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摘要:上海市曹杨中学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素养培育的成效,开展了设计和构建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学校围绕“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心理环境”三个方面的素养,设计和构建了适用于“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心理环境)育人导向的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力求通过诊断、调控、激励、导向作用,在检测和诊断高中生环境素养水平的同时,推动学校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环境素养;环境素养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楊琳,上海市曹杨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特色普通高中建设研究。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世界多数国家都将“环境素养”作为当代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命题之一。我国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宪法修正案中新增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为了提升高中生环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基于办学传统,结合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上海市曹杨中学逐渐确立了“环境素养培育”特色发展定位,并立足于人生存发展的环境生态,提出了“大环境”育人的价值导向,以国家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校园育人场等为载体,构建了由课程教学、实践体验、环境滋养、文化熏陶等要素构成的育人体系,旨在培育学生环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教育实践”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学校有幸成为上海市第一所特色普通高中。
随着环境素养培育实践的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环境素养评价成为必然要求。但是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问题逐渐凸显:一是国内尚未形成可以借鉴的针对高中生环境素养的评价体系;二是借用“新生态范式”(NEP)、美国中学生环境素养测评等量表对学生的环境素养进行评价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为此,学校决定设计和构建适用于“大环境”育人价值导向的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
二、设计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目的
1科学评价学生的环境素养水平
通过开展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设计研究,构建适合“大环境”育人的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提升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环境素养水平。
2促进环境素养培育实效的提升
基于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客观地诊断、监控环境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育人实效提供科学的依据。
3正确导引环境素养特色培育工作
通过环境素养培育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对学校的环境素养培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导向、全面的引领、有效的改进,促进特色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上海市曹杨中学开展了近30年培育学生环境素养的实践,根据教育评价和环境教育相关理论,结合学校的探索研究经验,将核心概念做如下界定:
环境:本研究中的“环境”是广义的“大环境”,即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我的心理环境。
环境素养: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和形成的关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环境相关的知识、态度、意识、行为、技能的总和。
高中生环境素养是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通过系统性的培育,学生获得和形成的关于“大环境”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思维方法、知识技能、行为实践等方面素养的总和。
环境素养评价体系:是针对高中生与“大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相关素养水平予以价值判断的体系,由环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系统和评价计量系统)和概括性问题评价两部分构成。
四、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设计
围绕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心理环境之间相关素养的三个维度,学校设计和构建了适用于“大环境”价值导向的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以评价指标体系(含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标准系统和评价计量系统)为主,同时辅以概括性问题评价,两种评价形式相结合,相辅相成。
1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指标系统的设计
评价的指标系统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应该与育人目标相匹配,以评价育人的成效。我校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指标系统,基于本校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教育的目标进行构建。
参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学校的环境素养培育的目标涵盖“知、情、意、行”四个领域,即认知与观念领域——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观念意识,情感与态度领域——尊重包容、珍爱负责的情感态度,思维与方法领域——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实践与行为领域——自力自律、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此,学校将评价体系的指标系统设计为三个层级:以“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自身心理环境”三个方面的素养为一级指标,以“认知与观念、情感与态度、思维与方法、实践与行为”四个领域为二级指标,再细化为若干条具体的可观察测定的三级指标。
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拟出的各级指标进行筛选后确定,从而构建了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指标系统(见表1)。
2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标准系统的设计
依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系统,我们形成了与之匹配,以定性标准为主、定量标准为辅的评价标准系统。对评价指标的末级指标(即三级指标)采用了期望评估标准,即用评语式的描述语言提出对每项末级指标的期望要求。
将该标准系统与指标系统合成,便形成了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标准系统(见表2)。
3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计量系统的设计
在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中,有了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系统,就能对各项评价指标予以定性的价值判断,但是还难以进行相对准确的价值认定,也难以对评价对象(学生)的环境素养进行综合评判。因此,必须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进行计量化处理,构建评价计量系统。
本评价计量系统主要由加权、计分、误差调整等基本要素构成。加权,即赋予“权重系数”,对各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进行确定,采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相对客观和科学。
本评价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权重系数采用了小数的数字形式,将整个指标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每项指标就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整体作为1,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小数加起来就等于1。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小数来表示,能比较精细地反映各项指标的价值差异。据此,我们构建了本评价指标系统中的权重分配(见表3)。
本评价计量系统的另一个要素是分等记分,对各项指标基于评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给出相應的等级,再给相应等级赋予分值,以便完成“定性—分等—赋予分值—计分”的“二次量化”过程。
本评价计量系统对评价结果分等采用偶数分等制,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这就避免了因为采用奇数分等制使评价者产生折中心理,从而让评价结果出现“趋中化”倾向。本评价计量系统中评价等级赋予分值的办法是:“A”等级相当于传统评分法“五分制”中的5分,“B”等级相当于4分,“C”等级相当于3分,“D”等级相当于2分。即使个别学生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但也不是完全不具备相关方面的素养,因此“D”等级为2分也是符合实际的。
本评价计量系统的误差调整,是对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性的随机误差和带有全局性的系统误差,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校正、调整。例如,实施中证明某些指标值并非必不可少,可以用相对较为重要的新指标替代;某些指标权重系数不尽合理,可以根据评估反馈信息加以调整校正,赋予新的权重系数。
4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中概括性问题评价的采用
对于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总体设计,我们主要采取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概括性问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相互补短,各扬其长,使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得以提高。
(1)为什么采用概括性问题评价形式
概括性问题评价是针对评价指标系统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以概括性问题来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形式。概括性问题一般针对性较强,能反映评价对象的个性,而且不需要经过目标向指标的转化,评价的目标指向一般不会改变或转移,因此,评价的效度较高。
概括性问题评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指标系统评价结合使用,使所收集的评价信息更为丰富全面,使评价的信度得到提高。因此,本评价体系采取了指标评价和概括性问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由概括性问题组成的问卷和访谈(座谈),更全面地收集评价信息,使评价指标系统能更好地实施,这样,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就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如何选择概括性问题进行评价
如何选好概括性问题是运用概括性问题进行评价的关键所在,学校主要根据以下五方面的要求选取适切的概括性问题。
首先,选取在评价中亟须解决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而不是选取对评价无关紧要、意义不大的枝节性问题。
其二,选取调查目标指向单一的问题,即一个问题中只包括一个调查指标,只询问一件事情。如果一个问题中包含两个及以上的调查指标,即同时询问几个问题,受调查者(受访谈者)就难以回答。
其三,选取既要符合调查目的,又不带倾向性的问题。带有某种倾向性的问题对受调查者(受访谈者)会有某种诱导作用,即诱使受调查者(受访谈者)按照提问者(调查者)的观点及其倾向性来回答问题。这样调查的结果就不可能客观真实。
其四,所选的问题要符合受调查者(受访谈者)的实际情况,表述清晰准确,不能含义模糊不清或产生歧义,令人无法回答。应该在受调查者(受访谈者)能理解的范围内,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等。语言要通俗易懂,不能使用抽象的概念,慎用专业词汇,以免受调查者(受访谈者)因无法正确理解而答非所问。
最后,在编制(提出)问题时注意采用受调查者(受访谈者)乐于接受、愿意回答的措辞和表述方式,避免使用居高临下、诘问式等语句和句式。尽量用委婉的词语和探讨的语气来表述,用间接和投射的方式来调查问题,还可以让受调查者(受访谈者)基于情境回答问题。
五、后续实施路径设计和未来规划
在设计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曹杨中学对后续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规划并设计了实施的路径,将进一步开展评价信息获取工具的编制、信息平台评价的实施工作,以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此评价体系,提升环境素养培育的实效。
1后续实施路径的设计
2未来将开展的实践研究
(1)评价信息获取工具的编制
本评价体系的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是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资料查询法等。我们将根据不同信息的获取要求,编制配套的测试卷、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行为观察表等。
以调查问卷和行为观察表的编制为例:调查问卷将根据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指标系统的各级指标,采用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的方式,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化问题,力求尽量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环境素养。行为观察表主要针对“实践与行为”等难以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采集的评价信息或证据,分别设计和编制适用于校园、家庭/社区、实践体验的行为观察表,以及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行为观察表,以便更科学、客观地获取相关信息。
对问卷、量表等的效度分析将采用专家咨询法,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通过专家审查会议之意见、学生试做反馈、信度分析结果反复修正测评工具,以保障这些工具的客观、科学、有效。
(2)建设信息数据平台,建立学生环境素养档案
学校将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大数据采集,建立学生个体的环境素养评价档案袋,开展学生环境素养发展情况的长期追踪,提高评价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素养培育工作的更有效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3)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的实施研究
学校将基于评价体系的设计,进一步探索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有效实施的策略、方法,研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初步的设想是:评价对象为两大群体,一是本校全体高中生,二是市内外兄弟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评价时间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三个时段,并对毕业学生的环境素养进行追踪评价;评价方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评价工作。此外,探索评价信息、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处理方式,并总结出如何将评价结果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改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基于评价结果的学校特色育人体系的改进研究
学校将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地完善课程体系、育人场等育人载体,探索更丰富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广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营造合作共享、主动探究、注重体验的课堂生态,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学校彰显“环境素养培育”特色的育人体系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更充分地发挥其特色育人的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需要通过更多实践论证进行完善。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是评价信息获取的方法、数据分析的手段等,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调整—再实践—再调整”的过程,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大环境”价值导向的环境素养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必备素养,开展环境素养培育是面向未来的有生命力的教育。因此,设计和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素养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控、激励、导向功能,为学校面向未来的环境素养培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全面的引领,有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