者简介:周芸,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载中国政府网官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最后登录日期2018年9月10日。学生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微信”“短视频”等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二次元文化”“弹幕文化”“AG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等“亚文化”现象的盛行,网络文化和文化多元化思潮影响着新时代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精神需求、价值观念和社交关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变。政治认同教育该如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认同”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感情和心理上的趋同。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核心要素,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和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提出。《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义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中國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由此,政治认同理解为基于心理上的政治归属感而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自觉政治行为,具体可以包括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策认同等。

文化认同既包括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人类共同创造并且享有的文化现象的认同,还包括对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的共识。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我们的时代》,《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第178-179页。而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政党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对文化本身具有持续和坚定的信心。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头,文化自信根植于深厚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之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授权发布)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最后登录日期2016年5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最后登录日期2018年5月3日。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源泉,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内在要求。因此,政治认同教育和树立文化自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和生成逻辑。

1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异质同构性

从本质上讲,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政治认同属于政治范畴,而文化自信属于精神范畴。虽然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领域,但是两者在政治实践中具有同构性,发展态势和目标是一致的。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公民的政治认同感,而文化自信的弱化可能会引发政治认同的式微。众所周知,新加坡公民由四大族群组成,历史、文化、宗教都有很大差异,但新加坡政府始终给公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坚持“精神上固守东方,技术上依赖西方”,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国民政治认同的一致性,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文化自信和较强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有不少朝代更迭都是因为人民大众对当时所处时代文化自信的缺失而逐渐丧失对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因此,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虽属异质,但从结果导向上看,仍具有同构性和一致性。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公民的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意识,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不断巩固政治认同的根基。

2文化自信是政治认同的内生动力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提升文化认同感有助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促进政治认同朝着正向的态势发展。古语云,“与信人者,必先自信”。政治认同的效度取决于文化自信的程度。美国通过电视节目、电影大片、畅销书籍等方式渗透和宣传“美国第一”的价值观和思想。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博物馆、纪念馆都免费开放,甚至白宫也定时向公众开放,到处都渗透和阐释着美国的政治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政治意识。美国通过文化自信的灌输,使得民众的公民政治认同和政治民主意识得以不断强化。同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每一个阶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标识。当面临国家危难同仇敌忾的时候,当奥运领奖台上缓缓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当火箭卫星发射升空的时候,中国人展现出来的强大爱国热情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因此,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公民政治认同的原动力,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激活政治生命力,推动时代向前发展。

3政治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基石

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

包心鉴:《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载《光明日报》2014年4月9日,第13版。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的关系,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我国来说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考验。中国在防控疫情战役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展现出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这场阻击战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大家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捐款捐物,筑起战胜病毒的新长城。因为疫情的有效防控,全民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认同得到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得以彰显。因此,夯实政治认同可以从历史观、国家观、价值观、文化观等不同维度构筑公民共同体意识,提升公民文化自信,促进和谐的政治关系的形成,从而更好地维持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当前政治认同教育困境的文化分析

政治认同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学生的总体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态度积极向上,普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热情。然而,当前信息流动的碎片化和细微化及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和多元化,使得信息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传递的趋势成为主流。传统“下沉式”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因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而式微,主导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面临被消解和解构的困境。

杜仕菊,刘林:《“微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场域定位与话语转型》,《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0期,第79-84页。正是由于当前接受和消化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海量碎片化的真伪信息不断冲击和影响着当前学生的认知和感知,对其文化自信以及政治认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政治认同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1“亚文化”现象和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对政治认同教育的模式产生一定影响

当代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大,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孤独感尤为强烈,促使其更乐意从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陪伴。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全面渗透当代学生的思想。此外,“二次元文化”“人设文化”“拟幼文化”“佛系文化”等“亚文化”现象和“抖音短视频”“手游”“美图”“B 站”等新媒体产品的出现,也使得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越来越泛娱乐化,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中,传统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日益减弱。与此同时,相比于社会媒介和平台对学生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互联网和信息化产品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所产生的效应在不断增强。“拜金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泛娱乐主义”等价值观和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使得原本处于价值观成长期和探索期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发生相应变化,思想观念也呈现个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使得他们对传统单一化、灌输式的政治认同教育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和排斥心理。学生阶段的政治意识尚处于构成和建立时期,大部分学生的政治思想还不够成熟,由于传统政治认同教育模式存在局限性,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文化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得有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逐渐弱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民族自信心的丧失和文化自卑心理的产生,进而呈现出政治意识淡化、政治敏感性和辨识力不够等现实问题。

2经济全球化发展引发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矛盾冲突,对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产生一定影响

当代学生诞生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飞速发展时代,成长于工业 4.0 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烙印。从本质上讲,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热爱国家和民族,憧憬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化的政治认同模式。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真实存在,他们会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利益的触动,不愿舍弃“智能时代”和“快餐文化”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认为精神追求变成可望而不可即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因此,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差距所形成的矛盾日益显现,以及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政治认同教育中理想化和功利性的冲突凸显。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等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仍显得单一、单调,创新动力和活力略显不足,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提升等問题突出,现有的政治参与方式不能与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相适应,因此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也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和改变。由于学业的压力,一些学生没有太多精力和热情主动去参加政治生活,这也是造成其政治参与热情不高、产生应付心态的原因之一。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政治民主化意识将有可能不断被削弱,使得政治参与趋于形式化,对政治民主生活的态度也将逐渐变得淡漠。

3网络文化语境下政治文化的嬗变,对政治认同教育的场域产生一定影响

当代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思想较为开放,自我意识强烈,智能化电子设备成为他们的必备物品。“信息大爆炸”产生的连锁反应,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渠道和方式去了解和寻求信息和知识,但也被动地接受了许多垃圾信息和内容,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和碎片化也成为信息化时代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传播革命,也使得学生的社会认知和道德底线不断刷新,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网络快餐文化”的大众心理也日渐凸显。微信群、QQ 群、微平台、微社区等“微交流”“微沟通”方式的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出现,使得主导意识形态话语场域和话语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对政治认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知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政治文化是维持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政治文化是培育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意识形态是政治信仰的载体,政治信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导意识形态的政治教化功能。

杜仕菊,刘林:《“微时代”主导意识形态的场域定位与话语转型》,《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0期,第79-84页。传统“下沉式”的政治教化方式受到新的话语场域和话语体系的影响,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学生思想意识的快速变化,在教育中的效度和信度极有可能呈现淡化的趋势。同时,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所谓的“民主政治”也无形地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的影响力在大众娱乐化中被削弱。网络文化语境下政治文化的嬗变,主导意识形态政治教化功能的式微,以及当前碎片化阅读方式的盛行,对于当前政治认同教育的场域产生一定影响和制约,也使得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不充分,对政治理论、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入,就有可能造成政治信仰趋于虚化。

三、政治认同教育推进的文化路径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做好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当代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导者和建设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政治认同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引擎,是推动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对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浸润的过程, 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围绕提升文化观、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三个维度,融入日常政治认同教育中,通过外在的语言、文化、情景, 触发内在的情感、感知、认知, 将教育方式生动化、活泼化, 迎合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参与和体验, 产生获得感和认同感,从理论认识上升到自觉行动,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政治认同。

1以红色文化为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政治认同教育的关键。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打破政治认同教育传统灌输式的说教模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和资源优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情景式、浸润式、体验式等各种教育形式可呈现出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党的诞生地、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景式教育的方式,深度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述革命先驱的不朽功绩,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红色题材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唤起红色记忆,通过红色歌曲的传唱、红色经典优秀文学作品诵读、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和美术作品赏析,弘扬正能量,鼓舞精气神,激励学生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开设文化通识课和选修课,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体系,进行学分制、课程化的管理,全方位、系统化地向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历史、现状、发展、交流、形式、影响、评价、地位以及与他国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科学、理性、客观、全面的政治意识。传承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重在提升文化观,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创新“文化+”理念,筑牢理想信仰之基

新时代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创新,要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核,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把理论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以生动、活泼、趣味、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文化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激发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拓展实践平台,重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

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载光明网:http://news.gmw.cn/2017-11/29/content_26942145.htm,最后登录日期2017年11月29日。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理论认识上升为实践行动的过程。增强文化自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政治认同的实践要求。要用固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姿态,以“文化+”为核心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坚持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自觉的本领和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科学、理性的文化认知基础上,做出理性、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结合不同课程学科的特点,创新实践模式,以学生易接受、想参与的方式开展政治认同教育。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不同途径,以“精准滴灌”、突出个性化指导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使文化体验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亲身体会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了解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筑牢信仰之基。

3以仪式文化为主线,营造文化场域空间,强化学生使命担当

由于受到不同场域的影响,当前政治认同教育场域也需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惯习与场域相互发生作用,由于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不同,当前学生所处不同场域中而形成的惯习也会有很大差异。通过不断强化和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场域空间,充分挖掘适应时代特点和学生喜爱的话语体系,使学生逐渐塑造和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惯习,从而产生强烈的政治认同。仪式文化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發挥着导向、强化、激励、感召的作用,其影响力可以让学生铭记于心并终身受益。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重要典礼等文化场域的优势,通过文化氛围营造和浸润式教育等方式,凸显浸润式教育的功能,逐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逐渐树立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精神认同、价值认同和信仰认同。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仪式、宣誓仪式、校庆典礼、建军、建党、国庆等重大庆祝活动中,融入爱国荣校的主题,在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政治活动中围绕学生使命担当,在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积极依托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发挥仪式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凝聚文化共识,形成文化向心力。依托“互联网+”优势,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微信、自媒体等形式,充分发挥文化场域的最大效应,将现实环境氛围营造和网络虚拟空间有机融合,全方位、浸润式地开展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使其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的文化自信可以振奋民族精神,能够更好地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学校应该成为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通过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觉,实现“知行合一”,从而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在政治认同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把握好严肃性和通俗性统一、主导性和丰富性融合、认同性和趣味性一致,从“单项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既要起到引导、教育、鼓舞的作用,又要牢牢把好政治方向,内化为精神需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使政治认同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