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卫华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广大附属实验学校“榕园”微改造为例,探讨在校园微改造中,开发和应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的策略与方法,并通过校园景观改造案例的实用性和普遍性,让校园景观更好地服务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局,也为更好地落实全面育人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彰显环境育人的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校园;微改造;开发;应用
社区文化,承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当地人文的家园。学校、社区都是一个整体,学校往往就是社区的一部分。遵从当地文脉,了解社区文化,开发和应用社区文化资源,让师生从中继承和弘扬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也应当重视校园景观微改造工程,将地方特色明显的优秀社区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载体融入到校园微改造中,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区,在社区文化资源中吸取养分,充分利用社区人文资源教育平台,继承和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
一、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区往往因历史原因而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对塑造校园的育人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笔者所在的广州市白云区石井社区,有丰富的石门诗文、古民居(古桥梁)、疍家咸水歌、建筑装饰“三雕二塑”(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舞龙、醒狮、赛龙舟民俗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第二,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更易为师生所接受。社区文化受地域性与文化性影响,其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多彩,从表现形态上来划分,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以下几种重要类型:文献形态,器物形态、艺术表演形态、技能技艺形态、节庆活动形态等。这些文化资源贴近师生的生活,往往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因而更易为师生所接受。笔者在相关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被这些社区传统文化深深感染。学生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体验了校内学科知识外的新鲜感受,教师则把这些社区资源结合不同学科,开发出相应的乡土校本课例,用以活跃或补充相对乏味的传统学科课程内容。
二、如何开发社区传统文化资源
第一,社区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提炼。面对丰富且多种类的社区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有一个识别、遴选、重组、提炼的过程。以本校“榕园”微改造为例:榕树是岭南地区常见的树种,且石井社区水系纵横,在社区里榕树极为常见,我校校树又是榕树,校园东北角有三株百年古榕,顽强扎根,枝繁叶茂,“榕园”的命名即提炼了社区地域的文脉特点,同时笔者提炼出石井社区有代表性“石井民俗、石门诗文、古迹流芳、人物春秋、艺文撷英、民居风韵……”等十二个社区文化专题,以园内墙壁、石板、主题专栏为载体,自然和谐地融入园内景观,与园内的灰砖拱门、琉璃瓦顶、曲径幽道、虎岗山石、麻石碑刻、岭南翠竹、百年古榕相得益彰,为校内园林景观注入了社区文化内涵,不断增强师生的区域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整理。“榕园”微改造前期,笔者借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在石井文化站配合下,搜集了社区内多个村落的村志。在调查宋代羊城八景“石门返照”时,通过民间人物访谈收集了古今文化名人在当地留下的诗文。还将学生绘制的“石门水景改造图”,上报给现石井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改造建议。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古民居建筑,在建筑装饰中搜集了“三雕二塑”等当地民居装饰手法。在石井河附近访谈中寻找消失的疍家人和古码头、驿站,学生在人物访谈中感受了当年水乡码头商旅繁忙的盛景。
第三,要與学校文化相融合。在使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方面,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原有的学校文化相融合,注重校园整体规划协调性、景观设施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性。“榕园”的主题设计线路与本校德育“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文化相匹配。“榕园”内将社区古今爱国、爱乡人物陆胤、吴隐之、李介、陈子壮、陈绍儒,招子庸、黄尊生、苏卧农、彭加木等人物事迹提炼出来,通过架设专栏,在园内供师生品读、感受,促生师生爱国、爱乡情怀,进而提升在校自豪感。
第四,师生需要参与到开发过程中。在开发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过程中,需要采用师生走出校园方式,以“社区研学”的方式深入到社区中,实施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STEM教育模式(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教育模式),以收集和整理社区传统文化资源为抓手,在大德育的视角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榕园”微改造依托本校美术教师课题研究进行,通过多学科融合,让师生参与搜集社区文化资源(前文已分述),再通过教师提炼后进入综合实践课堂,最后内化在“榕园”内以景观塑造体现、展示。在校园景观微改造过程中,通过适合的渠道促使师生参与其中,能让教师和学生会体验得更真实,更接地气,校园的景观微改造工程也随之的到主题升华。
三、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在校园微改造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充分认识在校园微改造中融入社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在校园微改造中融入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落实全面育人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使得学校育人环境得以改善。
第二,要注重景观改造的连续性。“微”字本身具有速度之“慢”的涵义, 此外, “改造”这一动词还隐含着事物前进的曲折性。因此, “微改造”更不可“逞一时之快”。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微改造过程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不能认为微改造可以一蹴而就,而应视为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第三,要强化微改造的主题性。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多元属性,在融入校园微改造过程中出突出育人主题,可以按教育主题的方式整合社区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历史变迁主题、杰出人物主题、乡贤文化主题、艺术特色主题等。
第四,微改造的形式上可以多措并举。校园微改造中,既有对原有景观的再利用,又有新建景观,在实施中要充分考虑点、线、面的关系和局布与整体的关系,采用宣传栏、亭园、长廊、墙壁、雕刻、装饰等多种形式,合理地顺承并延伸其建筑空间。
第五,微改造要与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全面育人相结合。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可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可以结合社区传统文化中的体艺特色资源打造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从而培育全面而有特色的人才。
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是社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是社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以校园文化提升为主的校园微改造中融入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更好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沃土,可以创造出更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慧彦.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07-208
[2]金玲,赵汉云,张超,王砚超.现代社区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实践探索——以淮安市洪泽区古堰文化游学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1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