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契合研究的必要性

2020-08-04 11:07梁健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结合逻辑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契合关系探索由来已久,当今“国学”热方兴未艾,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对两者的契合探索是有必要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关系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时代要求,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使人们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结合的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结合;逻辑;必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之风。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会在民间兴起这股“国学热”呢?这是偶然的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总书记会在此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如此之高呢?值得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两者能够兼容,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契合的逻辑究竟是如何的?搞清楚这个问题,显然对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有十分重要。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关系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的结合早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说法后来由毛泽东首倡。党的七大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词的使用一度减少。“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审定《毛泽东选集》第2卷时,亲笔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新阶段》报告的第七部分)一文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改动虽然只是字面用语上的变化,但此后大致三十年中,几乎所有著作、文件等,都很少再见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样”。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上的主张主要表现为对旧文化的批判、继承、革新,建设适合人民大众的新文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改革开放之后,邓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十年浩劫”进行了纠正,文化上是一种怀旧、反思、开放、包容的心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收获了重大理论成果。此时,民间迅速兴起“国学热”现象,社会呼吁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再度被点燃。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对内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外提高软实力,成为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和谐思想的源头是《易经》和《尚书》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及国家相关部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对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成为了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关系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如“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等理论。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解放思想,两个文明一起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文化思想。再后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提出增强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也紧紧地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在一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要理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关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关系使人们容易理解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结合的必然性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不乏怀疑甚至质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对立矛盾、不可调和的声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就已经在努力地寻求救国的真理了,尝试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假君主立宪、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可是无一成功,就连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也被袁世凯窃取。历史证明了这些办法中国是行不通的。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人开始大量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践马克思主义取得巨大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结合之必然性表现在:首先这是中国人实实在在探索出来的路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从1840年到1919年近80多年的时间里,近代中国人都没能找到救国真理。相对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仅仅花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用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伟大奇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是真的不可调和吗?完全不是的。有必要从理论上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关系,帮助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的内存逻辑和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2]韩振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来龙去脉[N].光明日报,2011-05-18(11).

[3]刘光明,季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J].人民日报,2011-11-15.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毛泽东选集:第3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毛泽东选集:第3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4.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1).

[7]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07-01.

[8]沈江平.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动因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25.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2019年度党建暨思政课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契合探索”(项目编号2019LX012)以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号2019LX001)、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度课题“依托高校推动社区公益国学教育‘225计划的实践研究”(编号ZSJ20191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健,男,广东茂名人,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结合逻辑马克思主义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