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多年,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将镜头对准市民,将报纸留给基层。俯下身,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将其中最鲜活、最打动人心的内容以新闻的视角呈现出来。那么,如果已经“走”了基层,到底该如何将“走”出来的故事讲好呢?这是当下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好故事;细节;接地气
一、好故事的背景是反映时代把握导向
真实是新闻报道首个要素。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优秀的新闻作品一定是体现当下时代脉搏,能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精彩的一笔。
这样大背景下的舆论导向性是恢宏的,同时我们选择的故事切口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切口。在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中,在冰雪旅游方面的报道,我们并没有选取大气壮丽的冰灯雪雕景区、展览作为切口,而是选择了一位冰雕匠人。工作40年,恰恰是第一代冰雕人的代表。从他的刻刀、冰铲入手,从这位40年哈尔滨冰雪旅游的见证人、也是创造者的代表的视角,来写冰雕、冰雪旅游的巨大变化以及构思创意、制作冰雕过程中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他的自述中,我们了解到,当年第一届冰雪节人潮涌动的盛况,了解到当年美轮美奂的冰灯世界中倾注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很多人已经在外地结婚生子,他们的父母在家乡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历时2个月的时间,对哈尔滨的部分空巢家庭进行了“贴身”采访。通过采访了十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空巢老人家庭,用记录的方式记录下老人们每天日常生活,提着牛奶、水果小心翼翼地扣响朱阿姨家的防盗门。一边给老伴喂着蛋白粉,一边娓娓地讲述这些年来自己一个人照顾老伴的苦辣酸甜。老伴瘫痪5年了,独生女也一直在异地工作,照顾老伴的重任就落在了朱阿姨肩上。最酸楚的一次是,老伴从床上掉下来了,“老伴躺在地上,姑娘躺通讯录里……”朱阿姨讲起那一晚的无奈,到现在都一个劲儿抹眼泪,但她还是把大部分委屈放在了肚子里,怕影响女儿工作,不想让在外的孩子不放心。
二、好故事的成败藏在有温度细节中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能够打动人的,一定是一个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作品深度上的挖掘,提升新闻报道的温度上,我们不难发现最关键的环节是在处理好细节,也可以说好故事的成败就藏在有温度的细节中。
要想写出好的细节,当然第一点就是摄像机般的捕捉,过滤有用的细节。这就对记者提出了几个要求,首先就是必须在去采访前有准备,将准备的采访场景进行一次脑海中的“预演”,包括提问的问题能想到的一些环节要把重点的细节环节进行备注。比如,我们在采访《“脑瘫村”的母亲》时,就前后开了三次议题会。对于一些常见的细节进行了预想,这是我们在采访中、视频拍摄中的重点。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就是要在现场靠记者敏锐的发现能力,在我们到海员医院康复中心,见到了脑瘫患儿的奶奶、姥姥时,正是在康复课上,为了不让小宝宝哭闹,分散孩子的注意力,60多岁的奶奶半小时一直在扮演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康复课上老师会自备着山楂片、小饼干等零食,给做康复中表现好的孩子作为小奖励;在康复中心走廊里摆了长条休息椅,可却很少有奶奶姥姥们坐,大家都在抢着找一个最佳的“扒眼”的位置。这些细节都是在我们出发前,开会多次也没有预想到的。而这些细节恰恰能衬托出这群特殊的“母亲们”为了孙儿们所付出的心血。如果记者没有在现场用心来观察,是不可能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的。
有了认真地观察当然还有精准地取舍第一是角度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来将观察到的、采访到的细节进行整理取舍,对于最能突出中心、烘托人物形象的進行保留。尤其是人物报道,动作、表情细节要格外注意,以及能展现人物内心的空问环境细节。
第二是内容,细节在内容选择上重要的是抓住特征,具象描摹。细节在于还原真实,在于一针见血,在于准确无误。在采访脑瘫患儿时我们抓住了患儿锁柱脚下裂开了口子的鞋这个细节。“20块钱的鞋,孩子穿了一夏天,天儿眼看也冷了,想着没必要再买了'对付对付就换棉鞋了。”锁柱奶奶慢慢地和我们讲起贫困的原因儿子进了监狱,儿媳回了娘家不管孩子。老伴60多岁了还要打更,满口牙都掉光了也不舍得镶。
三、好故事的语言是有品质的“接地气”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绝不是读者看不懂的高深文章,更虚、长、硬、空的“稿八股”,放下所谓的架子,力争语言的亲和力。
记者在整理采访后的记录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会“翻译”,总是将会议语言、专业词语照搬上去,读起来感觉硬邦邦、晦涩难懂。新闻稿的“亲和力”是要求记者以平视的工作视角对新闻素材进行整合,采写,努力让新闻语言变得亲近易懂。
下面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能做到语言接地气。第一要做到在采访记录时,尽量要做到“原汁原味”地记录,不要将采访对象非常精彩的语言进行“简化”记录。有时候在稿件里,用直接引语更能突显语境,也能更符合人物身份、特点。第二是要在语言的选择上着重选择感染力强的语言砉于用最通俗的词语,将复杂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讲清楚。
总而言之,在火热的生活中,永远最不缺乏的就是活泼鲜活的语言,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时刻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留意的心,只要新闻工作者们认真采访,精于提炼,相信大家的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是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