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民
“消”和“息”本是两个单音节词。许慎将“消”解释为“尽”,有“消失,完全不存在”之义。从字形来看,“息”的本义为“呼吸、喘息”,进而引申出“滋息、生长”之义。
“消”的“消失殆尽”与“息”的“生长”之义正好相反,先秦文献中经常将其连用。“消息”作为词组,有“增减、生灭、盛衰”之义。如《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这一用法在其由词组演变为词之后就逐渐消失了。
东汉后期,“消息”产生了“音信”义。如汉末女诗人蔡琰《悲愤诗》:“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这种用法在古代很常见。古代没有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人与人之间互通消息几乎全凭书信来往,所以如果很长时间没有接到亲友的来信便说“无消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汉语词汇发展的剧烈变动期,“消息”一词在这一时期大约产生了十余种新词义。如“变化”“休息”“休养生息”“停止、平息”“仔细斟酌”“起居、日常生活”“問候”“看护、照料”“爱护”“消除、免除”等义。这些义位在中古时期的文献典籍中都出现过,但因为它们只是表示“消息”的某一方面,不具有周遍性,适用的范围比较小,所以只有“音信”义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消息”一词的中心义位。
“消息”还可以用来指机关、机栝,即物体上装置的能使机件转动的机钮。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原来是西洋机栝,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
现在,“消息”指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人或事物情况的一种新闻体裁。用电报、电传、电脑网络传递的消息称“电讯”,特别简短的消息称“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