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提升对策思考

2020-08-04 09:40刘朋虎赖瑞联王义祥
鄱阳湖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刘朋虎 赖瑞联 王义祥

[摘 要]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且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构建并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其兴起与不断完善将有助于促进生态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与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相比,有机农业具有生产高质量的有机产品、有效防控乡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以及助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优势,且在场地、转换、隔离、资料、管理、土肥、防控、储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规范要求。目前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已具备经验丰富、地域广阔、劳力优势等良好基础。未来有机农业生产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即:逐步规范有序,发展速度加快;多元化发展,产品更加丰富;国内市场走向更加有序规范,消费群体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中国要发展高质量有机农业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尚未得到规模化发展,供需尚未完全匹配,规范认证与实践操作脱节,技术创新研究滞后等等。显然,市场规范化是未来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从政策支持、管理机制、技术创新三个层面分别采取具体有效措施,实现有机农业的高质量提升。

[关键词]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发展绿色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有机农业的兴起与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高优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亮点与新趋势。在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当下,科学认识有机农业的内涵、规范要求及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优势,总结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经验、趋势与挑战,着力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与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注重创立传统农业转型与农产品升级新体系,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科学认识有机农业

(一)有机农业的定义和内涵

在打造新农业综合体时代,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农业生态结构、食品安全、土壤培育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少人对有机农业有误解。比如,有人认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于做有机农业”,有人认为“施有机肥”等于做有机农业,甚至还有人认为“传统小农耕作就等于有机农业”,等等。这些都是对有机农业片面而不够科学的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机农业?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机农业产业化呢?按照国家有机农业标准(GB/T 19630.1-2011)的定义,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并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构建并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种子、农药、化肥、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采用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的一系列农业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与生产模式。”①在这个定义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及基因工程种子则是硬性要求。

人們通常会将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相混淆。因此,要科学认识有机农业,就需要厘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绿色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包含其中。绿色农业是遵循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与操作标准进行生产,并以“绿色洁净场地”“绿色生产技术”“绿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的目的是探索新的生产模式与管理机制,力求扭转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与被动局面,促进常规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良性循环机制的优高农业转型升级。②绿色农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绿色产品,而绿色产品需要经过生产过程与质量安全认定。只有符合相关标准,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才被允许使用绿色标志,这些农产品通常被称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

绿色农业运作包括多种形式,生态农业则是其主要生产模式,其中就包括有机农业生产方式。那么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有什么区别呢?现代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继承传统农业成功经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手段构建的绿色生产与经营管理体系,并能获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和显著生态效益的高优农业。生态农业既是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良好效益兼顾的农业综合性生产模式,又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具有高效性、先进性、有序性的农业系统工程与集成生产体系。③生态农业讲求物种合理组合与优化种养结合,充分利用动植物天然免疫能力,有效发挥农地净化保育功能,同时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防控动植物病疫和农地贫瘠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④生态农业注重农牧结合与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力求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不受污染。因而,它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既要保持施用有机肥、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等优良传统,⑤又要通过良种培育、农地轮作、农牧结合等方式,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或者是更为高级的农业发展阶段。但是“生态”与“有机”又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概念。“有机”是一种生产方式,其概念重点在于纯天然,不添加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等。“生态”是一种生产体系,其概念重点在于模仿自然生态的过程,是可循环的,往往是种植和养殖相结合。比如将农作物的副产品作为饲料供给养殖业,而养殖业的副产品动物粪便又用于种植业的肥料。生态农业的产品可能是有机的,也可能不是,其生产面积远大于有机农业的生产面积。

具体而言,有机农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有机农业是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它是遵循生态学原理与大自然规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一种生产方式。①实施有机农业生产,既有助于解决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又能尽可能避免能源过度消耗以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的弊端。其二,有机农业有严格的生产标准。有机农业标准明确规定:在农业生产中不得采用基因工程而获得的生物种苗及其副产物,也不能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的化学类添加剂;②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料,有效满足作物营养需求;在养殖过程中采用有机饲料,有效满足畜禽营养需求。③其三,有机农业主要生产和供应有机产品。有机农业主要依靠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家畜粪尿、生物防治、种植绿肥、机械中耕,并适当补充含有无机养分的矿石粉末肥料等方法,来保持土壤肥力和良好耕作,持续供给作物养分,有效防治病虫杂草危害,从而实现生产与供应优质有机农产品的目的。总之,有机农业的核心就是建立生态良性循环和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

(二)有机农业的主要优势

与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相比,有机农业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高质量的有机产品。在常规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农药虽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农产品不同程度的污染,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隐患。因此,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有机产品。有机农业既不使用化肥农药,也不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可能会造成污染的物质,所以其产品比较安全,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二是有效防控乡村环境污染。长期以来,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5%—40%,其余残留进入江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与其他水生生物生存,并引起恶性循环。而一般农药在作物上的附着率约在10%—30%,其余大量残留也进入环境造成污染。农药能消杀病菌害虫,但同时也会杀死一些有益生物及中性生物,以致病虫再度猖獗。经常使用农药会增加病虫的抗药性,进而使施用农药次数更多且用量更大,最终造成更大污染。④因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有效减轻乡村环境污染。

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有机农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无污染、高品质的安全食品。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受关税调控的影响越来越小,受非关税贸易壁垒影响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种养方式和过程质量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可能打破壁垒。因此,有机农业产业化将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提升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效增加出口创汇收入。

四是助力农民增收。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有机农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发展观念创新、先进技术应用与运作资金投入等,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生产场地洁净,因而也属于高投入产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通常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20%—50%,甚至高1倍以上。因此,有计划并有规模地发展乡村有机农业,有助于帮助农村就地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持续发展。⑤

(三)有机农业生产的规范要求

一是场地要求。有机农业生产必须合理选择洁净场地,尤其是要远离城区、工矿产区、交通干线,其附近须无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产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土壤质量(GB 15618标准的环境指标)、灌溉用水(GB 5084的农田水质指标)、环境空气(GR 3095中二级标准和GR 9137质量要求与指标规定)等三方面的规范要求。

二是转换要求。在新开垦、撂荒地设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必须要选择 36个月以上未使用禁用物质的地块,而且需要至少12个月以上的转换期。①一年生植物、草场和多年生有机饲料作物和其他多年生植物的生产转换期分别为24个月、24个月、36个月。②处于转换期的地块,如果使用了禁用物质,则必须重新实施转换期管理。

三是隔离要求。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要求,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须设置有效种植缓冲区带或者物理隔离屏障,防止有机农业生产地块受到污染,避免相近的常规生产区产生飘逸污染的风险。③

四是资料要求。生产者或者生产企业要严格把控生产资料投入要求,比如就种植业而言,选择高优品种和植物繁殖种质是重要环节。应选择适于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优良种苗,采取有机生产方式培育作物的种苗,不使用任何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过的种子和植物种苗。

五是管理要求。要严格作物栽培与过程管理,尤其要注重优化间、套作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样性,合理种植与利用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一年生植物、一年两季水稻地块应当分别采取三种、两种以上作物轮作方式。冬季休耕区通常可不进行轮作。要因地制宜制定滴灌、喷灌、渗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要循环利用农牧废弃物,增强土壤肥力与养分供应,促进作物健康生长,进而提升有机作物的抗病能力。

六是土肥要求。有机种植业尤其要严把土壤肥料关,要集成推广生态循环模式与耕作栽培技术,有效维持生态平衡和提高土壤肥力。要采用种植豆科绿肥、保护性耕作、轮作套种、土地休闲等措施恢复土壤肥力,包括利用秸秆回收、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等方式来有效补充土壤有机质,以弥补收获时带走的土壤养分。一方面,要依靠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维持营养平衡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体系;另一方面,应避免过量施用有机肥而造成环境污染,并尽可能使用有机生产单元产生的农牧废弃物,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有机肥。可选择溶解性小的天然矿物肥料作为肥源补充,但不作为有机生产系统中主要营养的供应源。

七是防控要求。有机种植业必须全程实施绿色防控技术,要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与应用合理套种模式出发,因地制宜创立并构建各种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力求营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阻控病虫草害孳生与危害。应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防控病虫害,如选用抗性品种、种子处理、培养壮苗、清园等;还应尽量利用物理措施防控,如灯光诱杀害虫、人工除草等。

八是储运要求。有机农产品的收获、包装、运输都必须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的技术进步与经营模式创新还处在发展阶段,我们看到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创立成长,例如有机农业+乡村電商、有机农业+品牌销售、有机农业+休闲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正在助力并促进中国有机农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初,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农田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尤其是化学农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发达国家陆续开始探索新型农业,如先后研究并提出再生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综合农业等模式,力求以多种农业方式替代常规的化学农业,但收效甚微且难成规模。直至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应运而生,促进并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在于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其中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有机农产品正逐渐成为城乡消费的关注点,且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与广大消费者的追捧。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土地面积为5780万hm2(包括野生采集的农产品面积),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为2710万hm2,而美国、中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都超过150万hm2。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欧盟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额每年增长12%,呈现快速发展趋势①;而位列前三名的美国、德国和法国有机食品销售额分别为389亿、97亿和67亿欧元。②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也呈现持续提升态势。近年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为160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有机植物总产量为1335.6万吨,其中野生采集产量37万吨。有机农产品产值和销售额分别达到1323 亿元和 450.6 亿元。③有专家估计,中国10年后的有机农业规模将达到66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1/18,将引领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格局。④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与新的绿色发展方式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机农业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生动力,促进物质高效循环利用,强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发展山区乡村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和创造新的经济模式,而且成功经营的有机农业既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专家预测,在人口激增、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的21世纪,未来包括有机农业在内的绿色生产模式有望得到快速推广,并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力军。⑤目前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⑥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方面。

一是经验丰富。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历史悠久,尤其在种养结合、地力培育、生态循环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模式与技术正是当今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进一步集成应用现代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助于优化与改造传统农业,也有助于深入探索并合理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二是地域广阔。中国乡村地域广阔,具有农业生态多样性优势,各不相同的区域生态条件有助于发展各具特色的有机农业模式。尽管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仍是主要依赖大量化学品的常规农业,但在山区乡村或偏远地区,许多农民耕种则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为发展山区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依靠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发动山区农民发展有机农业恰逢其时。

三是劳力优势。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农村劳动力相对丰富,正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创业问题。发展有机农业既有洁净场地优势,又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再加上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可以较低的成本赢得高效优质产品的优势,这为中国乡村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潜力与光明前景。

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重点强调要发展有机农业,明确提出支持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山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特种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小镇等产业。这意味着有机农业不仅是城乡居民的消费趋势,也是国家农业持续发展的重点支持方向。同时,中央也提出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要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到2016年底,中国共有10106家生产企业获得中国标准的有机认证,涉及1198家企业、1037个生产基地。①此外,目前各地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也产生显著效益。

虽然有机农业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价格也确实比较高,大部分市民还难以接受,但大多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的前景很看好。随着有机种植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以及更多规模化产业化有机农业基地的建设,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会逐渐降低,未来十来年将是有机农业的高峰期,可望在中国更大范围推广普及。我们大胆预测,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逐步规范有序,发展速度加快。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统一按照《认证认可条例》要求严格操作,力求使有机农业认证更加规范,进而全面促进,乡村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②中国有机农业认证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措施不断完善,不断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社会的监督力度,增强了有机农业生产企业的行业自律意识,有机农业生产必将进入快速与规范发展时期。有专家认为,随着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市场巨大需求态势突显,中国也必将成为世界有机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大国。

二是多元化发展,产品更加丰富。就目前而言,中国有机农业生产态势是:植物性产品相对丰富,动物性产品比较缺乏,而野生采集品数量最大。植物性产品中,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重较大,目前在国内外销售的主要品种包括有机茶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等;而作为日常消费量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相对偏少,生产量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为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中国有机农业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的格局,推动有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三是国内市场走向更加有序规范,消费群体不断壮大。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优质性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升,目前国内外有机农产品所占的份额增长迅速。虽然有机农产品价格比普通的贵20%—50%,但依然受到许多消费者青睐,这无疑成为助推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有机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即将進入快速成长期。有专家预计,今后中国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③很快就会成为有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市场规模有望位列世界第三。

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正在稳步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有机农业尚未得到规模化发展,供需尚未完全匹配。发展有机农业的生产要求更高,场地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发展有机种植业与养殖业,而且要构建生产高优且安全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因此,目前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占比还较小,仅占全球农业用地的1.2%,只有欧盟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占耕地总面积的6.7%。

二是规范认证与实践操作脱节。不同机构认证的实施标准与操作存在一定差异,使有机食品生产与上市面临诚信的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快速、有效的联动监管机制。

三是技术创新研究滞后。传统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的转变,依然面临洁净场地维护、土壤地力保育、病虫害防控、优良品种选择、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等诸多问题。①有机农业产业化生产无疑需要一整套不同于传统常规农业的技术措施作为有效保障,包括先进管理机制与基础条件建设,而目前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在技术创新的研究方面相对滞后,有待加强。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有机食品生产需求较高,产量相对较低,投入需要较高,而目前国家尚没有特殊的措施支持有机粮食作物生产,导致优质粮食得不到优价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有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②

三、中国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思考

显然,市场规范化是未来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分析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我们可以预判未来中国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三个主要因素紧密相关,即政策支持、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

就政策层面而言,有机农业发展的宏观决策需要强化五个环节:一是要深入分析和总结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从顶层设计规范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法规,③助力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有序转型,并创立升级发展的体系。二是要统筹协调国家涉农补贴政策,立足于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优化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有机农业优惠政策与补贴标准体系。三是要改革并完善有机农产品认证管理体系,鼓励发展山区特色有机农业,对乡村有机农业农场等实施补偿与奖励制度。四是要启动全国有机农业发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及其行动计划,从区域层次整体布局有机农业,并统筹与配套建设场地环境。五是要结合中国国情与优高农业发展实际,因势利导制定區域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构建土壤、水体、大气等综合监测网络,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④

就技术层面而言,有机农业发展应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重视与强化国家层面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设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组织科技人员协同创新与创业,促进有机农业技术突破,有效引领中国区域性有机农业产业化高效开发与持续发展。二是涉农高校或者农业专科学校要注重培养有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强化科技普及培训,培养乡村技术人员。三是强化协同创新体系或者联盟建设,强化有机农业相关替代技术的攻关研究与集成推广,包括优良品种选育、高效有机生物肥料研发与机械设备及其关键技术、高效生物农药及其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类生态循环化技术集成应用。要以区域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四是要促进国际有机农业技术交流,特别是与日、韩等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扬长避短。五是强化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有机农业技术引导与推广职能,联合建立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督与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并协调相关科研院校机构,联合创立技术创新研发与集成推广支撑体系。

就管理层面而言,有机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应强化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强化过程管理,严格过程认证工作。回顾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以“过程认证”替代“产品认证”是国外先进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过程认证的核心是对场地选择、作物耕作、病虫防控、产品处置、加工过程、仓储运输等过程运作进行严格核查,不仅要检验有机食品是否符合标准,而且要核查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正是因为重视过程认证,美国的有机农产品发展才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基础上,力求将有机农业作为引导者和制高点。这就要求技术创新要有新突破,产业发展要有新机制,乡村家庭农场建设要有新举措。在现代化学农业的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体制下,发展有机农业应当摆脱惯性思维误导。如果仍以常规农业原有框架体系为蓝本而提出发展有机农业方案,显然就是有缺陷的。通过调研发现,国内现有的有机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化学农业改良版模式,尚未形成独立或者有特色的生产标准体系,也即仅将原来模式中的投入物由化学物质改为生物物质,往往采用“换方式”和“打补丁”的措施。因而,要依托区域资源与洁净场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创立有机农业发展新模式,构建并形成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以达到效率和效果、产品与产能、高产与优质的统一。要统筹协调关联技术和投入物效的内在关系,只有当替代技术和产品效能达到正向效应之时,才能避免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

二是强化学习借鉴,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已经开始加入发展有机农业的行列,在着力提高有机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有机农业品牌建设。生产企业一方面要从源头上预防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有机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树立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让更多人认识并使用有机农产品。当前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不但体现在产品质量与销售价格上,而且更加注重以知名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①实际上,就有机农产品而言,中国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消费群体,也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未来将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科学制定并持续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健全并完善生产模式与监管体系,借鉴日本和奥地利有机农业协会的提携体系,以欧盟的有机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体系为参考,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状有机农业协会,更高质量地推进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有机农业持续发展。②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创立经营管理模式。有机农业的旺盛生命力在于持续的经济利益驱动力。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有机产品付出高于常规农产品的价格,因为优质需要高价支撑才能得以持续。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除了需要技术创新与应用之外,还需要在组织管理层面创新。要加快技术、市场、信息的整合和联动,同时要鼓励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场之间统筹协作、有机生产者和消费者密切合作,鼓励成立有机农业创业联盟和产业经营平台。需要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例如构建买卖双方相互提携的经营模式,创立社区售卖有机农产品网络,根据居民购买意愿而自行商定合适价格等方式,维持有机食材长久而稳定的供应。这样不仅可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能尽可能地使生产者避免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让农民可以专心生产有机农产品。

四是强化基础建设,保障高效优质生产。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要在理念上摆脱传统常规农业的束缚,更要注重基础条件建设。尤其要重视土壤的生态改良和利用,以及耕地地力(即土壤持续产生矿质养分和其他养分的能力)的培育与保持。以往人们限于科学认知而难以了解地力的本质,更多的只是观察现象和描述结果。但有机农业既不是古代农业复原,也不是“懒汉农业”。有的有机农场沿袭模仿古代的农业做法,还有的有机农场不耕作、不施肥,顺其自然,坐等收成,这些都是典型的低生产力模型,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只有科学地培养地力,才是解放有机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强化场地选择与基础地力体系建设,包括有机农业生产场地生态环境的保育与建设。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构建替代技术体系。如何寻求更加有效、更低成本的生物替代品和高新性技术,已成为现代有机农业从业者追求的目标,即既有生产成效,又能保障质量。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生物农药加物理方法替代化学农药,这虽然减少了环境损害,但却需要花费更多人力,而且劳动成本高、生产见效慢、收益效果差,其综合效能低于化学农药。而生物农药替代仍以毒杀病虫为目的,依然属于后端治理的方法。因而,需要合理利用与优化构建生物多样性体系,利用自然界生物链统筹协调关系来优化平衡生态;或者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来实现对病虫害的前端治理,这将是寻求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是否能够平衡生态与生产关系,以及大面积实施的防控效果,这些无疑都是需要进一步攻关的难题。因此,要优化构建并不断完善有效替代技术体系,保障有机农业的健康与有效发展。

总之,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既要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安全,又要保障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更要保障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现代有机农业产业振兴必须着力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重点发力,突出功能性有机农业和集群产业,强化措施落实。要在传统有机农业成功发展的基础上,坚持质量兴农,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坚持绿色兴农,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污染防控率,坚持效益优先,着力提高产品优质率与农民增收率,从而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俊暐 徐 敏

猜你喜欢
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中国有机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论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